李文晴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1]252。一位优秀的作家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文字将自我与景物融为一体,增强自己对自然的体验,将自然内化于心,加深对美的发现,对生命的审视,将这样的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落于纸上,作品便充满了美感。
王国维认为诗词应该有境界,“不隔” 有其独特的意趣,笔者认为此观点在散文中也适用。散文最注重讲究情感,但情与物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一探究竟。《一滴水经过丽江》,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散文游记,阅读全文读者能感受到丽江的美好,从玉龙雪山到四方街再到银器小店,这一滴水经过的地方,也就是游览者的游览踪迹,更是读者跟随的脚步,一点一滴,全是这滴水的所见所感,是游览者所见所感,更是读者意趣所在。作者并没有在文中呈现过多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但是从这滴水的踪迹和所见中,从直接的景物描写中,读者自己可以对景物有直接的感受。丽江的每一个地方都那么美好,玉龙雪山的圣洁、丽江坝的生动、落水洞的黑暗、四方街的安逸、东巴文的神秘、三坊一照壁院子的独特、金沙江的喧腾……这些感受都不是作者直接写出来的,而是读者自身品味文章后内化于心所得。景与人之间没有“隔”,从历史视角下的丽江由来追溯到现今的古城风貌,都是“这滴水” 看见的,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隔”;第一人称的使用让作品与读者之间没有“隔”,作者借这一滴水直接写出了眼前的景象,读者不必深究背后的意义。这样的直观之景与即兴之感,使文章变得自然生动,使游览之景如在眼前。
“移情” 是人在观察外界时,设身处地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得有生命,仿佛它也有各种情感和活动,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就会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2]597。很多时候,审美没有发生是因为物是物,“我” 是“我”,物与“我” 之间没有产生关联,没有发生接触,也就没有引起共鸣;而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中,将自己想象成流经丽江的一滴水,使自己身处丽江之中,参与丽江的各种变化,成为丽江的一分子,让本来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水灵动起来。这一滴水随着丽江的历史变化成各种形态,流到各个地方,见证丽江历史的变迁,对丽江的感情层层深入。于是,水成为“我”,“我”成为水,水的情绪就是“我”的情绪,水的喜悦就是“我” 的喜悦,将“我” 化身为水,以水的方式见证丽江的美。
能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自然、生活中的美的人,那他的文字也一定充满了生命。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因为太过自然所以很少有人能对其细细体味。《一滴水经过丽江》开篇说“我是一片雪”,接下来说“我是一粒冰”,到最后“我是一滴水”,从一片雪到一粒冰再到一滴水,同一种物质形态不断变化,但本质不曾改变。“这滴水” 作为见证者,陪伴着丽江走过千年;作为讲述者,其变化让叙述不那么古板,充满灵动。“水的前世今生” 让整篇文章带上一层神秘的感觉,吸引着读者的兴趣。水流过的地方好似作者走过的地方,水的经历也成了作者的经历,水的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水与作者已融为一体,难以分割。
“畅神” 指自然界的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1]33。阿来因为“畅神”写下了《一滴水经过丽江》,阅读阿来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丽江的美景,也会有“畅神” 之感。文中“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 四个“看到了” 连用,视线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像一只风筝一般往回收,与古城距离慢慢变近,其间大量的风景描写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长短句相依,整散结合,节奏多变,让文章充满抒情性与节奏感。“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3]108简单的一句话,便概括了丽江出名的历史。在丽江这个点上集聚了漫长的时间和广大的空间,使文章富于厚度和质感。“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3]109这些句子有整有散,好像是“水” 在这一过程中走走停停,且作者连用四个“经过”,从“银器小店”到“东巴字画店”,这些地方都是水停留的地方,亦是作者感兴趣的地方,是传达作者内心所思所想的地方,在作者笔下,这地方充满了恬静、温馨与和谐。
丽江城的人们充满闲趣,《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字里行间也显现出闲趣来。“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3]109-110文中连用“投”“落”“看”“跳” 一系列动词,让水变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灵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使那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美好。而当地人的闲趣,可以是兰花的香气,可以是主人的闲话,可以是远山的美景,可以是当地的掌故,也可以是浇花的水壶……这些闲趣是他们的人生,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诗意的生活伴随着诗意的文字,诗意的文字表现了艺术的人生,于是,他们在丽江诗意地栖居。
在教学上,教师可以从描写角度、运用的手法和文章背后的深层寓意对文章进行审美解读。作者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对丽江进行叙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集历史、地理、人文等于一体的美丽画卷。“一滴水”是作者自喻,赋予水生命,透过水的视野,为读者展示了丽江的美景,展示水的情怀,以及对丽江的热爱。开篇“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一句不仅点明了文章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而且说明了叙事的主角是一片雪,后来雪化为水,那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将此看作自己游览丽江,以亲身游览者的视角去观察和叙述,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亲切、自然,还增添了作品的亲和力与真实性。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一滴水以生命,不仅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还在时间上将丽江的历史与现在相连,在空间上将自然的景物与古城相连,使感情的流露变得真切自然。水是小小的一滴,可透过这小小的一滴水能看尽整个世界。作者想透过这滴水游览丽江,希望读者也能于水之间尽览丽江。
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如果丽江只有山水,那可能不会让阿来如此忘情地在丽江畅游,在他的笔下,丽江有了灵魂。阿来笔下的文字让读者看到一幅画,这是一幅风景画,这幅画上有玉龙雪山、四方街、玉河、街道、盆地;大自然用白色给雪花染上了颜色,用蓝色给天空罩上了外衫,用绿色给盆地披上了轻纱,用红色给杜鹃点上了唇妆,“一滴水”的流动,使这幅画“活” 了起来,使这画在一动一静之间有了灵魂,有了种说不出的韵味。
文字的美不仅是风景的美,更是生命的美。丽江的美景与丽江的人民在一起少不了民众活动,赶路、放牧、经商、建设;闲聊、浇花、唱歌,这些活动充满了生命力,当地的烟火气息使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3]110以自然为依托,能让“我”这滴水游览那么多的地方,说明丽江是具有包容性的一座城市。“水”是晶莹透亮的,远离尘世的喧嚣,尽情欢歌,不被世俗所打扰,人们的心像水一样沉静下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整日与美景相伴,这些景物也就成了丽江人生活的一部分,“我” 与水的融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里是如此生机勃勃,这样的生活是如此纯净而美好。丽江如果只有自然景物,或许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美;如果只有街道人家,或许也不会让人觉得那么美。阿来的文字通过水去透视丽江,将人与景相连,将景与城相连,将城与情相连,形成景中有城、城里有人、人心有景的和谐景象,将这样的和谐用水串联起来,写成文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一个作品就像一个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读懂他。特别是当这个作品成为有特定身份的“人”的时候,更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滴水是从作者那来,走到了教材中,所以对该作品的审美解读,离不开作家、作品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