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是山海

2020-01-08 02:23张玉琴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山海历史

张玉琴

山海民俗馆地处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是当地极具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从青铜器到近代的各种生活物件,历史的厚重和神秘在这里揭开面纱。目前,山海民俗馆在国内也小有名气,据说是现在内蒙古唯一一家大型草根民俗博物馆。

称名“山海”,主人邬海青“野心”不小。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街串巷、翻山越岭,深挖过去、收集当下,探古寻今的热情竟不曾有半刻冷却,“永远热泪盈眶”的状态也不曾有半分锐减。时间带走了很多东西,但那些即将遗失的宝物得以留存下来。这番眼见、阅历和智慧,足以撑起他的“野心”。

邬海青中等个子,朴实的衣着一如他朴实的性格。虽然现在他成了当地“名人”,但是他还如从前一样谦逊热诚,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的平静淡然,恰是阅尽千帆后生出的力量。

收藏留住逝去的时间

都说收藏是一种素养,收藏是一种智慧,收藏是一种见识,收藏是一种学问,当然收藏更是一种境界、责任和精神。不是谁都能真正坚持下来,搞收藏需要执着和涵养兼具。

这些从何而来?还要从他的家庭说起。

1970年,邬海青出生于达拉特旗白泥井乡。他的父母都是文化人,母亲是一位老师,年轻时当过民兵大队长,不仅阅历丰富还很爱看书。长辈经常给他们姊妹四人讲历史故事,教育他们不仅要吃得起苦,更要不断学习成长。文化的熏染从小时候开始,逐渐在姊妹几人心中扎根。他们都很喜欢历史和绘画,后来都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二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和烫画的传承人,泥塑在全国获过大奖。邬海青从小就喜欢绘画和古玩,他的妹妹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邬海青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留校当了美術老师。为了教好学生,他想方设法找道具。他喜欢古玩,不仅自己研究考证它们的出处,还将道具的相关知识搬到课上,使本来单调的课程多了许多情趣,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他任职期间,许多学生在美术方面获过大奖,而他本人的作品也获得过自治区绘画比赛的一等奖。

艺术都是相通的。从热爱美术,到收藏古玩,一步步延伸和拓展,邬海青逐渐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

然而,喜欢收藏的人很多,能把收藏做出文化品位的却少之又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糖纸烟盒、瓶瓶罐罐都是人们收集的对象。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有始无终,但是邬海青坚持下来了。从十九岁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农村变化最大的几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事物随之应运而生,相应地,许多旧的事物被淘汰,遗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恰恰有了邬海青这样的先见之人,提前做了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才让逝去的时间在老物件上得到呈现。

三十多年的积淀成长,他在挖掘文化遗存的同时,打造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他眼里没有废品,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这是怎样的眼见和智慧?

开馆展现历史文化

远远地,“山海民俗馆”的招牌就进入我的视线。不由猜想“山海”名字的由来,是源于他本人的一些想法,还是和《山海经》有关?带着这疑问,我向邬海青寻找真实答案。

没想到真的猜中了,原来二者兼而有之。他在家排行老三,从小大家都叫他三海。在命名时,他想到了“山海”这两个字。他觉得收藏的都是历史,所以将民俗馆起名为“山海”,既和方言中自己的名字同音,也蕴含了《山海经》的深意。

2018年秋天,山海民俗馆正式成立。从设计到装修,从布局到分类,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打造。馆内现有八千多种文物,包括瓷器、铜器、玉器、石器、木器、铁器、化石等几大种类。偏多的是鄂尔多斯早期的青铜器,收集的相对比较全面。

随着邬海青的引导进入展厅。展览厅分为两大空间,一进门部分为“往事阁”,珍贵的展品分别按朝代归类:有白垩纪时代的恐龙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民国时期的铜器、瓷器、铁器、纸质展品,以及各个时期的锁头和钥匙。更多的是各种工具,以及作战用的头盔、马鞍、捕猎工具。还有过去有钱人家用的烫衣服的烙铁,简直是包罗万象。

里面的是“岁月厅”,内容分几大类,又以几个板块分开。墙上大部分是毛主席的像章,大小形状各异约有一百多枚。还有许多地契和票据,都已经发黄。旧报纸、纸币、粮票、布票、火柴盒、糖纸、烟标,这些过去的老物件现在看来都很“稀奇”。陈列的柜台上放着许多不同时期的钟表、收音机和留声机,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他说这只是放了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放不下在仓库中。当然墙上柜台上还有很多东西,虽然有见缝插针的感觉,但并不感到凌乱,反而能感到其中的用心和艺术。

里面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个“缩小版”的农家。虽然是石膏仿制的,但相当逼真。穿兰花上衣的女主人靠墙坐在炕上,炕中央放着一张正方形饭桌。正墙上挂着当年最时髦的风景相框,每个细节都是当年的记忆。纸糊的窗户顶上还挂着一个当年的“猪头”喇叭,那可是当年家家户户必备的“信息”工具。看到这幅场景,有种回到当年的穿越感。

另一个场景是草原的“缩小版”,有蒙古包,还有曲折的小路和勒勒车。蓝天、白云、碧水、羊群、牛群……辽阔的大草原尽收眼底。

每一处空间都利用得恰到好处,每一处都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不论是篓犁锹耙,还是衣帽鞋袜,都让来的人看到了当时的真实生活,让人透过这些物件窥见了当时的繁华和沧桑。

中间的空地上是一个同时可以容纳十几人的大圆桌,摆放着丰盛的满汉全席“菜肴”。但是这菜肴无论多么逼真,就是不能真的品尝,因为都是各种玉石玛瑙的天然佳作。有肥而不腻的猪肘子、扒肉条,有垂涎欲滴的烤羊腿和红烧鱼,更有猪血猪肝猪肺之类的内脏食品,看的人赞不绝口、胃口大动。

这些“食材”都是邬海青多年来辛苦捡来的“石头”。但是经过分门别类的布局,一桌丰盛的大餐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了。有人看的喜欢,要出一百万买下,但是他说舍不得,因为这些东西不知饱含了他多少的心血,早已不能用金钱估价了。

民俗馆的每一件宝贝都来之不易,不论什么价位,他都不愿轻易出手。

坚守在山海中探寻

说起收集,可以说,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他不知品尝过多少次。他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喜欢打牌玩麻将,只喜欢那些瓶瓶罐罐之类的古董和旧物。

为了得到一件珍宝,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有时不管跑多少次都是白跑,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時今年不行明年再去。

比如,那件清代早期的铜盆就花了六年多的时间才终于得到。铜盆是人家祖传下来的古董,不仅花纹雕刻得相当精致,而且还是寺院僧人烧香净手的水盆,意义非同一般。当年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他用诚心和诚意打动了主人。铜盆的主人说,把宝贝交给一个懂的人是最好的归宿。

有时为了寻到一件宝贝,在沙漠里不知要走多少路,有时还被误解挨骂受气。有一次到山西收购,没想到正好东家被骗子骗了不久,以为他也是骗子,不由分说骂了他一顿。但是为了得到一件宝物,也就只能耐心解释。

为了收藏,他穷尽所有,包括心血,也包括财物。为了得到一件宝贝,他经常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那几年家里穷,有时都快没米下锅了,但是刚好遇到一件如意的东西,他也会不惜高价买下。为此,他经常挨妻子骂:你每天忙忙碌碌,东走西串,不仅挣不回一分钱,还败光了家里的钱,收回那么多破瓶烂罐能吃还是能喝!

家人不理解,好朋友也不理解。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陶醉其中。为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积累鉴别经验,他还多次跑到北京、西安的古玩市场向专家们请教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他的鉴别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深得本地同行的认可,就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还请他鉴定过东西。

这么多年,他收藏的越多,就越觉得他做的事有意义。因为人们不重视,许多东西被当作垃圾随便丢弃。但是有些“没用的东西”,恰是一段历史的映照。透过岁月的烟云,每一件旧物都是一段不同凡响的历史,蕴藏着社会变迁的气象,镌刻着时代印记的脉络,记录着历史进程的格局。他希望把这些东西留住,也把这些东西所存在的意义留住。他说,一个人可以不知道世界历史,但应该懂得一点历史,最起码应该知道家乡的历史,了解祖辈的经年过往,从而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现实的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将很多记忆湮灭。有时人们无暇思考过去,只在眼前的生活中浮沉。能沉下心来做一点与过去相关的事,有点难。但邬海青觉得,不论多难,他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会一直把这份热爱延续下去,在每一件旧物中收获欣喜和满足,在山海中探寻岁月积淀而来的“真经”。

如今,山海民俗馆远近闻名,成了当地文化性的地标建筑,特意来参观的人很多,有收藏爱好者,有研究历史的文化人,其中也不乏对民俗馆创始人感到敬佩之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他的收藏工作,继续将博物馆扩大,争取把所有的藏品都展现在大家面前。现在的他,不仅成就了自己的收藏梦想,更在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作了巨大的贡献。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山海历史
《山海涧》
观山海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Sailing across the Atlantic to spend lockdown 远渡重洋,冲出疫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