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伦清的散文

2020-01-08 02:23郭伦清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12期

郭伦清

水乡绕梦

十多年前,有幸畅游了新疆喀納斯。

这里不仅有成吉思汗后裔图瓦人的杳渺传说,还有充满魔幻的喀纳斯湖水怪的故事。然而,能慰藉我漂泊异域心灵的莫过于澄净的喀纳斯湖水。那片神奇土地上的诸多记忆,我似乎早已忘却,但那满湖的碧蓝,多年来却一直占据着我的思绪。

身处大漠,我割舍不下的似乎总是水。对水的这种情有独钟和理性参悟,不仅仅是缘于新疆水的珍贵,更多的是来自对故乡水的初恋。

我的故乡是黄冈市浠水县,它与水相生相伴,很多乡镇名字中,不是带“河”,便会有“湖”或“溪”,蔡河、缪河、胡河、巴河、白莲河,策湖、望天湖、兰溪……在一个面积不大的行政县里,以“河”或“湖”命名的乡镇占了近一半,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说到浠水,人们自然会想起“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前脚跨进大门,后脚不准备再进大门”的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其实,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的浠河,又岂止养育了一位这样豪气的民主斗士呢?翻开厚重的历史,浠水自建县以来,已有1500余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诞生过北宋名医庞安时,元朝武状元文质、明代宰相姚明恭、清代文状元陈沆等。进士有110名,举人418名。现当代更是人才辈出,记者县、教授县并非浪得虚名。

浠河孕育了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也博得了历代骚人墨客的敬重。

宋代大文豪苏轼,扁舟一叶,畅游浠河,醉卧绿杨桥畔,看溪水西流,浪漱兰芽,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千古人生感叹!王羲之、杜牧、李白、杜甫、刘禹锡、陆羽、黄庭坚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他们饱餐秀色,留下了斗方禅林、清泉古寺、浠川八景等独特的人文景观。

至于饮马浠河上的刘邓大军,指点江山的陈潭秋、董必武、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姿,也是依稀可见。

故乡,不仅养育和接纳了流传后世的杰出人物,更让一代代素朴的百姓繁衍不息。在我的梦里水乡,与解元咀村和环绕村庄的“倒流河”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不单是我“生于斯,长于斯”,更是我对先祖,明朝万历进士郭天谷的敬仰。

“水倒流而功愈著,山排架兮笔通神”,这是家父生前为这位远祖重新树碑而写的墓志铭。

天谷公,在万历癸卯湖广省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中,名列第一,中解元;次年春,礼部会试,取贡士;第三年殿试,二甲,赐进士。父亲说:天谷公出生时,空中有镰刀收割稻谷的沙沙声,故名“天谷”。我妄加揣测:先祖也许是祈愿“上天赐子,子生稻谷,谷育百姓”。以日后天谷公做官、为学的功绩来看,他的确不负众望。历任吏部侍郎、布政使、按察使司、大主考,为明末东楚党领袖之一。一个不足200人的“解元咀”村,竟然走出这样一位心系百姓而颇有建树的远祖,不能不让我惊叹!

公死后,归葬在排架山咀。如今,回乡祭祖,我从没有落下对天谷公“衣冠冢”的祭拜,这不仅是因为这座“衣冠冢”是父亲带头募捐建造的,也是我对先祖们选择这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的顶礼膜拜。

更为奇特的,是排架山下的“倒流河”。

倒流河充足的水源自天然的雨水和鄂东第一大水库(湖北省第三大水库)——白莲河水库开闸放水。1958年,勤劳的故乡人,在河谷狭窄,水流湍急的“石险滩”上筑起了百余米高的大坝,建成了承水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库溶为12.5亿立方米的水库。这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养鱼、航运的综合性水库。它的源头在安徽岳西黄梅尖和英山县的云峰顶,由两条支流汇合组成,全长148公里,于英山县两河口汇合,形成了如今的白莲河水库。白莲河横贯整个浠水县域,经巴河镇注入长江。如今,在这座水库上,湖北省政府投资70多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已建成,不仅为浠水、罗田、英山三县人们带来了福祉,更为故乡增添了一抹靓丽。库畔群山连绵,树繁竹茂;库面岛屿遍布,碧水萦迥,渔帆片片,烟水苍茫。

站在山上,放眼望去,悠长的河水,在郭家老宅前拐了个大弯,如系在朝服莽袍上的圆形玉带一样,形象之美,令人称奇。清澈的河水,向西流淌,连年不息。这里流传着许多天谷公传奇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如:蕲水有个鲤鱼婆,一跑跑到倒流河,若是有人逮着了,世代儿孙穿绫罗……

其实,不大的“倒流河”,远不止这些神秘的传说……

启动记忆的闸门,水,似乎确信是我最难忘的老照片中的主角。故乡,即便是枯水季节,也是河塘水满。雨季来临时,一出门,歪歪倒倒、扭扭捏捏地走在“水和泥”的路面上,似乎有种跳现代“街舞”的浪漫和惬意。

儿时的乡村,没有财力修建宽敞的水泥沥青路面。如今回味那份恬淡与古朴,虽然没有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对泥水、对自然的喜悦敬畏之情,但骨子里并不排斥和讨厌水和泥的亲睐。当然,偶而也会带来母亲的不解和责骂。对于打水仗和塑泥人,似乎是朴素儿童时代永久的珍藏。正因为有这种莫名的依恋,所以,当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去大西北时,便带有一瓶故乡倒流河里的水。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不仅孕育了世间万物,创造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也为儿时的梦幻增添了永恒不灭的色彩。在倒流河里戏水垂钓、摸鱼捕虾、打水仗……尤其是面朝蓝天,与老水牛一起浸泡在温润的河水里,读天空里游戏的白云,看潇洒自如的飞鸟,观岸边如丝的柳荫。累了,趟牛背上小憩;渴了,汲几口澄净的河水;倦了,填没在沙粒中遐想,这种充满自然野趣的独有情致,绝不是今天在清澈见底的游泳池里能领略得到的。

不足30米宽的倒流河,清澈见底,水草依依。雨水旺季后,总是捕鱼的好时节。稻田里、池塘中、水井边,只要是眼疾手快,总会有收获。这种“徒手抓鱼”,只适宜于三两伙伴;大面积的捕鱼,还得是“放炮炸鱼”、“麻醉药鱼”、“渔网捞鱼”,在制度还不完善的上世纪,这些违规违法的偷偷摸摸的捕鱼方式,的确带有血腥和危险,但在儿时,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希望。

夜半三更,一声炮响,惊醒了乡邻们的酣梦,也吹响了捕鱼的哨音。闻声而起的人们,头顶星星,手提灯笼,挽篮布网,尽情地捡拾着满河的鱼虾。早去的人们,自然是收获颇丰;晚去的孩子,也不是空手而归。这一时节,天然的鱼香总是弥漫着整个村庄,不仅给生活窘迫年代的乡邻们带来了丰盛的“大餐”,也给儿时玩伴们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倒流河里的鱼虾,似乎取之不尽,乡邻们每年都会分享这种朴素生活的喜悦。

如今,倒流河依然用她那独特的生存方式健步地向西而行,尽管横亘在河上那古老的长条石桥,早已不是相依相惜的伴侣,但宽阔的水泥桥一样可以给人们注入现代气息,一样可以与她的汪洋恣肆共舞。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故乡人,如水一般绵延不息……

钟声依依

转眼间,我离开鄂东小镇——黄冈市白莲河已整整20年了。空闲之余,总会想起那段懵懂的青涩华年。对人生过往中的点滴旧事,也多少有些追悔莫及。尽管贪玩浸润了我大部分模糊记忆,但总有那么一段或几段让我刻骨铭心,叫我难以释怀……

——题记

上世纪末,小镇上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半是传说中的“三宝”:电厂的房子(住房条件好)铝厂的草(周边环境好),设备厂的馒头是最好(生活条件好)。

作为国企的一位职工,我的感受似乎要深一些。人们之所以把设备厂的馒头列为小镇“三宝”之一,除了苦涩年代馒头是最好的廉价健康食品外,还有对厂里丰富生活的艳羡之情。

清晨,职工们踏着还未褪去的淡淡月色,步履匆匆地赶往大食堂,目的是能买到第一锅老面馒头。在麦香和雾霭的笼罩下,人们拿着香喷喷的大馒头,上班、散步、送孩子,那种忘情的惬意和纯真的满足,只有在大自然恩赐的氤氲小镇才能享受得到。

最可称道的是不足一公里笔直的厂区大路。

大路不仅是连接浠水罗田英山三县的主干道,也是设备厂近千名职工的“生命通道”。傍晚时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大人小孩儿,组成了浩荡的打开水大军。在两旁高大梧桐树的掩映下,他们手提肩扛,水壶、暖瓶、水桶、脸盆齐上阵,浠罗英公路霎时变成了一道热闹非凡的风景线。我也曾是打水队伍中的一员,但更多的是徘徊在绿色丛林中的看客。放下书本,目光大多駐留在公路边的灯光球场上。这是个开放的露天篮球场,早晚打球赛跑,农忙充当晒物场。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有属于自己的水泥灯光球场,那的确是顶级的奢侈品,也足可炫耀傲娇一番了!

白莲镇地处浠水、罗田、英山三县接壤的三角地带。面积不大,区域归属一直不明。悠悠白莲河水依然一路欢歌地向西奔流。她淡定从容地养育着——湖北省水利厅发电设备制造厂、黄冈地区(现为黄冈市)铝厂、电厂、水库管理处等。我妄加揣测,人们之所以靠人定胜天的伟力把两个大的制造厂建在山沟沟里,除了当年的国家需要外,还多少应该有点远离城市喧嚣的意味。

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人们抛家别子,不避羞涩,在荒郊野外,支起帐篷,开山劈石,让一排排高大巍峨的厂房与月山、景山比肩而立。两代“设备人”,靠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求索中前行,锻造出一个个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电机、水机,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中有白发苍苍满腹经纶的教授,有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有根正苗红来自农村的“泥巴腿”……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出身不同,年龄有别,但革命的目标一致:为了水利事业而奋斗终身!他们是设备厂辉煌的缔造者,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准确地说,我只能算是半个“设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到了不温不火的设备厂子弟学校。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尽管生活很难尽善尽美,但十多年的人生过往,让我的青春自在飞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入党提干……岳父岳母的正直勤劳,谭明东书记的大气威严,潘道立伯伯的和蔼可亲,张芝莲妈妈的温情脉脉,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让我真正地享受到家的温馨。这些长辈,用他们的质朴善良,点亮了我人生每个节点上的心灯。他们的宽容和大度,睿智和坚韧,激励我不断地前行。那些真言善行,余音在耳……

如今,那高挂在沧桑梧桐树上的铁钟仍在,只是它锈迹斑斑,无人可鸣;那飘逸的拉线如同斑驳的岁月早已不见了踪影。它如此的落寞神伤,不仅仅是在信息畅达的现代社会里,手表、手机、手环早已将时间精确到毫秒,人们不再靠“铜壶滴漏”、“鸡鸣司晨”的古老手法来切分时段。

铁钟承载了几代人淡淡的记忆。每当想起下班前工友们在厂门前等待敲钟的场景,我思绪万千:他们准时而入,鱼贯而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平静的桃源生活,是如此让人神往。

白莲钟声是一个时代的音符,是过去时代人们的寄托,它理所应当地被人们珍藏,也永将被镌刻在月山、景山深处……

师生的互动智慧

几年来,我总在牵挂着一位女学生,尽管她已去深圳上大学了……

她是我带高一时的学生,是家里两代人中唯一的女孩儿。个儿高挑,皮肤白皙,形象、气质都抢眼;爷爷、外公是武钢退休的老干部,爸妈的工作也不错。殷实的家境,养成了她任性、孤傲、不合群的性格,班上没几个同学能跟她合得来,大多疏远她。

其实,我与墨墨也没有多少交集。我教思政课,一次偶然与她的坦诚聊天,让我们彼此确立了特殊的互信关系……

高一下学期,墨墨的爸妈离婚了,这对她的打击很大。她除了封闭自己而沉湎于游戏外,还跟社会上不良青年有交往。成绩每况愈下。每次上课,看着先前成绩不错的墨墨萎靡的样子,我心里隐隐作痛。

一天放学后,墨墨突然拦着我说:“老师,听说您年轻时也是‘花痴,我喜欢肖战,该怎么办呢!”唐突的问话震懵了我,一时语塞,但我还是镇定地说:“小丫头,明天告诉你答案,可以么?”她点点头,微笑着跑开了。

我寻思着该怎么抓住这个契机,跟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疼的墨墨好好聊聊……我几乎用了一晚上备肖战的课,搜集、筛选、整理了他的所有信息。第二天,赶上周末,也是大片《我不是药神》公映的日子,我有信心用好这个机会,给她上一堂“一对一”的思政课。于是,我网拍了两张影院票。

第二天傍晚,我微信告诉她,在青山众圆广场电影院见……

几天后,墨墨有了变化,没带手机,上课也能正眼瞧瞧黑板了,这要归功于看电影时的那次聊天。仅仅一次谈话,当然不能完全让墨墨从家庭的变故、同学的排斥中找回从前的自信和阳光。而后,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她义务批改作文。每次写评语,我几乎是搜肠刮肚,字斟句酌,既要给她点拨写作技巧,又要注重“三观”的引导,还不能让敏感的词语触碰她的神经。在墨妈的授意下,还陪她去植物园、木兰山看风景,让她真切地感受到爸爸离开后的浓浓父爱,我似乎也进入了她的“后爸时代”。期中考试,墨墨的成绩直线回升。

她闭锁的内心出现了曙光。

满以为可以放手了,谁知,某某老师和墨墨“谈恋爱”的传言甚嚣尘上,这并没有让她感到不愉快,似乎还有几分得意。相反,我有了压力:原来,她真的是用主动学习来换取青春萌动的“非正常想法”。我着实吃惊不小,思考着怎么终止她这一荒唐心理的对策,姑且不说传言的后果,就现状而言,她可能又要回到从前的墨墨。

我迅速降温了与她所谓的“恋人关系”。在妻子和墨妈的陪伴下,我们利用周末,选择黄陂幽静的度假村,做了一次彻底的切割式聊天。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颓废的学习情绪有所反弹,但比以前要好得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她如愿地步入了心仪的大学,尽管跟我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密切,但并未阻止我暗中对她的关注和希冀。

回放墨墨的成长历程,我对师生之间的默契互动,以及排除师生沟通中的障碍有了重新的体悟和定位。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师生的沟通中,良好的感情基础总会让交流变得顺畅和谐。当然,这个“情”还包括事件的“情由”。怎样把“情”字发挥到极致,让交流变得通达,以期得到实效,的确是一门大学问。

在班级管理中,让师生交流受到梗阻的多半是不了解“下情”。老师们一般是在说教中训斥“犯错儿”的学生。“师道尊严”的长衫让我们处于绝对的“高上”地位,大多是老师说学生听,这样的落差谈话,有时会混淆事实的真相,让沟通变得不友好,甚至很难进行下去。特级教师魏书生是这样说的:“在我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我总是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可见,他不是真正的“话霸”、“班主”。他在处理班级事务前做足了功课,他理解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准确内涵。诚然,我在约墨墨去看电影前,也摸清了她的底细:她不是个很叛逆、我行我素、不容易沟通的孩子,她是用封闭自己来发泄对爸妈离婚的愤懑,用游戏来填补学习上的烦躁。她想寻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依靠来倾诉自己的“苦情”,但遭到的是同学和老师的拒绝。

面对棘手的事儿和纠结的学生,我们大都会做一些“调查取证”工作,也想压制怒火和气地跟当事学生沟通,但偶发事件或未知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交流时不偏不倚的“专一用情”和耐心倾听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既要体察学情,还要对其“柔情蜜意”,当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你“用情至深”时,对话自然变得和畅,事情也会向着预设的流程发展。

5G时代的学生,不缺少前言信息的及时送达,缺少的是对事物好坏的甄别。正因为如此,他们懂事早,想法多,但是非莫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固有的认知体系,把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合理诉求,是很难掌握他们的健康脉搏,也不可能在和谐默契中生发出理想的互动交流渠道。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互为渗透的战国时代,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很多,但心灵碰撞的机会少。如果没有面对面的真实交流材料做支撑,我们很难捕捉到学生的情绪变化、思想动态等。

由此看来,良好师生互通渠道的构建,最好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过程中生成。它的底色是建立友谊、追求坦诚,媒介是走进家庭、亲近学生,契机是寻找爱好、把握情趣。因此,沟通渠道是多层群体关系的融合,是彼此心灵互信的结晶。

书是人间四月天

爱读书,爱生活,爱人间四月芳菲天,这是典型的书生特质。

尽管家道中落,但栽花种草一直是父亲的爱好之一。他总会在崇尚自然中辟出一些边角地带来莳养花草。一次,母亲为争菜地,将种植的花草毁坏了一些,父亲还和她大吵了一架。

晚年的他,精神和物质都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满足,因此,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和诗词注释当中。从文稿中检索,不难发现,他契合时代积极向上的作品很多,刊登的也不少。从主题和内容上来看,依然是最接地气的民生作品占主流。比如《打工女》《哀嘉魚》《弃儿行》等古诗,这些作品,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现实,大有杜甫、白居易诗词之特色,这是他把纸笔当匕首投枪的必然,也是他奉行“我手写吾口,写吾心”的写作原则的集中再现。

相较而言,我更钟情于父亲的情爱诗,尽管不多,但能窥探出父亲对纯朴爱情的追求。这类诗借景生情,描写细腻自然,读来丝丝入扣、荡气回肠,多少也能参悟出父亲对自己婚姻的点滴思考。比如发表于1996年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的《武昌感遇》:

武昌城外柳丝垂,正是骄阳欲上时。

十二碧栏双影下,万千思绪两心知。

漫将团扇传红豆,敢把灵犀寄玉枝。

记取桃花小门巷,他年崔护要题诗。

这首诗写于何时我无从考证,也不知道父亲碰见谁或者艳遇谁,但诗中连用几个典故来再现团扇、灵犀传情,“十二碧栏下的双影”“人面不知何处”的绵绵思念是个不争的事实。印象中父亲来武汉的次数很少。我不敢妄加揣测父亲的心路历程,但阅读这首诗后,可以找到父亲对爱情的理解。

如果把父母亲的婚姻放在爱情的摇篮中重新审视一番,应该说他们没有占领浪漫情路上的制高点。比封建包办下没有娶过门的徐氏婚姻好不到哪儿去(父亲娶母亲前,有个包办的徐姓女子,未过门)。这是历史错误的选择。骨子里浪漫的书生气息,难以掩盖父亲爱情的皈依。为生存而辛勤劳作的现实,让母亲根本不懂得“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情感所在。若不是父亲当年的处境,他应该不会选择出身贫寒的母亲。为了弥补这一情感上的缺失,父亲只能寄情于字里行间,甚至让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的同事、师生情愫来填补这块空白。

忆莲

望天湖上小琼枝,底事朝朝引梦思?

未到采花三伏日,难忘放棹早秋时。

烟波渺渺云天淡,露夜亭亭月影迟。

叹息缘铿呼负负,十年缓唱惜春词。

巴河吊谢小麟

谢家小院月三更,短梦依稀记得清。

迟我十年成小妹,累君七夕诉衷情。

桃花袜软污泥浅,杏子衫轻渍泪深。

安得返魂丹一片,楼头割臂再询盟。

沉沉湖水照寒花,花外残阳衬晚霞。

红叶林中新玉骨,绿杨堤畔旧儿家。

云泥位份今生隔,萍水姻缘夙世差。

安得爱河波不涸,生生相伴泛仙槎。

人们对于同事、师生之间的情感颇多微词,但不带亵渎的纯洁交往,应该可以被接受!当然,爱情可以大胆畅想,历史从没假设……

我们似乎有更多的说辞让父亲的人生更有价值:他出身在书香门第,耕读于解元人家,有“报国出塞”的少年情怀,也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豪情。然而,宁折不弯的狷介性格和世事沧桑的无情变化,将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击碎。一个富有才华的文弱书生,在岁月的消磨中沉寂半生;一个壮志未酬的谦谦君子,在盛世繁华中悄然谢幕。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小小的读书人。

窗外,四月芳菲,草木茂盛,暖阳灿烂。愿你做个读书了,做个读懂书的人,做个善待著书的人。

写给女儿的信

女儿:

时光匆匆,流年如水,一刹间,你已离开我们半年了。若不是新冠肺炎的羁绊,你是很难跟我在一起呆那么久的。

回想被隔离的几个月,我们相处得并不“友好”,为“节俭”争论过很多。

你出生于物质丰富的和平年代,感受不到岁月的艰难。在“女要富养”思想的引领下,家里给了你最优越的满足。这种保障,换来了你的“大手大脚”,当然也验证“富养”是个伪命题。

你丢弃在家里的手机足有十多个,几乎都是苹果和华为;笔记本电脑五六台,三星不行便换苹果;衣服塞满柜,鞋子无数双,包包堆成堆,好多没用过,有的连包装都没拆。追赶时尚是你的天性,但无节制的购物而造成的闲置浪费,我是不能接受的……

回想郭氏家族,一直秉承勤俭立业的家风。平定“安史之乱”的先祖子仪公,把包书皮或公文中多余的边角纸裁下来写诗作文。祖爷爷替人看病,煎药后的药渣都舍不得丢弃,晒干后,免费给没钱的穷人。爷爷的一件棉背心,补了再补,借口说是穿着凉快;他写文章的稿纸,是铅、蓝、红笔反复使用过的。奶奶晚上借着月色“起夜”(上厕所),舍不得开灯,是怕费电……他们似乎“吝啬”到了极致,但却并不是葛朗台式的守财奴:保存完好满屋生香的书籍,诠释了他们“把钱用在刀刃上”的节俭理念。当时的家境虽不富有,但也算充裕,是坎坷的岁月让他们饱受到稼穑的艰难,他们是从一滴水、一张纸来养德育人,也为后人树立了“节俭持家”的美好家风。

女儿,奢侈消费者的心态大多有三点:一是不差钱,二是很有面儿,三是满足虚荣心。十几年前,我在韩国呆了半年,朋友请客从不多点菜,剩余的菜品都会打包带回家。韩国当时普通中小学高级教师月工资在4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便是今天,也高出我们好多倍。但韩国人并没有因为有钱而挥霍无度。

日本在本世纪初制定了《食育基本法》,从小开始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珍惜食物以及和吃饭配套的一系列措施。去年通过了《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年底开始实施,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

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这说明,浪费的严重程度已引起了高层重视。近十年来,我们国家也大力提倡节俭环保办活动,减少压缩各项会议开支,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很多家庭有饭吃,有衣穿。一旦遭遇不测,有可能重新“返贫”。古语云:兴家如针挑土,败家似浪推沙。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华人首富李嘉诚,晚年依然粗衣布鞋,面包稀饭,生活简朴。

女儿,几年后你将成为一名教师,也会成为妈妈。爸爸有几点建议,也许对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点帮助。

一是培养学生和物品之间的情感。万物皆有情。譬如饮食,爱吃的一定会多买。这本无可厚非,如果我们在享用时能追问:它的原材料是什么?经过多少工序,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制作而成?有多少人能享受到这些美味佳肴?经过这些思考后,你就会懂得劳动的价值所在,也会对物品产生敬畏之情,因而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正如古董,人们倍加珍惜,一是它蕴藏的文化价值高,二是人们花费了不少心血保存它,所以历久弥新。这也是人们常常念叨“一粥一飯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的真谛所在。

二是简化物品在生活中的地位。面对浪费的学生,你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节俭的真正内涵。从得体的穿着打扮入手,从不丢弃小小的粉笔头开始,从珍惜一张纸、一本书做起……让节俭动口入心,进而见之于行。

生活要有仪式感,但过分地追求时尚而带来的物品闲置和浪费,自然让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光华,这也许是“面子观”和“攀比风”在作怪。面对被丢弃的饮食或多余的物品,很多同学不敢说“浪费可耻”,更不敢当面制止,担心被同学说家里“穷”而失去尊严。

三是帮助学生寻找闲置物品的归宿地。很多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帮助学生理出家里和学校闲置物品清单,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备胎”,哪些是应该“捐献”的……对于看过或重复购买的书籍,班级设有图书角进行收纳,保存完好的课本、笔记留给需要的学弟学妹们,富裕的衣服、玩具、背包、手机等,通过“一对一”“大手拉小手”捐献给有困难的家庭和孩子……学生的每次善意行动,都拍照张贴在教室专栏里,学期初着力宣传,学期末总结表彰。长此以往,“节俭”的优秀品质自然会养成。

女儿,经过浴火重生的人,才知道生命涅槃的珍贵;饱受饥饿劫难的人,才懂得自然恩赐的重要。爸爸之所以没有用微信和短信跟你交流,一是怕引起面对面的“争吵”,二书信保存久长,还能反复阅读。信中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毋容置疑,若能在教育后代中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并让“节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家风发扬光大,那花费了点爸爸的时间和笔墨是值得的。

祝你学习进步,健康快乐!

爸爸寄语

2020年9月18日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