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记忆里,我家门前有一条土路通向水北街。路面狭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东扭西弯,杂草丛生。尽管如此,当我有机会跟着大人上街时,还是兴高采烈,欢蹦乱跳。站在会隆桥上,远远地朝水北街上望去,心里怀揣着美好的想象,那里有我无限向往的城堡。
我在水东念完村小,去水北街上读五年级的那一年,水东大队响应水北人民公社号召,修建水利,各小队都派劳力来到家门口那条路上,依着事前放好的样,分段挖渠改造道路。没几天,从我们村上到会隆桥,一条新路筑好了,北面是渠道,灌溉几个村的农田,紧挨渠道的南面是一条宽阔的机耕大道。道路变宽了,路面平整了,成为村上最好的路,我们村上人都把这条道路叫做水东路。从此,这条路成了我的生命线,是我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
下雨天,路面被雨水泡透了,走的人多了,烂泥被踩熟了像泥浆糊糊,行人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的道路小心翼翼往前走,十分艰难。有一回,我去学校上班,顶着风,撑着油布伞,一步一滑好不容易到了会隆桥,看见邻村的一位大妈坐在桥上哭泣。我连忙走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妈抹着眼泪告诉我,她女儿在水北医院分娩了,准备了好些日子的鸡蛋,结果路滑摔了一个跟头,装着几十个鸡蛋的篮子飞了出去,鸡蛋都破了。我无以为力,只能安慰大妈。当时,我就想,假如这是一条石子路,也许会隆桥上就不会出现那心酸的一幕。
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人们对水东路和会隆桥进行了改造:加固桥基,拓宽桥面和路面。先用鹅卵石夯实了路基,再铺上小石子,最后用压路机来来回回压平。一条崭新的马路自豪地躺在家门口,为村民撑起了憧憬和希望。加固拓宽后的会隆桥焕发了青春,每天笑迎并承载着络绎不绝的行人,还有各式各样的大车、小车、拖拉机,始终保持着仰望的姿态,享受着成功的欢悦。每天上班,我都骑着自行车轻松地走在这么平这么宽的道路上,看着田野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听着渠道里哗哗流淌的水声,好像一路上都有音乐伴随,惬意着,愉悦着,把我带向诗和远方,给人带来远飞的力量。
1997年夏天,经政府协调,交通部门配合,没多久,一条平平整整的水泥路出现在众人面前。乡村有了水泥路,老人们简直不敢想象,我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邻村的人为了体验水泥路的感觉,有的特意绕道从我家门前这条路前往水北街。
路好走了,行人越发多了起来,摩托车、小汽车也越来越多。车轮滚滚,一路高歌向前,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自从有了水泥路,村民上街再也不需要穿雨鞋了,也不用担心会有汽车把泥水溅到身上了。雨点落在水泥路上,就像天使送来的朵朵小花。雨后,路面如同清洗过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每天驾驶着摩托车穿梭在水东路上,停歇在电线杆上的鸟儿犹如五线谱悬挂在蓝藍的天空,好像一场《我和我祖国》音乐会就要拉开帷幕,自豪感油然而生,总有一种与路对话的冲动。
“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给老百姓的生活铺上了更加灿烂的金光大道。政府、交通、村委会多方合力,水东路进行了硬化改造。没多久,沥青柏油路像一条黑色的巨龙盘踞在乡村广袤的田园里,东往汤庄、尧塘,延伸至武进成章,跟常溧公路交接,西经会隆桥通向水北集镇,与金宜路交汇,直接上沿江高速。道路两旁开辟了宽阔的绿化带,安装了路灯。
水东村委会移地新建到水东路北侧,毗邻村委会和路口修建了健身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竖起了篮球架,绿化搞得像花园一样。这里成了村民活动、休闲中心。夜幕降临,村民三三两两迈出家门,融入水东柏油马路散步,去健身广场锻炼。行人的谈定和笑容,成了路上的另一道风景。
春风化雨,我的生命因为路,一次次焕然一新,一次次充满阳光和雨露。这条路是我的幸运之路,每次变迁,都给我的人生之路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色彩。铺垫石子路那年,我当上了学校教导主任,骑上了自行车;浇制水泥路后,我开上了摩托车,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当了校长;道路硬化的时候,我被调到教育局工作,驾上了小汽车。
我尽管离开家乡多年了,但是,我家的老屋,我家的田地还在那里,时常还会驾驶着私家车行走在水东路上,呼吸乡村新鲜的空气,感受家乡的变化。每次踏上水东路,胸腔里总有一股暖流汩汩翻腾,好像投进了妈妈的怀抱,触摸到了路的脉动,萌发许多不可复制的喜悦。是啊,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那里会有我这么好的出路?
这条路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命运,承载着责任,守护着老百姓的平安和福祉。有多少莘莘学子从这条路上外出求学,学有所成,快乐地飞向了远方;有多少百姓从这条路上四处奔波,勤劳致富,走上了小康生活;有多少农家子弟从这条路上出去谋生求职,爱岗敬业,与时俱进,造就了各行各业的英才。
我站在会隆桥上向前望,大地的脊梁是那么硬朗,道路两旁的景色葳蕤养眼,延伸向远方,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忽闻桥下哗哗的流水声,太多的言语都想跳出口腔,路灯下闪烁的每一个画面,都让人产生许多“出路”的联想。
——选自《南国文学》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