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重庆市武隆中学 重庆 4085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是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是知识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如今,5G时代、人工智能、AR技术、电磁悬浮等科技成果应运而生。以史为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鼓励大众创新。在教育领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方法的改进创新,注重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努力营造一个能推进人才创新成长的学校、社会的育人环境。学校要有意识地在校园内外醒目的地方以及班级教室里打造创新文化墙和文化环境,教师也要在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最新的教育成果不断创新方式进行授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想象力和创新热情,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培养时代新人而奋斗终身。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人对历史的印象就是“背多分”,需要死记硬背才能考高分,这样使老师教得很难受,学生学得很痛苦。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新高考形势之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升,教会学生更好地分析、总结、概括、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因此,今天的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以及满堂灌的模式,要打破传统的“教教材”的授课方法,学会“用教材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有主体地位、有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仅获得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
如在讲述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再到元代的行省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体现了制度的创新,也证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制度也要因时而变,需要改进更新,且能够提出真正有效、符合当时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有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提出,无不充满着国家治理的创新与智慧,这些制度的实施都是中国领导人在各个时期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之下的独具一格的制度创新,这些都能给学生智慧启迪,在今后的岗位管理提供借鉴思路。在学习必修二经济史之改革开放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要打破“两个凡是”错误指导思想的束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农村、城市实行改革,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用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骄人成就也证明了因时而变,打破思想束缚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这些教学内容无疑都是优秀的有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老师要学会挖掘,并将其归类,使之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3]。
在教学整体设计和提问环节,要学会从学生本体出发,紧衔教学内容。在备课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根据“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制定合适的课堂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些名词概念难以理解,需要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讲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个哲理时,通过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关于苹果的味道的故事,学生更易理解“认识你自己”就是不要随意相信他们的权威,要有自己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同时,要学会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如有很多学生喜欢听老师一直讲、记笔记,很少提问,或者说没有学会去思考,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思考、多提问,长期引导他们坚持这一难得的品质,塑造学生的个性,使其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在生活中他们逐渐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信息社会整个发展历程,有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被写进了教科书。这个时代呼唤创新,这个社会鼓励创新,青年学生更需要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新时代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育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生今日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他们更多地需要理解知识、探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适应今后生活、工作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今后学生无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出色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