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英
“稳投资”已经成为浙江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应对不确定性、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之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浙江“稳投资”的未来更加可期
稳投资,是“六稳”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18年以来,针对浙江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实施投资“新政”,更加强调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有效投资”。“新政”实施以来,“省市县长项目”加快落地,“五个千亿”投资工程全面启动,“最多90天”改革纵深推进,投资在线平台3.0加快应用,进一步打好“标准地”、区域评估、中介服务、事项标准化、承诺制、代办制等系列改革组合拳,投资持续逆势上扬。
聚焦“有效”这个关键词,本文围绕稳投资是否“有效”,如何求得稳投资更加“有效”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投资“新政”实施以来,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逆势上扬态势。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1-10月分别增长9.0%、9.7%、10.1%;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逐季回落态势(一季度、上半年、1-10月分别为6.3%、5.8%、5.2%)形成鲜明对比。
在沿海“四省一市”中,浙江有效投资增速提升最快。“十三五”以来投资增长最快的是广东,2016-2018年年均增长11.3%,浙江位列第二,落后广东2.5 个百分点。自“新政”实施以来,浙江投资增长表现较好,2019年1-10月,与广东投资增速的差距缩小至1.2个百分点。
项目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组成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大部分。
图1 2017年以来全国、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浙江房地产投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维持在25%以上,2013年、2014年占比最高,达到30%以上。近年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更加明确,房地产投资趋于理性,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18年上半年的24.2%回落到2019年1-10月的7.9%。
自投资“新政”实施以来,浙江紧紧牵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先后组织实施“4+1”重大项目计划、“五个千亿”投资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等投资计划,建立健全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对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建立问题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协调、加快解决项目征地拆迁、项目融资、政策配套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
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陆续显现,在浙江房地产投资占比高、增速明显回落的背景下,项目投资反超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支撑稳投资的第一动力。2019年1-10月项目投资增长11.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5个百分点,高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拉动3.6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
从项目投资的潜力看,2019年1-10月,新开工投资项目个数同比增长4.5%,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长28.2%,计划总投资增长19.5%。仅在10月份,上虞国邦生命科技产业园(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为23亿元)、平阳高铁动车轻轨列车及新能源汽车专用核心部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9亿元)、玉环航天航空产业园(10亿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随着新开工项目的建设实施,项目投资潜力积蓄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构成了有效投资的大部分,三者之中,制造业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大、更直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制造业、中美经贸摩擦的焦点在制造业、万物互联时代的重点机遇在制造业,必须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才能实现块状经济由大到强、产业链竞争力由弱到强、产业基础由低到高的根本转变。
2019年1-10月,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分别快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4.9和5.9个百分点,并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民间制造业投资较为活跃。1-10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2%。制造业民间投资中的专用设备、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行业。二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领先。1-10月,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2%,高于制造业投资3.4个百分点。三是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1-9月,十大传统制造业投资增长15.3%,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皮革、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76.1%、38.6%、30.5%和28.9%。造纸、服装、纺织、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投资则分别下降12.7%、0.7%、0.5%和0.5%。
图2 浙江三大板块投资增长情况(%)
“顶天立地”的特大产业项目不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谋划储备不足,对形成优势主导产业支撑保障较为乏力,一直是浙江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浙江10亿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593.38亿元,为广东的70.4%、江苏的73.5%、山东的56.7%。如何聚焦重点行业,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民营大企业,谋划布局一批标志性大产业项目,带动全省产业迈向中高端显得尤为紧迫。
针对浙江产业项目谋划盯引力度不足、谋划盯引工作缺少统筹的状况,自2018年开始,浙江省全面推动“省市县长项目”谋划招引及落地工作,安排各地谋划盯引“省市县长项目”490个。2018年全面落地“省市县长项目”326 个,意向投资近万亿元,落地率67%。在“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带动下,全省大项目落地开工力度明显增强。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1-10亿元、10-50亿元、50-100亿元的大项目和特大项目新开工数量分别增长18.5%、46.7%和46.7%。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政”实施以来,浙江一手抓“投资新政”,一手抓投资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标准地改革,率先推出一般企业投资项目“最多100天”改革。率先全面推行区域评估制度,率先启动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2019年1-10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8 个百分点。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5.5%,比全部民间投资高出8.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民间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6.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2.6%。
实践证明,“稳投资”已经成为浙江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应对不确定性、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之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浙江“稳投资”的未来更加可期。
更加“有效”的投资不仅仅是“扩总量”,而是更趋向“高精尖”。当前浙江制造业处于向中高端升级的关键性时期,要实现制造业的顺利升级和发展,保持一定速度的制造业投资是必要条件。从数据看,虽然近年来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稳步增长,但自2006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仅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9年快于面上投资,制造业投资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未来随着形势需要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一是要立足中美经贸摩擦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着眼于制造业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延伸,重点在有实力的央企、民企、外企中提出潜在投资方,谋划、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支撑力强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二是要继续加大技改投资,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技术改造专项,激发制造业企业推动技术改造的内生动力。
更加“有效”的投资不仅仅是“高大上”,而是更趋向“准而精”。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强根本、惠民生、补短板的投资依然有大量需求空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10月浙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分别为26.3%、13.2%、7.7%和6.9%。有研究指出,从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来看,虽然我国基础设施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在人均水平、密度等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很大,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不小的差距。从浙江情况看,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省域、市域“1小时交通圈”仍然存在短板,杭州至合肥目前需经宁杭高铁绕道南京,再由宁合城际铁路到达合肥,最短用时2小时24分钟。省内设区市至杭州1小时高铁达到尚未实现,短板在于温州、舟山、台州、丽水。再如,随着广大农村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现有公路、水利、排污等基础设施越来越难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又如随着人口流入及原有设施老化,排给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也存在不断更新的内在需求。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防灾减灾工程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大力度。
更加“有效”的投资不仅仅是“高大上”,而是更趋向于“小而活”。据全省万家企业监测平台三季度数据显示,未来3个月有投资计划的企业占比为13.4%,处于2014年以来低位。缺少好项目、资金不足、未来预期不乐观是影响企业投资计划的主要原因。要提振企业投资信心,政策的关键仍然在于支撑企业预期、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有效投资与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紧密相连。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以领跑者的标准、钉钉子的精神,在解决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需要优化投资项目全程服务,为重大项目建设营造优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