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辅助高职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2020-01-08 23:08杨丽娜张尚瑞杨红梅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资源公众

杨丽娜, 张尚瑞, 林 玲, 刘 芳, 杨红梅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郑州 451191)

目前,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如火如荼[1]。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主要研究机体正常功能活动及其规律。随着高职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理学课时数的逐渐减少,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清晰地讲授教学内容、拓展临床知识并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最大难题,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接受“知识+技能+德育素养”全方位的高质量教育,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高职生理学为例,借助思政特色生理学微信公众平台(高职生理学微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

调查[2]发现,高校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率近100%,加上校园网络的覆盖与网络流量的低资费,90%以上的大学生都希望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课堂内外交流,为微信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腾讯公司提供的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现已在教学领域发挥出超乎本身的现实意义[3]。其支持图文信息、视频动画、微课等教学资源直接推送到用户手机,且具有自动和人工回复、留言、用户管理、后台数据统计等多项功能,并提供与第三平台自定义接口,创建者可根据需要,设置自定义导航菜单与教学互动模块[4],交流高效、操作简捷、推送内容微型且多元化,方便学生阅览、分享、提问和留言,这恰恰迎合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交流习惯。此外,其便携性、移动性、实时性、易用性及其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5],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师生间进行实时、异步沟通、教学反馈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使教与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 思政特色生理学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全天候在线移动课堂服务,将课堂教学无限延伸,创建一个开放性、个性化、交互式的智能移动学习环境[6],使教与学能够分开进行,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与巩固,培养其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7];生理学课程具备很强的专业和临床医疗背景,与学生的就业、职业生涯密切相关,借助平台将国内外优秀学科资源、思政、生活实例、临床案例等资源纵横联系,彼此渗透交融。德育教育以移动平台的形式呈现,既保持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严肃性,又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与趣味性[8],弥补传统道德说教乏味的同时,有利于生理学优质思政教学资源的积累与社会传播,实现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全面教育,提升就业质量。

2.2 充分发挥隐性思政育人功效 思政特色生理学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构建“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拓展”移动性、立体化、全方位的全新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完美结合,解决教学资源单一,专业基础课时少,无法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开展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缓解任课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同时也弥补任课教师传播德育能力较差的育人短板,有效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实现“授业” “解惑”与“传道”齐头并进;课题组教师轮流值班,每天定时查看学生留言,及时答疑解惑。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完全不必担心当众提问发言的尴尬[9],有利于隐性思政教育辐射到每一位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专业知识的学术性与其价值引领功能有效统一[10],充分发挥隐性思政育人作用,与高校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2.3 有利于推进当代医学高职教育转型和良性发展 思政特色生理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促进师生思政意识的重视与提高,为高职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奠定基础,助力高职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总目标,推进当代医学高职教育的转型和良性发展,培养知识技能过硬、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全面发展医务工作者,增进医患和谐关系,改善医疗行业作风,更好地适应当代医疗卫生行业的综合发展。

3 生理学课程思政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课题组依据国内医学类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组织集体备课,立足于“立德树人”,深度挖掘生理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资源,认真梳理,密切结合学生现状、需求及毕业标准,搜集、整理具有思政特色的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微信公众平台的导航菜单与子菜单。

3.1 课程资源

3.1.1 理论知识 菜单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思政特色教学课件、微视频与知识拓展4项。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将生理学课程中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进行加工,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比如,在知识点肺内压教学课件中,插入2018年女大学生丁慧跪地人工呼吸抢救老人的热点新闻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掌握肺内压变化的同时,也接触到心肺复苏临床知识,升华课堂效果,培养他们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勇于奉献的精神;知识拓展模块中,搜集整理生理学课程相关的名人事迹、科普知识、热点资讯等内容。比如,“一代宗师”夏穗生,临终捐献眼角膜的新闻热点,培养学生奉献社会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1.2 技能操作 菜单内容包含生理学实验简介、实验教学课件与实验操作视频,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提高实验的参与率与成功率。通过维护实验动物福利,树立学生爱护实验动物,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珍视生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严谨求实与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

3.2 反馈测评 包含提问与建议、习题作业、章节自测和答案与解析4个模块内容,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的同时,强化课程知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4 生理学课程思政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

4.1 关注并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的模块功能 第1次授课前,公布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要求所有学生扫描关注,并对学生进行简要培训,包括如何查找、下载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平台预习、复习,完成章节自测,如何在平台与教师互动交流和留言等。

4.2 构建“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拓展”移动性、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模式

4.2.1 课前导学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课前一周上传教学资源,包括章节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图片、3D动画视频、微课、虚拟实验操作视频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故事、科普知识、生活实例与热点资讯等内容,以供学生提前预习。

4.2.2 课中助学 课堂上学生能够专心听课,再也不用担心遗漏课件上的教学资源而不停地对课件进行拍照[8],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在线回复完成的随堂测验(测验范围兼顾思政内容),便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及其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同时也为在课堂展开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赢得充足的时间。

4.2.3 课后拓展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较为成熟的运用体验,为学生课后进行知识拓展带来很大帮助[5]。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问、留言,留言经后台筛选,展现在文章后面,可供其他人阅读、点赞,并以跟帖的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学习;有些学生还就困惑已久的升学、就业、朋友相处等私人问题给教师留言,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阅历耐心解答,并及时将解答内容有针对性地推送到留言学生的个人微信上,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提高解惑答疑效率;学生借助平台自主复习、自测,并通过问卷星第三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无纸化考核,作为过程性评价依据。

课题组教师定期查看后台大数据统计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参与、浏览、下载、分享、自测、考核等反馈情况,把握学生学习轨迹,关注学生德育发展新动态,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及时改进。边建设,边完善,逐步构建出合理的移动性、立体化、全方位的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5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5.1 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11],其德育育人的影响力是任何媒体平台在线教育都无可比拟的。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12],应遵循生理学课程规律,恰当地利用其灵活、便捷等优点,使其与课堂育人协调同步、相得益彰,全方位提升生理学隐性思政育人成效。

5.2 推送思政资源应避免生拉硬扯 不是所有的生理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切入思政教育,故在微信平台推送思政教学资源时,应全面遵循思政原则,立足于学科优势,进行严密筛选、审核。避免生拉硬扯,与教学内容脱节,引起学生对隐性思政的反感,削弱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此外,还要确保课程思政方向的正确性[13],因微信平台传播迅速,范围广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严重后果。

5.3 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受到广大学生青睐的同时,也加大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平台的更新、维护,线上的答疑解惑等,都要求任课教师坚持践行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14]。然而,为使学生能够受到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医疗接班人,占用教师的课余时间也是值得的。

6 展望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公众平台功能进一步研发,它将为微时代教育教学提供更多便捷,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随身课堂”,实现“润思政于无声”。当然,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三全育人”的总目标,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高度融合,开创高职教育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生理学教学资源公众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公众号5月热榜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