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亮
赵小林是土塘村的女婿,刚结婚那几年,每逢假期都要陪老婆回娘家住几天。老婆娘家开了间小卖铺,卖些日用品,生意还不错。
有次夫妻俩又回了土塘村,这天铺子里生意出奇地好,岳母忙不过来,赵小林便主动来帮忙。
这些年赵小林在土塘村来往,认得不少熟脸孔,客人一来,赵小林便笑脸相迎:“张叔,您来了,看看需要点什么?”
张叔快人快语,张开巴掌,说:“来五个塑料袋,要厚实的,漏水就找你扯皮!”
赵小林数好塑料袋,刚交到张叔手上,铺子里又来了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嚷道:“来八个塑料袋,别给破的……”“塑料袋六个,挑扎实点的……”
就这样,一拨客人刚走,又一拨客人进来,大多是买塑料袋的。赵小林感到奇怪,嘀咕道:“怎么这么多人买塑料袋?”一旁的岳母说:“哦,明天村里有人家办喜事,在家里摆宴席……”话还没说完,又有几拨客人上门,赵小林一忙,就把自己的疑问给忘了。
第二天临近中午,村里传来热闹的锣鼓声,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来。岳母赶紧招呼家人:“走,吃酒席去,王大姐的儿子结婚,别忘了把随礼带上!”赵小林和老婆難得回来,也一同前去凑热闹。
王大姐家院子大得能停飞机,喜宴的架势已经摆开,赵小林数了数,二十多桌。掌勺师傅领着一帮人忙得不可开交,屋里屋外人声喧天。赵小林还是头一回吃农村的酒席,找了个位子坐下后,老婆开始介绍了:“我们这里办喜宴,客人一拨拨地来,酒菜一拨拨地上,如流水一般,所以我们管它叫流水席……”正说着,菜陆续上桌了。
主家人盛情款待,菜预备了四冷十六热,能堆满桌子,直到最后一道全鱼上桌,菜才算上完。吃着农村大锅大灶猛火爆炒的菜,赵小林胃口大开。
待主家人敬酒之后,桌上的场面顿时乱了套,赵小林吃惊地看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从怀里掏出塑料袋,往里面夹菜……他搁下筷子,嘀咕了一句:“怎么回事?酒席还没散呢,就开始打包了?”
一旁的老婆用手肘撞了赵小林一下,说:“别多话,乡亲们平时难得吃顿好的,这么多菜吃不完浪费,不打包也是丢。”
赵小林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么多人买塑料袋,就是为了在酒席上打包啊!打包倒也没什么,但好歹等别人吃完了再动手啊!这一下,赵小林一点胃口也没有了。
那以后,赵小林和老婆很少去土塘村了,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孩 子上学了,实在太忙,而且经历了“打包事件”后,赵小林也有点不大愿意去了。
转眼很多年过去,这一次,岳父六十岁寿宴在即,赵小林又陪着老婆回了一趟娘家。土塘村的变化挺大的,岳父岳母家的小卖铺也早就改造成了便民超市。
寿宴决定在家里办,岳父岳母请来的厨师提供一条龙服务,赵小林插不上手,只好跟老婆一起到便民超市里帮忙售货。这前脚刚到店里,后脚就有乡亲来了:“来一摞打包碗!”赵小林打了个激灵,回头一看,这不是当年在他手里买塑料袋的张叔吗?
张叔提着打包碗刚走,又有几个乡亲过来买打包碗。不用问,买打包碗肯定是在岳父寿宴上装菜用的。赵小林忍不住感慨:“还是熟悉的场景,还是熟悉的人物,敢情乡亲们吃酒席打包的陋习还是没变啊,只不过把塑料袋升级成打包碗了。”
老婆瞪了赵小林一眼:“就你话多,就算看不惯也给我忍着,寿宴上可别叫乡亲们看你脸色!”
这个当然,赵小林也没那么不懂事。寿宴流水席摆开后,赵小林怎么也提不起胃口,干脆帮着上菜。按本地农村寿宴的规矩,菜上到第六道,寿宴的主角——岳父就该挨桌敬酒了,寓意“六六大顺”。让赵小林没想到的是,刚上三道菜,张叔就开始动筷子往打包碗里夹菜了。
赵小林暗暗告诫自己:挺住,笑脸待人,不能使脸色!可调整了半天,情绪还是没调过来,他只好把头扭开,眼不见为净!这不扭头还好,一扭头吓一跳,别的桌上比张叔这桌还欢,几个拿着打包碗的乡亲,也在使劲儿往碗里夹菜呢!
赵小林摇头苦笑,却听见张叔喊了一嗓子:“过来一个腿脚利索的后生,把这些菜给王老爹送过去!”很快,跑过来一个半大小子,提着菜往村里飞奔。还有几个打包的乡亲,也都把打包碗里的菜包好,吩咐几个小伙子往村里送。
这下,赵小林愣住了:怎么回事?打包好的菜不往家里带,都送给谁啊?
等寿宴散场,赵小林忍不住问岳母,岳母笑着说:“村里有几位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哪家办酒席有好吃的,就给他们送点过去,这个任务就落到那些老人邻居的头上,村里的乡亲心里都有数,不会给老人吃残菜冷饭,一道菜上桌,都是先往打包碗里夹了后才动筷子……”
“这么说乡亲们都不再往家里带菜了?”
“没那习惯了,日子都好过了嘛!”
听到这里,赵小林抬头看了看村里的绿水青山,感到无比舒坦。
(发稿编辑:曹晴雯)
(题图、插图:佐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