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一横,合理定位品德学科相同主题的教学目标

2020-01-08 02:23张萍
下一代 2020年5期

张萍

摘 要:品德学科在内容编排上出现相同主题教学内容的重复出现,这是该学科教学内容“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设计理念。如何合理定位相同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本文从领会课标精神,纵向研读教材,准确定位年段目标,横向研读单元主题,定位课时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实现同主题内容的有效教学,让相同的主题奏响不同的乐章。

关键词:螺旋上升;年段目标;课时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课教材已经全部使用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然而纵观《道德与法治》整套教材,我们发现,同一主题的内容,在不同年段会多次重复出现。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我和大自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绿色小卫士”,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而到了六年级下册又出现了“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教学单元。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那么如何看待这些相同主题教学内容的重复出现,教学中又如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呢?

一、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设计理念

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我们了解到,〔2〕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螺旋上升。所谓“一条主线”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联系,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要相互呼应,相互强化。

这样的设计理念,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在定位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各个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教学重难点方面要体现层次和坡度,形成同一主题的系列教学,更好地体现教学实效性。

二、纵向研读全套教材,定位年段目标

明确了品德教材“一条主线,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我们就该思考如何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组织任课教师纵览全套教材,列出各单元主题,对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进行同类归并,然后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不仅了解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在本年段的教学目标,更要清楚在上个年段的目标以及在后续年段的延伸状况,做到通览全貌,眼睛里“既要有树木,又要有森林”,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处于怎样的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准确把握教学的侧重点。

如关于“班级与个人”这一主题,贯穿整套教材,但不同年级不是一个话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逐渐深化的过程。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我们的班级”为主题安排了四课内容,分别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大家要文明遵守班级的规则,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大家动手打扮并爱护我们的教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班级,懂得每一个同学都是班级的成员,都要爱护班级。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应设置得相对较浅显。而到了五年级上冊第二单元,以“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安排了两课内容,分别是《选举产生班委会》《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教学内容涉及到班委的选举,班委会的职责,如何共同商定班级事务,如何落实共同的决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储备的增加,教学侧重点则落在了要求学生明确身份,懂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义务和权力。

显而易见,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体现出了 相同主题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只有纵向研读教材,“摸准”教材同一主题在不同年段呈现的教学内容,合理定位年段目标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而将教学落到点上,落到实处,体现其实效性。

三、横向研读单元主题,定位课时目标

〔螺旋上升这一设计理念强调的是从整体出发,对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及目标进行纵向定位,而从单元的视角出发,则是对课时内容及目标进行横向联系。《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编排,主题统领的架构模式。每一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安排各课时内容,课时之间是或递进或并列的逻辑关系。〔1〕教师在备课时首先需要研读单元主题,横向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关注其前后衔接性。然后细读各课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文字,并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看清本节课处于螺旋上升的哪一个位置,学生已有怎样的认识基础,这样才便于制定出准确的课时目标及重难点。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以“为父母分担”为主题,安排了三课教学内容,分别是《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它虽是同一主题,但每一课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一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要让学生懂得父母为家操劳为我们操心的辛苦,文本中的关键文字是“少操心”“少添麻烦”,于是课时目标可定为: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的辛苦,体谅父母的不易,少让父母操心。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课《这些事我来做》的学习就充分体现了教学上的衔接:体谅父母的辛苦就要能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到了第三课《我的家庭责任与贡献》,内容上则进一步深化,教师可以抓住关键文字“贡献”“责任”,教育学生要懂得我们作为家庭成员,也要为家庭承担责任做出贡献,这也是为父母分担的表现。可见,“为父母分担”这一情感主线贯穿整个单元,且内容上互相关联,层层递进。

因此,教师只有横向研读单元主题,细读各课教学内容,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才能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习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教师只有充分领会课标精神,科学认识相同主题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重复出现,既纵向把握全套教材,又深入研读各单元教学主题,就一定能全面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让相同的主题奏响不同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来春华.《小学品德学科相同主题的教学目标定位谈》[J].科教导刊 2016,(33);124-125

[2]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M].人民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