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探讨

2020-01-08 12:42王小永张志强
陕西水利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泾河景观生态

苗 磊,王小永,张志强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受历史原因,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非常有限。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发展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趋同的,两者都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统一为目标。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的主题,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坚持建设以最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基础的生态城市,也是实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次以甘肃平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规划编制重点、泾河治理作为该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力求为干旱半干地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1 背景分析

平凉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自古为屏障三秦、控驭五原的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要地,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2016 年被第八届世界养生大会授予“养生宜居城市”。

平凉城区地貌主要为河谷川台区,地形主要为黄土塬、梁和川台沟壑。城区沿泾河两岸分布在Ⅰ、Ⅱ级阶地,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呈宽浅“U”子型河谷,南部以低山丘陵区为主,北部以黄土塬区为主,城区海拔高度在1300 m~1415 m。泾河自西向东,穿平凉城区而过,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城中河,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曾经有过“舟楫往来、渔舟唱晚”的盛况。由于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这条母亲河遭受着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为极力支撑平凉城市的生态建设,保障城市长治久安,对泾河进行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2 现实挑战

1)水资源短缺,空间不均衡,配置不合理,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平凉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0%;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32%,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城市供水依赖地下水,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2)河道生态环境单一,水景观不足,亲水性差,城市水文化彰显不足。

现状泾河河道“有绿无景”,河道采用硬质护岸或挡墙,隔离了城市与河流,缺乏生态性、景观性、亲水性;沿河未形成代表平凉城市的水文化产品,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沿岸低碳交通体系未形成,绿道建设不足,亲水廊道缺失,城市低碳交通体系持续改善。

目前,沿泾河两岸自行车道、人行道等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尚不完善,缺少低碳交通发展规划,亲水廊道建设偏少。

4)缺乏系统规划,沿河产业带未形成,布局不尽合理,河道功能未能充分释放

泾河沿岸人文历史文化厚重,但缺乏整体规划及系统开发,与沿岸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差距很大,服务于两岸的流域文化功能未能充分释放。

5)管理手段落后,范围权属不明确,信息化程度低,城市智慧管水能力明显滞后。

目前,平凉水务管理手段和设施落后,管理权责不明确,岸线管理范围不明晰,土地权属不明确,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3 泾河治理的必要性

实施泾河综合治理是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举措,是保障平凉城市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养生平凉、生态平凉、宜居平凉”的时代责任。

4 指导思想与治理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重要治水思想为统领,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从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治水向协同治水的根本转变,全面开创治水兴水新局面,为实现平凉永续发展创造条件。

总目标:以建设平凉“山水之城、生态之城、海绵之城、养生之城”为目标,展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壮美生态画卷和深厚文明画卷。

泾河治理目标:通过堤岸防护、滩槽整治、生态修复、岸线开发、智慧管理,把泾河建成“安澜河、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致富河”的目标,达到“以水兴业、以水兴城”的目的。

5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根据平凉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总体规划,遵循泾河河道特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在空间上形成“一河两山、一带四廊、三区联动”的总体格局,部署六大治理任务,谱写平凉治水新宏图,为实现平凉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一河”:充分利用泾河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泾河建设成“水安全保障、水生态健康、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水经济繁荣、水管理智慧”的示范性河流;“两山”:通过对南山、北山两大生态屏障山体增绿亮化,打造“白天绿色环绕、夜晚繁星点缀”的新景象;“一带”:沿泾河两岸发展以养生产业、旅游产业、绿色产业、低碳能源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产业带;“四廊”:沿泾河通过生态林带建设、河岸生态修复、滨河景观建设,打造最美的景观长廊;通过上延、续建泾河沿岸滨河大道,打造最快的低碳交通长廊;通过增设滨河绿道和健身设施,打造最长的健身长廊;通过挖掘文化元素,保留文化基因,打造最丰富的文化长廊;“三区”:为上段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治理重点为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确保一泓清水送崆峒。中段城市中心区,治理重点为利用水、留住水、联通水。下段平凉工业园区,治理重点为依托水资源,将治水、护水与开发水相协调,充分释放河道功能。

6 治理举措

6.1 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构建“上调蓄、中疏导、下排洪、适当滞、综合用”的平凉城市生态化洪涝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超标洪水有对策”的治理目标。

1)“上调蓄”工程:改扩建崆峒水库,通过水库调蓄,减轻下游平凉城市防洪压力。

2)“中疏导”工程:对泾河河道内现有11 座拦河建筑物进行改造,坝前进行清淤疏浚,面积40 万m2。为彻底根除南塬山洪威胁平凉中心城区,规划利用现状泾河总干渠进行分洪。

3)“下排洪”工程:修建大岔河以下至平镇桥段防洪工程长16 km,治理标准为泾河50 a 一遇洪水,堤顶采用堤路结合方式,采用格宾、连锁式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

4)支流、沟道山洪治理工程:对泾河支流除大岔河、小路河以外的23 条沟道进行系统治理,治理标准为50 a 一遇洪水,治理工程总长65 km。

5)海绵城市建设:统筹“陆域、水域、空域”,构建陆域以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和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水域以河道、景观水体等措施,空域以人工干预“云水资源”措施,建设“小、中、大”三级海绵体系,分别应对中小、中大强度降雨及特大暴雨。

6.2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体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山为屏、城为骨、水为脉、文化为魂”建设“一河、两屏、满城显绿”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打造“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层次丰富、一望无际”的美丽平凉生态胜景。

1)水生态修复:“一河”按照生态、自然、缓坡、柔性的要求修复岸坡长52 km;沿泾河滨河大道两侧种植防护林带,营造“车在树荫停,人在林荫行”的生态环境,临水侧宽10 m,背水侧宽20 m,规划长60 km。规划沿支流山洪沟道栽植防护林带,宽10 m,规划长65 km。“两屏”沿平凉北部绿色屏障重点打造龙隐寺、虎山2 处山体公园,南部重点打造南山公园,总长度30 km,宽220 m。

2)水生态保护:通过崆峒水库调节,保证下泄生态基流不低于0.4 m3;在河道内修建拦河坝,抬高水位,实现泾河与两岸规划湿地公园、泾河灌区水体连通;利用泾河灌渠将崆峒水库与其支流水系、城市内部景观水体连通,形成平凉城区“两横十四纵”的大水网格局。

3)合理配置水资源:在高效节水灌溉实施后,通过水权转换,崆峒水库不在向泾河灌区供水,新增向城市生活供水3630 万m3,向工业供水1000 万m3,泾河灌区用水全部由泾河干流梯级水面工程调节供水,城市雨污水非常规水源可向城市生态环境供水,地下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城区水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对泾河灌区总干渠和南干渠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发展高效节水,全面实现灌区信息化建设。

4)水资源保护:划定平凉城市颉河景家庄、养子寨、南部山区3 处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一级A 标准;推进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城市雨水处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入河水质标准。

5)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对泾河干支流和景观水体流量、水质进行监测,设立水量监测断面25 处、水质监测断面25 处、水位监测断面16 处。

6.3 水景观建设体系

1)水面工程:改造8 座溢流坝、3 座橡胶坝,新建4 座拦河坝,共15 座拦河坝,形成水面面积100 万m2。挡水建设物采用液压钢坝、气盾坝等能迅速启闭、不影响泄洪排沙的坝型。

2)湿地建设: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崆峒湿地、龙隐寺湿地;中心城区建设八里桥湿地;平凉工业园区建设小岔河口湿地、甲积峪湿地、工业园区净水湿地、十里生态画廊、小路河湿地。通过滨河湿地建设,提高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

3)滨河景观建设:在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龙隐寺公园,河道内修建1 座景观廊桥;利用现状右岸天然岸坎打造百米平凉养身文化景墙;中心城区重点打造柳湖桥至彩虹桥段,两岸营造型式多样的亲水平台,在规划平凉水街河道中营造音乐喷泉、水幕电影及景观廊桥;改造泾河渡槽形成跌水瀑布。

4)亮化工程:沿河、山体进行亮化,呈现婀娜多姿的夜色平凉。沿山体亮化主要为龙隐寺公园和虎山公园;沿河亮化主要位于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中心城区。

6.4 低碳交通体系

以低碳、快速、景观、旅游、休闲、健身为定位,建设沿泾河及其支流一体化低碳交通工程,形成“两条纵贯东西、50 条横穿南北”的城市低碳交通网,共建设低碳交通长128 km,其中滨河快速干道长63 km,绿道长65 km。

6.5 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理念,在泾河治理的带动下,通过三区联动,积极发展以养生产业、旅游产业、绿色产业、低碳能源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产业带,产业布局为“西部养身旅游、中部宜居宜业、东部绿色低碳”,把泾河打造成一条最具活力的“黄金走廊”,做大“平凉旅游产业”、建美“城市居住环境”、做强“园区能源基地”的目标,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6.6 智慧管理体系建设

按照全面推进水域岸线规划、全面实施水资源和水域岸线空间确权、全面落实河长制、全面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四个全面”进行布局。

7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泾河综合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和目标任务。

2)广泛宣传引导,树立治河新形象。通过传播媒介宣传泾河整治规划,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使社会各界全方位地了解泾河治理前景,树立河道治理的新标杆。

3)创新建设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4)加大依法治河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在综合整治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综合整治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8 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充分利用平凉独特的山水资源,重点治理平凉泾河,将深层次、原生态的“水”文化底蕴挖掘出来,结合平凉市历史文化,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城市崭新的形象。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群山为屏·水脉环绕·水润平凉”,重现“一河清水、两山碧绿、山雄水动、城水交融”的生态平凉历史胜景,以城市生态化进程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泾河景观生态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幸福的泾河水
幸福的泾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