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跃春
新冠疫情的长期化,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庸化”,但不排除少数国家经济恢复出现V字型反转的可能性。新冠疫情下,全球经济出现了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同步下滑,今年第二季度表现尤为明显:美国GDP环比下降约10%,按年率计算为32.9%,史上罕见;日本实际GDP环比萎缩7.8%,按年率计算降幅高达27.8%,是二战以来最大降幅。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挫,华尔街股票市场八天之内出现四次熔断,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剧震。“股神”巴菲特坦言,2020年我们都在“见证历史”。的确,在他人生过去的89年中,美股只经历了一次熔断,但今年4月上旬仅仅几天就经历了四次熔断,可谓史上罕见。他本人持有的航空股以亏损48%的价格割肉出局,成了今年上半年全世界最大的“韭菜”。在能源市场,4月20日,美国西得州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美元,这种价格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也是首次出现,它意味着“油桶比油贵”。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触及0.4%,创150年新低。
但复苏的势头却难以同步。首先,疫情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脚步。目前看,新冠疫情大流行趋势不仅没有减弱,相反,西方主要经济体的第二次疫情高峰正在到来。这将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复工复产增加困难,不少国家开始考虑二次“封城”和“封国”,因此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尚需时日,未来一个时期或将延续“低利率、低投资、低增长、高债务、高风险”的基本格局。
其次,走出衰退、实现复苏的关键在于找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最佳平衡点。这次全球经济大衰退的最大特点,是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导致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自主性”停摆,因此控制疫情成为经济重启的重中之重。世界卫生领域多数机构认为,本次疫情可能将延续至2025年。在此情况下,各经济体如何实现控制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平衡,是能否走出危机的关键所在。
再次,尽管未来的全球经济恢复可能呈现L形复苏趋势,但不排除某些国家出现V字形反转的可能。中国由于疫情防控卓有成效,今年及明年都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为数不多的靓丽风景。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难能逆转,但其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过去几年里,由于全球經济发展失衡、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加剧,民粹主义不断上升,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无疑会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
各国纷纷采取隔离防控、海关监管等疫情管控措施,短期内人员、要素流动必然受阻,这将导致全球化和开放发展在短期内受阻。不同国家对疫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不同,围绕疫情引发了诸多争论和矛盾,这会导致民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发生、发展,进而造成部分国家把“内向化”作为经济对策的首要选择。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因此可能导致全球化发展出现重大调整和结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它不会以某些个人的意志和个别事件的驱动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融入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获得更多利润,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赶超。世界各国在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时普遍受益,各国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关系。
回顾国际经济史,无论是中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还是20世纪初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都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带来危机和破坏,但最终都没有阻断经济活动的跨国运行。新冠疫情作为全球重大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破坏力也许是空前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看,疫情难以中断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进程。世界不会重新回到互不相干的黑屋时代。可以预见,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一波经济全球化的车轮,必将滚滚向前,碾压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任何阻碍。
当然,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其表现形式则可能会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美博弈不断升级,与中国“脱钩”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选项。尽管两个大国经济上完全脱离十分困难,但美国“国家安全”概念的泛化发展,导致一些国家在科技的某些领域与我脱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加上美国对华人往来的逐渐切断,不能排除未来形成以中美两国为中心的两个半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单边主义盛行,自由贸易体系正在面临严重破坏,以争端解决机制为核心的WTO陷入困境。随之而来的是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发展。欧盟在英国脱离之后继续发展,北美、亚太地区各类自贸区呈现向高端化方向发展趋向。因此,未来以各大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合作发展将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全球供应链将加速重构,但在经贸领域完全“去中国化”难能实现。疫情冲击可能将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三个趋势:一是对外投资的多元化趋势。为防控风险、确保本国供应链的平稳运行,各国纷纷把对外投资流向多个国家和地区,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实现对外投资的安全化。二是内向化趋势。事实上,近年来确有一些国家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却把原因推给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因而产生制造业回流本土的政策主张。疫情暴发后,这样的政策主张更加强烈,这将导致未来会有更多的国家做出产业发展“内向化”的选择。三是区域化趋势。即以周边国家作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重点区域,以该地区某一主要经济体为中心,以一定区域为半径,重点发展该地区的产业联合,形成以周边国家为重点区域的供应链,求得本国经济发展的相对安全。
2020年11月16日,疫情中的巴黎街头。参加活动的军官们都戴上了口罩。
在疫情流行和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个别国家开始考虑以“撤离中国”为特征的所谓“去中国化”。美国强调与中国“脱钩”,日本政府也出台紧急经济对策,为在华日本企业撤出中国提供财政支持。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任何经济体想彻底摆脱与中国的经贸联系绝非易事。全球价值链、地区供应链的形成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和各自的优势基础,人为阻断不可避免地要伤害这一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中国在这些链条上的作用和贡献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又是经济高增长国家,新冠疫情大流行让全球经济遭遇重创,但今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还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去中国化”将严重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而且,中国作为东亚三角贸易的加工地,其产能、地域、劳动力优势依然明显,谁脱离中国,就意味着谁放弃了自身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