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凡尘,远望云端

2020-01-08 03:48李伟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宜昌市教研员青年教师

李伟杰

做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30多年了,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本草莽,并无过人之处,但我很欣慰,因为教过很多优秀的学生,说是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再回首时,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了。我现在有两个工作室:湖北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宜昌市国学经典研究名师工作室,算是为年轻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有一个更快成长的空间。

我经常回忆自己初入行时的情景。我最初工作的学校宜昌市二中,也是我的母校,曾经是湖北省最初办好的18所省重点中学之一,很多教师的资历和能力都是全省一流,他们看重和照顾青年教师,对我倾囊相授,经常和我一起讨论教材教法,分析学生学习特点,校内校外的公开课机会也都力推我在前台表现,我很快便在讲台上站稳了脚跟,并成为最年轻的教研组长。让我真正得益的,是带领全组教师开展的“单元教学”实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能从单元整体来规划构思教学,并对单篇文本教学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应该说是比较大胆的尝试。与其他实验团队不同的是,我们设计了“跨班授课”“主题活动”“课外讲座”等系列。例如每位教师讲一节最得意的课,并在不同班级上课,其间还可以不断修补完善,这相当于现在的“同课异构”;几位骨干教师承担一次课外兴趣讲座,有讲文学作品欣赏的,有讲诸子百家的,有讲写作技巧的,很受学生欢迎。每学期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对抗赛”等,在那个时代的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组织文学社团,印制了全市学校中第一本彩印社团刊物,并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前辈们无私的关怀和提携,也在批评中得到砥砺和磨炼,我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许成就,全是得益于他们的“打磨”。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对后辈们始终以激励的态度相待,带着他们历经“创课”的磨砺。2004年,我被宜昌市教育局选调到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担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后又担任宜昌市教科院副院长。做教研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指导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遇到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之类的教学任务,教研员更是有责任对教师从教学框架设计到教学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即布置教师课程主题、设计教学流程,听教师说课、试讲,组织专家和老教师观课、议课、评课,结合教师自我反思重构课堂,实战演习检验指导实效,这个过程可总括为“创、说、讲、观、议、构、练”,一般称之为“磨课”。

磨课从“创课”开始,所谓的“创课”是教师通过对所教内容进行研读,对课堂流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自己的教学既符合课程要求的大方向,又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一些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力求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转换中做到自然无痕,在激发学生能动性的同时产生生成性的亮点。对青年教师而言,“创课”的重要前提是学会“裸读”文本。要学会在抛开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解读课文,找到触动心灵最深的“易感点”,确立教学的切入点,并在学生可能产生分歧、容易误读的地方准备对应方案,还要设计如何有效把控课堂时间和节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查阅参考资料,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根据课时的容量进行剪裁,按照家常课的进度去“试讲”。

中学课堂虽然强调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但并不意味着师生可以信马由缰。一节好课是有时间刻度的,中学课堂是“戴着镣铐跳舞”,是在诸多约束中实现课堂的有效推进。优秀的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文章一样,既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要求,又有抑扬顿挫的节奏要求,还有师生互动合作的角色要求。在这种高要求下,没有多次“打磨”,怎么能成就一节好课呢?打磨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对专家和老教师提出的意见如何处理,对材料的选择和扬弃,对整堂课的重组布局,这些都是在打磨中不断精进的。青年教师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掌握备课的关键,无论是教学中出彩的嵌入点,与学生交流的提问技巧,还是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没有一番打磨和实战演练是出不来的。

我带过很多青年教师参加赛课,见证了磨课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在我担任教研员的14年中,共有20多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全国、全省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他们中还有些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宜昌名师等,有的获得了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有的则成为高中学校的领导,还有的成了湖北中语界小有影响的教坛新星。这些都再次证明了“功夫在诗外”的课堂打磨效果。

这些年来,我对语文的理解日渐简单。亲近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经历人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在语文的世界里留下回音。我将自己的语文心得总结为“三自三共”:自觉、自主、自在;共赏、共振、共鸣。“三自”凸显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自觉地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由习得到学得,由被动到主动,由无目的学习向有目标、高度自律学习的转变;自主地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深广度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使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自在地学习,则使学生在语文世界中,自在地学习语言,接受美之熏陶,获得思之启迪,从而达至核心素养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完善。“自在”是“三自”的核心理念,唯自在方能激趣共生,使语文走入我们的生活,植根于我们的生命中。“三共”原则是“主体间性”理论在语文课堂中的生动实践。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语文课堂亦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恰当处理成为语文课堂必须面对的难题,而“三共”理念则是处理课堂中复杂“關系”的一把钥匙。师生共在,教师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置身课堂中;生生共在,既是对他人主体性的尊重,又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实现,也有助于在交流碰撞中扬长避短、吸纳众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共赏”“共振”“共鸣”是课堂学习的三个不断提升的螺旋,也是语文课堂所独有的内容。“赏”是品咂玩味,师生共赏需在“裸读”的前提下完成;“振”是阅读技巧的互通,也是求索路径的同步;“鸣”是思想洗礼,也是情感共鸣,更是有感而发,自由表达。在“赏”中提升阅读鉴赏素养,在“振”中立德立人立法,积淀技巧能力,在“鸣”中锻炼语言表达,获得情感体验。三者交融互渗,又各有侧重。“三自三共”语文教学观的课堂实践,被语文教育名家史绍典先生誉为“鄂派语文教育的名片”。在担任语文教研员的16年中,我努力让宜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紧跟时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所建树,推动宜昌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我的这本书名为《云端的语文》,自有其隐喻的意义在。我辈虽身在凡尘,只是普普通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但始终心怀高远的教育理想,追求语文至纯至净的境界,既脚踏实地又不忘仰望星空,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上,构建自己的诗与远方。值此“荆楚名师系列丛书”首发之际,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宜昌语文发展的语文前辈、朋友们,我会竭尽余生之力为心爱的语文唱着恋歌,为后辈成长铺路搭桥。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宜昌市教研员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