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鸣 史瑞华
Post Epidemic Era: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conomy
LIN Zuo-ming SHI Rui-hua
(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12,China)
一、引言
后疫情时代,是很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世界需要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命题。从2020年1月我国武汉市采取封城措施,到本文完成的四个多月时间内,全世界的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累计新冠确诊人数已经接近540万,死亡人数超过34万,尚有确诊病例280多万。世界的疫情发展并没有出现拐点,因此要说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为时尚早。但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
最近,我国很多城市的道路又拥堵起来,让人感觉社会经济生活又恢复了活力,值得人们欣慰。很显然,我国率先进入了后疫情时代。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确实难能可贵。这充分展现出我国党中央和政府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的英明果敢、坚强有力和高效负责的伟大形象。
在我国率先取得抗疫斗争胜利的时候,本文就世界面临的技术和经济的新挑战,以及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抓住技术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化危为机,以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胜利的问题作出粗浅的研判。
二、世界面临的技术挑战
世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停地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以我国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有六七亿,粮食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考虑如何发展例如化肥等农业技术,以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挑战;解决了粮食问题,又面对棉花产量有限,如何解决穿衣的问题,化纤生产技术给了我们满意的答案;再后来,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我们又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等等。由于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均衡,有些国家比较发达,有些国家相对落后。一般而言,落后的国家面临的技术挑战更多一些,全世界同时面临同样技术挑战的情况相对比较少。这种全人类同时面对共同挑战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近代。如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地球环境变化问题,就是比较典型的世界共同面临的技术挑战。而这次抗击新冠病毒产生的疫情,又再次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新技术挑战。
从技术挑战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的出现显得扑朔迷离。2003年爆发的SARS,当时号称是全球性的疫情,但主要感染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按照世卫组织统计的数据,中国的感染人数是8422例,死亡919人。2014年,在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19031人,死亡人数7373人。这次新冠疫情刚爆发时,我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距今最近的这两个重要的疫情,以及它们曾对我们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对比这次新冠病毒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过去的SARS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只能算“雷声大雨点小”。
此次新冠病毒非常狡猾,因为它选择的攻击地点是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选择的攻击时间是春节这样的我国人口流动最多的节假日,这是对我国最容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点和时刻。后来笔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分析,如果同样的攻击,发生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或者是大湾区,可能破坏力都不及发生在武汉,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伤害也不会这么大。
当武汉疫情爆发时,世界其他地方的疫情尚未明显出现。从坊间的舆情当中能够感觉到,某些国家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带头撤回驻武汉人员,甚至这些国家的政客趁机提出,将在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撤回,对中国落井下石。当时国外有舆论认为,新冠病毒只攻击亚裔。梳理近代的重大疫情,我们确实看到:2003年的SARS几乎只攻击亚裔;2014年的埃博拉则主要攻击黑人;再追溯到20世纪初的西班牙大流感,虽然病毒传播范围比较广,但也主要是对白人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曾令当时的白人“谈虎色变”,所以,这种观点并非是无稽之谈。
当时坊间有一种说法,新冠病毒来源于科技发达的国家,言下之意是病毒或许不是自然的。这种说法现在看起来也未必是空穴来风。目前关于新冠病毒的来源尚不清楚,但最近很多证据表明,有些国家感染新冠病毒要早于中国。前几天(4月30日),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维尔士市市长承认自己去年11月份已感染新冠病毒。更有日本厚生劳动大臣加藤胜信指出,检测机构从红十字会血库中保存的2019年1-3月份的500人份無偿献血的血样中,检测出了2名新冠病毒阳性。这比武汉出现疫情早了整整近一年。要追溯病毒的来源和产生的时间,我们还要做很多的科学研究工作。很明显,全世界对病毒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态势,是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的。
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最近国际科学界有人提出病毒分为五个家族,已是三代同堂。中国感染的是C家族,属于第二代。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已经有149个突变,以及L、S两个亚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新冠病毒的变异能力比艾滋病毒更强,更不是流感病毒可同日而语的。迄今为止,埃博拉和艾滋病等传染病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指望很快能够研制出可以大量应用的新冠疫苗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研制疫苗,人们刚研制出疫苗,病毒就变异,再继续研发新疫苗,病毒又变异了。以现有人类熟悉和掌握的技术,要研究一种对付不断变异的病毒的疫苗,获得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显然需要投入巨大的力量。
即便有了新的技术思路,能够研究出和以往不同的疫苗,其研发周期也相对较长。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疫苗研制失败,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在疫苗研制方面传来了好消息,令人十分鼓舞。但是要广泛进入临床应用,估计还需要时间。至少要再经历几次病毒变异的考验后,仍然具有免疫能力才行。另外,靠传统的化学技术合成的西药来对付新冠病毒,在病毒特性和变异规律没有被完全掌握之前,就更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抗生素用来对付一些菌类疾病,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病毒效果就未必好了。所以,当前我们如何应对新冠病毒,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挑战。
人类对病毒的发展称为变异,对人类自己的发展称为进化。在人类发现了DNA之后,就有人开始质疑达尔文的进化论,基本上就逐步结束了达尔文观点单独影响人类的历史。达尔文的进化论未考虑遗传信息对进化的影响,认为通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的活动可以实现人类的进化,从而推断出猴子通过劳动可以进化成人。现代通过基因科学的分析发现,猴子和人类的基因不同,是不可能变成人类的。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遗传基因(DNA)。基因含有64对碱基,有遗传密码(信息)。这一发现,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那就是進化源于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病毒的变异也会受到自然信息的极大影响。
遗传信息增量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进化。实际上人类一代一代往下延续,并不是对上一代基因的100%拷贝和复制,并不是父亲和母亲的信息叠加就构成了人类的下一代,否则就不存在进化了。克隆羊就是对羊的细胞进行培植,产生出与原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的后代,是对上一代基因的100%复制,但克隆羊一般都活不久,克隆体会出现多种问题。
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依靠物质之外的自然信息。有研究认为,人类是最容易进化的物种,因为人类接受除父母之外的外来信息的比例,最高可以超过50%。动物接受外来信息的比例不会超过10%,所以动物进化的能力和水平比人差。植物的进化就更慢,接受外来信息的比例不超过2%,这也是中药的药效,几千年来都比较稳定的原因。
我们把在自然界存在的影响生物进化的信息,称为主体信息。把容纳新的外源信息,使得生物的内质和外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最高级的自然形态,称为容介态进化。这次疫情的发生,把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摆到了台面上,那就是:至今人类只认识物质,不认识自然信息;只关注物质,不关注自然信息。迄今为止,人类的科学主要是对物质进行研究,几乎没有多少科学家对自然信息开展研究。实际上,以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还不能捕捉到没有载体的信息(主体信息)。例如量子技术,量子的速度超过了光速,其中一定存在信息,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或者不需要有任何的载体,或者有可能是以很小的物质粒子作为载体,也有可能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主体信息。人类现在对基因图谱做了很多的研究,但也只是了解到载体信息,没能掌握自然中存在的主体信息。
宇宙,是主体信息加物质(含有载体信息)的组合。信息和物质有完全不同的特性:物质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信息则相反,是同性相吸、异性相斥。这一点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情景加以理解,比如图书馆书柜中的图书,一般是按照物理、化学、数学等不同的门类摆放的,这就是根据信息的同性相吸原理,把含有同样或相似信息的书放在一起,以方便查找。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测:此次影响新冠病毒变异的源头可能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主体信息。为什么有些国家一开始对新冠病毒不以为然?假如新冠病毒一开始确实主要攻击亚裔人种。从已有的证据可以看出,有些国家发现这个病毒很早,在去年九、十月份一些国家出现大流感时就出现了白肺病。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电子烟造成了白肺病,甩锅电子烟,同时还压制了发明电子烟企业,一箭双雕。当时这些国家就发现,新冠病毒会传染,但受感染的人很快就产生了免疫抗体。因此,在武汉疫情刚爆发时,这些国家就有人提出,新冠病毒是一个只对外、不对内的“武器级”病毒。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某些国家才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病毒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但人算不如天算,可能随着宇宙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大量影响病毒的主体信息,促使其快速变异。最终病毒不分青红皂白,对谁都攻击,疫情在全世界开始大蔓延。
以上只是一种推测,现实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演变路径。之前被感染的人,身体产生了新冠病毒抗体,但由于病毒变异,原有的免疫抗体失去了作用,再次感染后的情况往往更严重。媒体曾报道,被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个别人出现了复阳,按常理说人体已经产生了抗体,不应该再次被感染。现在,随着疫情的发展,出现了病毒不只是先攻击人类的肺部,还有攻击心脏或者中枢神经等其他部位的情况,后者也许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一旦出现症状,人很可能就不行了。有媒体报道已经出现了这类病例,造成了患者猝死。
如果上述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很严峻的。研发疫苗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种病毒对人类来说就是防不胜防了。因此,人类需要寻找特效药。那么靠化学办法合成的化学药品,要做到只杀死病毒,而不杀死人体自身的细胞,其实是很难的。在自然界中,要对付一种彪悍的生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它的自然天敌。在我国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为中药是天然形成的,中药材中就含有新冠病毒的天敌。我们发现,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比如野生的漆树能让人过敏,但在其方圆100米的范围内,一般都能够找到另一种植物来治疗。同样的,新冠病毒的出现,自然界一定有它的天敌。因此,研究中草药来应对新冠病毒,应该是将来人类寻找治疗新冠病毒特效药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世界对中医不了解,对中医非科学体系有成见。中医确实不是当今语境下的科学体系,但笔者认为它属于真理体系。从华夏民族诞生直到现在,正因为有中医解决了各种瘟疫和伤病,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到现在。中医的理论体系,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描述的。当然,这也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医在诞生时,只能用哲学理论的方式来描述。二是用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来指导中医药的发展,造成当今中医药发展出现的一个比较大的偏差。
笔者曾碰到一个争论,新鲜的中草药与晒干的中草药,效果是否一致?很多人认为效果是一样的,因为通过化学分析发现,无论新鲜的还是干的中草药,成分是一样的。同样的,萃取中药成分,采用高温萃取和低温萃取是否一样呢?很多人认为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化学成分一样,那效果就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屠呦呦之所以采用乙醚低温萃取青蒿素,这应该是保护了中药中最重要的成分——自然信息,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除了物质之外还有信息。人参是非常好的中药材,但有研究发现,人参叶子的化学成分比人参还要好,而人参叶子恰恰没有人参同样的药效。因此,用物理的技术来研究中医,用化学技术来研究中药,是中医药发展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只有认识主体信息的存在,才能使中医药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去年,俄罗斯科学家从拍摄的一组太阳表面照片中,惊奇地发现有大量的飞碟在太阳表面活动。其中最大的,从其平面面积上看与地球相当,这样一些令人惊异的宇宙活动,也许会对太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宇宙环境一直在变化,来自宇宙外太空不寻常的主体信息,可能诱发地球病毒的变异,使其越来越难对付,不会很快被消灭掉。病毒的长期存在,使人类不得不选择封闭和隔离,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范式。只有等到人类投入精力研究主体信息,了解和掌握主体信息发展的规律后,人类才有可能重获自由。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石破天惊,但也絕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人类对科学探索必须加大力度,不但要研究物质,更要研究主体信息。这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的技术挑战。
三、世界面临的经济挑战
在疫情发生之前,美国带头掀起了一场孤立中国,企图与中国脱钩的风波。他们参与建立了已有的全球化格局,现在他们反过来要逆全球化。关于全球化的问题,社会上讨论很多:有人认为全球化不可逆转,也有人认为疫情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下结论都为时尚早,但全球化的格局重构却已成定局。之前美国玩退群的把戏,想通过逆全球化来掣肘中国,以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实际上美国的政治把戏很难得逞,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力仍然很强大,美国退群,其他国家未必跟进。但是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局面确实有了新的变化,等于疫情间接帮助美国实现了图谋。各国的封闭和隔离,成了改变已有供应链运行的重要因素。他们借此机会与中国脱钩,与已有的全球化体系脱钩,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根据大数据技术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流量指标——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来判断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程度。这三个流量指标中,人流量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钱是不会自己长腿的,一定是跟着人走的。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人,几乎都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疫情爆发后,在尚未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封闭和隔离成了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方法。这一点我国做出了榜样,在除夕前一天,非常果断地对武汉进行了封城。这种壮士断腕的措施,不但救了武汉,救了全国,也救了全世界。在疫情蔓延下,作为病毒的宿主——人类,被限制了行动,过去的地球村成了后来咫尺天涯的孤岛群,不但是各个国家之间,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省市之间也都成了孤岛群。当时我国人民在国家进行隔离封闭的决策下,迅速行动起来,就像电影《地道战》那样“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各地很快就完成了隔离封闭。
在疫情下,构成经济的三种流量指标中,人流量大幅度下降,只剩下物流和信息流保持相对正常;实际上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物流也不是正常的,唯一保持相对正常的是信息流。有报道称,各国的机场在疫情期间,都快成了航空展览馆了,地上停满了飞机。卡塔尔在3月30号曾经宣布恢复对中国的航班,让人很是振奋,但结果飞机只载物不载人。一旦以上情况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从三维的立体流量变成二维的平面流量,无疑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
我们现在看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主要看人流量。人流量的大幅下降引发的经济危机是全局性的。当前的全球经济,越来越依赖非物化的价值创造,也就是说服务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恰好是服务业。据我了解,国内一些大城市,春节期间的旅游订单都是上百亿的,结果因为疫情这些订单全部取消。服务业的萎缩,又导致了制造业复工难复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服务业的萎缩,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销售出去;二是因为国外的疫情十分严峻,所有的供应链被迫中断,工人回到了工厂,但是生产难以为继,这种现象是十分明显的。由于消费的坍塌,所有的业态都受到严重冲击,经济面临的危机是全局性的。
因此,这次疫情很有可能导致全球化格局的重构,划时代的历史转折即将开启。过去的经济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均衡发展。新的全球化经济格局,要考虑在人流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信息流和物流?而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两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有报道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与人类共存,就像乙肝病毒一样。但新冠病毒的危害更大,少数康复患者复阳,且具有传染性。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真正认识主体信息技术之前,最有效的防疫只能是封闭和隔离。未来的情景,真有可能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描述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地球人类很可能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范式和经济发展局面。
面对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我国必须要自我掌握命运,必须形成我们自己的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否则我们的发展就会严重受限。
四、抓住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机遇
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意味着我们要适应新的变局,把握新机遇得以发展,既必须考虑对传统的发展思路进行及时调整,又必须坚持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方向不动摇。在当前疫情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内需消费是头等大事,必须坚持不动摇。
说到消费的重要性,可以回顾一下苏联时期的历史。俄罗斯民族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笔者认为是被人们淡忘的勃列日涅夫时代。现在的俄罗斯,在军工科技领域还是在吃苏联时期的“老本”。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想要脱离华沙组织,当时苏联马上采取措施,用军用运输机谎报机械故障,迫降到布拉格的机场,运输机内涌出的特种兵马上占领机场的塔台,紧接着就是大批军用运输机飞抵机场,大量的主战坦克随即开上了布拉格的街头。这一大手笔,确实体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魄力,令当时的美国都叹为观止。1979年,我国对越反击战后,苏联就迅速占领了阿富汗,对我们虎视眈眈。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很强大的,当时他们自诩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即便是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三四年后便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91年解体,一座大厦轰然倒塌。
分析个中原因,苏联作为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在很多方面都与美国旗鼓相当,唯一比美国不发达的就是消费。这一点多次去过俄罗斯的笔者感触很深。可想而知,一个连购买西红柿和黄瓜都需要排长队的国家,消费水平如此之低,即使其他方面再发达,这个国家最终也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之后,美国如果要出问题,也一定是消费出了问题,从而导致各行各业的全面衰败。
我们经常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正确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抓科技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消费,消费是经济的拉动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由科技和消费双力融合而成的。在科技和消费中间还存在一个重要的要素,那就是人。古人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是很重要的要素,在人的两翼是科技和消费两个重要的要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除了重视人这个因素以外,我们关注科技,也关注生产力,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必须始终不懈地坚持这么做。但一直以来,我们对消费的重要性认识始终不足,尤其是对内需消费的认识很不够。疫情之后,这个观点一定要转变,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在当前情况下,内需消费成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没有消费何来就业,没有就业就无法保持社会的稳定。
过去我们对消费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消费就是吃喝玩乐,带有一定的贬义性。实际上,消费的内涵是很广泛和深刻的,它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例如刚才讲的关于自然信息的技术挑战,属于科技探索,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它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创新是一种生产力,但科技探索是一种广义的消费。这类消费很重要的,人类通过这类消费才能掌握新的科学认识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我们对这一方面的认识是有欠缺的,现在需要我们及时调整。
最近我国准备推出REITs,这是完全正确的。长时间以来,我国都面临着投资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正因如此,老百姓才在股市不理想的情况下,一窝蜂似的去炒房。房子当然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国家需要继续给老百姓提供好的投资渠道,REITs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国家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REITs来筹集资金,这样国家就可以腾出更多的财力,来发展科学探索这类的广义消费,从而使我国的科学、科技、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在后疫情时代,抓好内需消费,要十分重视对高科技制造产业的引领和带动。前面谈到了三种流量结构——人流、物流、信息流,后疫情时代人流量有可能减弱,或者是人流量的形式出现改变。在这种减弱的趋势,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升信息流和物流的供给能力,提升信息流和物流的内需消费。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是狠抓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党和国家看得很清楚,一直在抓,从未松懈。这次疫情爆发之后,如果没有互联网,很多学校的教学就无法推进,很多需要人际交流和沟通的工作就无法开展。通过全面布局5G网络、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推动VR和AR技术、发展感应测试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等,用信息技术来弥补人际交流不足的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加强海域和空域管理改革,推动消费升级。我国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已经比较发达,只有航空和航海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大人流量的公共交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是否有必要继续发展下去是需要讨论的。未来的发展重点,应从公共交通体系转向个性化更突出的通用航空和游艇领域。并促进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构建通用飞机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网络和体系。应该利用5G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在空中建设类似于高铁的大流量无人机物流配送网络。
下一步,配合新基建,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放海岸线,开放低空空域,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和游艇等个性化消费。而这些消费必定会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再把房车产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做起来,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的消费升级。
最近随着疫情的发展,有人因为国外当地的医疗条件所限而偷渡回国,让我们防不胜防。而如果沿海的游艇业比较发达,很多游艇在近海海域活动,偷渡的船只就不会这么猖狂。如果房车及房车露营地发展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的应急救援基地,在遇到疫情或战争时,房车营地可以快速改造为应急方仓医院和野战医院。
美国的通用飞机有22万架,我国只及美国的1%;美国与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大体相当,但美国的房车有1200万辆;美国的游艇有1750万艘,我国却少得可怜。这三方面,如果中国发展到与美国相当的水平,粗略估算就有40万亿人民币的消费量。如果考虑到这些产业带动的GDP,那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所以,把老百姓的消费激活,做好消费升级,才是我们经济的活力所在。
三是重视基础科学探索,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就科技探知的领域而言,人类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微观领域。目前人类掌握的能源技术,还不足以走出太阳系。而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破解基本粒子特性,发展新材料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生命技术,全面了解基因特性,逼近了解和掌握主体信息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探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广义消费。比如贵州的“天眼”,就是一种广义的消费,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创造利润。同样的,很多其他的科学探索都是广义消费。
人类,和蛋白生命、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朝夕相处、密不可分。最近有学者指出,有人喜欢吃甜食,是因为其体内有喜欢甜的微生物;有人喜欢喝酒,是因为其体内有喜欢酒的微生物。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许是有道理的,人体内有很多的微生物,同时人类的很多食物都是依靠微生物来实现的,诸如酒、酱油、醋、奶酪等等。但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像归纳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把其谱系梳理出来。如果能够发展这个领域的技术,无疑会形成很多新的大规模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非常重视微观科学的发展。微观科学需要新技术来支持,同时它又有利于指导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是重视发展社会群落构造新模式。我们在这里假定一个人流综合指数,它是由人流频率和人流幅度两个要素组成的。两个人单位时间内见面的次数,我们称之为人流频率;两个人见面跨越的距离远近,我们称之为人流幅度。中心城市有利于人流频率的提高,航空国际交通有利于人流幅度的提高。如果说过去发展大工业,是靠中心城市的产业园区这样的社会构造模式来实现的话,那么发展微生物产业,由于其强烈地依赖地域菌群的繁殖,則更依靠特色小镇这种新的社会群落构造模式。发展微生物,如果以产业园区的形式集中在大城市,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都知道贵州的茅台酒好,但如果在北京成立一个茅台产业园区来酿酒,那肯定是不行的。茅台酒的酿造需要茅台镇这个特殊地域的菌群,离开了茅台镇,即使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原料,依然无法酿造出原有的口味。古人有南橘北枳之说,其实也有着菌群具有地域性的内涵,要因地制宜。
所以,城镇化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应该是在已有的中心城市的周边开发形成特色小镇,构造城市集群。这样有利于在保持人流频率的基础上,提高人流幅度,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而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可以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特色小镇,将农业、微生物制造业和文旅业整合为一体,在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问题,维持人流频率处于较高水平。在通信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有利于人流幅度的扩大,使人流综合指数保持在比较理想的状态。进而可以弥补在疫情条件下人流综合指数下降的问题,确保经济不受影响。这样的布局,在应对疫情甚至是战时,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是探索智能化分布式能源模式。除以上四方面外,我们还要十分重视把传统的集中供应能源模式,改为分布式智能化供应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解决环保问题,总体上更节能,也有利于应对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等特殊情况的发生。我们假设这次的疫情是一场基因战争,同时敌人利用巡航导弹摧毁了我们的电厂和变电站,那么整个城市就全瘫痪了。现代社会对电是十分依赖的,记得5·12汶川地震后,笔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当时感触最深的,是没电而造成通信全部中断,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在的电力供应系统是十分脆弱的,经受不起攻击。应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分布式智能化能源供应模式。
實际上,我们采取分布式能源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国有很多军用航空发动机,其使用寿命一般在2000小时以内。退役下来的发动机经过再制造工程就可以成为燃气轮机,作为分布式能源的发电机,其寿命可达10万小时。采用智能化方式精准控制,在出现大规模断电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启动,解决电力供应问题。这样的产业,需要我们纳入后续发展的产业视角。
综上所述,我们下一轮通过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领域包括:
新信息技术:发展5G、区块链、AR和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新基础设施:发展房车及露营地、游艇及海岸线码头、无人机、通用飞机及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
新社会群落:发展生物研发制造技术及各类相关特色小镇。
新能源体系:发展燃气轮机、家庭太阳能、社区生物能等智能化分布式能源产业。
再把上述新业态推向西部地区,强化西部大开发。西部开发,意义深远。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世界再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西部将成为世界上存在的最大一块陆地。西部有些地方缺水,但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水塔,新疆沙漠之下是最大的天然地下水库。只要愿意开采,就能解决水的问题。从能源角度看,如果钻井技术能够实现,西部就会成为第二个“中东”,有巨大的能源资源。同时,也有人指出,西部是世界天然的元素周期表,各种矿藏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西部大开发这篇文章做好、做足。
那如何开发西部呢?要以发展高科技的生物产业、互联网商业和文旅产业为主,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农、工、商”,并以新的社会群落的形式进行开发。
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庄园大的有上百亩葡萄园,小的也有一二十亩。法律规定葡萄酒庄园必须种葡萄,不允许种植其他作物。这些葡萄酒庄园成为抢手的财富标志,成为了货币的“锚”。与此类似的,欧洲的奶酪、香水等产业,很多都是以小镇这种社会群落的形式来发展的。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像“北大荒”这样地势平坦的地区,可以学美国做成机械化的大农场;其他一些地区则可以学习以色列,做精细化的农业。以法定的形式把精细化农业和土地组合,作为财富标志,成为货币的“锚”,以此来引入投资。西部开发的策略,是要提高人口聚集度,更适合做精细化农业,发展农、工、商一体的业态。此外,我们再充分利用西部的矿产资源开发,用好青藏高原这个水塔和新疆沙漠底下的天然水库,解决水资源问题。如此,应该说我国的发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西方国家与我国脱钩与否,我们都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对外,不放弃开放,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一带一路”政策方针,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对内,重视内需消费,做好消费升级,并把市场机制引入西部大开发,发动群众到西部去开发。在中国要做成功任何一件事,只要认真解决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就一定大有希望,搞好西部开发同样是如此。
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个虽历经折腾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民族。过去,一旦我们进入对外开放,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状态,可以海纳百川;一旦遭遇封锁而依关自守就进入超稳定状态,可以固若金汤。在当前新形势下,即便有人要封锁我们,要与我们脱钩,我们也可以对时空开放,照样做到海纳百川、快速发展,并稳如泰山、固若金汤,从而完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