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
摘 要:《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形象更是令人深刻。论文从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另一角度来剖析小说主人公深陷痛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又一复现。
关键词:霍桑 《红字》 丁梅斯代尔 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情结”
一、引言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文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杰作,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其作者霍桑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富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我国最早对于霍桑研究的重点就是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和象征手法的应用。尤其在霍桑象征主义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注重文本证据,发现了如《红字》中人名的寓意、字母A的象征意义等新的研究热点,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我国学界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红字》中海丝特和婚姻、爱情、女儿、女红、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得出海丝特代表了女性新形象的结论。进入21世纪之后,霍桑研究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的霍桑学者延续了对一些经典研究领域如清教观、浪漫主义特色、象征手法等的研究,深化了对叙事学、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同时开始利用新的理论视角如超验哲学、生态批评、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等来阐释霍桑的作品。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中日益加强了不同学科的联系和融合,产生了许多有强烈启发意义的复合研究视角。
笔者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三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海斯特和齐灵沃斯之间存在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子的一种仇父恋母的心理倾向。在齐灵沃斯和丁梅斯代尔之间,除了明显的情敌关系之外,显然也存在着一种“父子”关系。一方是发怒的父亲,一方是病弱的儿子。与此相对应,海斯特是一位俄狄浦斯式的母亲,她一直给予丁梅斯代尔母亲般的照顾和支持。小说中所描写的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并非寄寓于正常的父亲和家庭关系中,而是体现在非正常的通奸偷情乃至“母子”情节当中,这无疑是扭曲的、畸形的、乖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极为复杂和矛盾的阐释。因此本文以主要人物丁梅斯代尔为研究对象,以霍桑的著名代表作品《红字》为研究重点,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探析霍桑《红字》中丁梅斯代尔深陷痛苦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释“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在文学作品当中的又一复现。
二、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的说法,缘自古希腊的传说,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希腊底比斯的英雄俄狄浦斯,无意中杀死了生父,并娶生母为妻。“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学说之一。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體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着爱与恨,以及恐惧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弗洛伊德则将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推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俄狄浦斯情结”也成为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的主题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品都表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主题。“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一点也十分清楚。”弗洛伊德同时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在文学作品中,“俄狄浦斯情结”也反复地得以体现,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到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从中国著名的话剧《雷雨》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迄今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些作品中无一不揭示出“俄狄浦斯情结”的主题,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也确实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在此篇论文中试从此角度来分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身上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其深陷痛苦的原因。
《红字》中的主人公丁梅斯代尔,他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男主人公一样,都因犯下某种道德罪过而痛苦地挣扎,他们难以摆脱自我良心的拷问与积深罪恶的束缚,渴望得到某种救赎和解脱。在他与海斯特、齐灵沃斯的三角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充当了儿子的角色,散发着母性光辉的海斯特自然是母亲的角色,因丁梅斯代尔犯错而时刻计划着报复他、惩罚他的年迈医生齐灵沃斯,则是父亲的形象。丁梅斯代尔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小说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因为这一为社会、世俗、道德所不容的罪行,他越是挣扎,越是陷入泥沼;越是寻求忏悔,越是痛苦万分。这种潜意识中蠢蠢欲动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悲剧一步步推向高潮而不受控制。正如弗洛伊德在《〈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一文中称赞《俄狄浦斯王》的艺术魅力一样:“如果《俄狄浦斯王》感动一位现代观众不亚于感动当时的一位希腊观众,那么惟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样:它的效果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题材的特性。”《红字》也具有这样的艺术魅力。
三、丁梅斯代尔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母子”关系
母亲原型是小说中一个十分典型的原型意象,海斯特在小说中有着典型的母亲原型。母亲的形象总是美丽高贵的,从小说刚开始海斯特的出场,“在这清教徒的人群中,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确实,也只有通过对照,才使他能联想起纯洁的圣母肖像,须知她的婴儿的诞生在解救着这个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在小说伊始时站在刑台上的海斯特俨然一幅圣母玛利亚的模样,她美丽、端庄、高贵、圣洁,仿佛她站到刑台上不是接受众人的责难,而是接受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而她怀中的婴儿,则是刚降生不久、将要拯救世界的耶稣。海斯特不仅仅是丁梅斯代尔的母亲,她也是世间所有人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又是隐忍奉献、不惜牺牲自我而去保护子女的。在危难的时候,海斯特为了保护自己的心上人,她挺身而出,独自承受了所有外来的压迫和折磨,在刑台审判一章,海斯特面对威尔逊牧师的严厉审讯,坚决不肯说出怀中婴儿的生父。“‘这绝不可能!海斯特回答说,她不看威尔逊先生,而是看着青年牧师那深邃而烦恼的眼睛。‘那烙印烙得太深,你们不可能去掉它。但愿我能忍受他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就连丁梅斯代尔也“往后一仰,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人的心实在太坚强、太宽大!她不肯说!”海斯特的这番回答和这一举动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母亲般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此时在她心中,丁梅斯代尔不仅仅是她的爱人,更是她不惜承担一切罪名而要去保护的孩子。
母亲的形象又总是温柔体贴、给予子女安慰的。表面上看来,她与丁梅斯代尔是一对相爱挚深的恋人,而实质上也是“母子”关系。她勇敢坚强,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反观丁梅斯代尔,则显得十分懦弱,对海斯特有一种精神上的依恋,处处寻求她的保护。所以在丁梅斯代尔深受折磨的同时,海斯特像母亲一样,用自己的激情和活力给丁梅斯代尔以灵感、安慰,甚至重生。丁梅斯代尔只有在海斯特身边,才能恢复精神和精力。小说中森林会面一章,海斯特更是给予了丁梅斯代尔母亲般的照顾,“她以一种突如其来的绝望的柔情,伸开双臂抱住他,将他的头往自己胸口搂”。此时海斯特情不自禁地以自己母亲般的温柔去抚慰心里满是愧疚的丁梅斯代尔,然后她“目光深沉地逼视着牧师的眼睛,对他那已经消沉和涣散得无法自持的精神发出了一种磁石般的力量”。随后,丁梅斯代尔恢复了许久未见的生机和活力,“啊,海斯特,你可真是我的好天使!我似乎已将一个疾病缠身、罪恶深重、郁郁寡欢的我丢在树林的落叶上了,再站起来已脱胎换骨,周身是劲,正合为上帝增光”,“与海斯特晤面归来,丁梅斯代尔感情激动,兴奋不已,这给他平添了异乎寻常的体能”。这正是儿子在得到母亲的安慰和鼓励之后恢复生机的表现,母亲的臂弯和怀抱也正是孩子们获得慰藉的港湾,而丁梅斯代尔在重获力量之后也完成了人生中最令人震撼的布道。孩子们往往都是在身心俱疲的时候想到家的温暖,因为那里有母亲的安慰和鼓励,丁梅斯代尔也不例外。
(二)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的“父子”关系
在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最开始相处的那段时间,两人亦友亦父的关系显而易见。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朝夕相处,让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互相欣赏,两人的感情也急剧升温。“这两个年龄如此悬殊的人,逐渐合作,花费了大量时间……同时,他们经常相互到对方的卧室和书斋做客。与医生这位科学工作者做伴,对牧师产生了一种魅力,因为在医生身上,他看到一种异常精深广博的知识修养,加之医生那系统而自由的思想更是他的同行所不可能有的。”此处,我们能看出年轻的丁梅斯代尔对于年长者齐灵沃斯的崇拜,这就像儿子通常都会把自己父亲当作倾心佩服的对象一样。在儿子们的心中,父亲总是他们的第一个偶像,因为父亲总是那么知识渊博、顶天立地。在两人最初相处的阶段,在丁梅斯代尔的眼中,齐灵沃斯就是这种富有智慧、虚怀若谷的父亲形象。
当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住在同一所房子中时,“这位精明老练、乐善好施的老医生以他慈父般的和蔼和虔诚的爱,理应成为人类中惟一可与丁梅斯代尔形影不离的人”。这是作为父亲的齐灵沃斯对丁梅斯代尔从心底里自然而发的“慈父般的”爱,这也是父子之间的相守相伴。我们知道在这段时间,海斯特并没有出现在两人中间,而此时母亲角色的缺失,更使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这对“父子”紧密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前所述,在这两颗有教养的心灵之间,一种亲密关系在生长,他们交流的范围如此开阔,几乎涉及人类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全部领域;他们讨论了伦理学、宗教、公共事务和个人性格等一切问题;他们各自交流了许多看来属于个人的私事”。逐渐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无话不谈、无所不说,两人的关系迅速从朋友的关系升温到“父子”关系,这是父与子之间的惺惺相惜,而这种“亲密关系”的生长正是“父子”关系加深的表现。
但在齐灵沃斯发现丁梅斯代尔实则是自己妻子的通奸對象时,他内心无比愤怒,决心暗中残酷地报复、折磨丁梅斯代尔,这也正如一个父亲在惩罚犯错的儿子。“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使对方徒然地将其所有的恐惧、内疚、痛苦以及无用的悔悟和难以解脱的负罪感统统向他供认出来”,“他只要一挥他魔术师的魔杖,就会升起一个乃至成千上万个可怕的幽灵,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死亡或更为恐怖的耻辱将牧师团团围住,用手指着他的胸口”。愤怒的父亲拥有对犯错儿子的绝对控制权,父亲要让儿子从错误的痛苦后果中得到教训以避免再犯。
在丁梅斯代尔得知齐灵沃斯其实是海斯特的丈夫之后,对于齐灵沃斯的报复,他就像犯错的儿子面对发怒的父亲一样,不敢反抗只能躲避。他发自内心地惧怕齐灵沃斯,“一见他,我的灵魂就发抖”,“打我第一眼看到他,以及以后我每次看到他,我的心就自然而然地畏缩起来”。两人的感情如父子间的爱恨交织,互相排斥又相互吸引,难舍难离。最后两个人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在丁梅斯代尔死去之后,虽品尝到了复仇的滋味,但齐灵沃斯也随后去世。“几乎是紧随丁梅斯代尔之死,变化最大不过的要算名为齐灵沃斯老人的举止和容貌了。他的全部体能和精力亦即他的生命力和智力似乎即刻离开了他,其结果是他忽地凋谢枯萎起来,像拔了根晒在太阳下的蔓草一样,在人们眼里消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只能是让白发人更加悲伤,从而加剧了白发人自身的毁灭。
四、结语
从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齐灵沃斯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丁梅斯代尔身上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首先他爱上了有着母亲光辉的海斯特并犯下了通奸之罪,随后面对父亲般的齐灵沃斯的报复,他的内心十分恐惧,这也正是儿子犯错面对父亲时“阉割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对于男孩而言,阉割情结更多地体现为阉割恐惧,这更加剧了小男孩对父亲发出的阉割威胁的恐慌,促使他最终斩断了指向母亲的乱伦情愫)”的体现。但父子之间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相互的爱为基石的,“在精神世界里,老医生和牧师这两个互为牺牲的人,也许会不知不觉地发现它们之间的仇恨和厌恶已变成黄金般的爱恋”。但这种畸形的三角关系在霍桑眼中是无法存在且注定要被毁灭的,所以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的死亡结局也是意料之中,这种扭曲的三角关系不得不令读者陷入深思。同《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一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本身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换回同悲剧命运的和解,才能从“俄狄浦斯情结”所带给他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虽然丁梅斯代尔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的态度和自我救赎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社会显示出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进步,同时这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极为复杂和矛盾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杨金才,王育平.新中国60年霍桑研究考察与分析[J].学海,2011(6):199-205.
[2] 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1):121-125.
[3] 安安.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6-127.
[4]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20.
[5] 吕占华.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5-109.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7] 霍国安.论《红字》的悲剧精神[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10):12-17.
[8] 陈璐.“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7-68+81.
[9] 霍桑.红字[M].熊玉鹏,姚乃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0] 施文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男权文化阐释——兼及对女权主义的启示[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