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理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引导高校坚持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内涵式发展,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办出自己的学校特色,争创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亦应做出适时调整,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设计实践”递进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主要采用工作室模式,工作室制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教育体系下建立的设计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工业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代发展相匹配。
在工作室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多,而指导教师少的普遍现象,目前多项工作室教学研究显示,设计类工作室学生一般在十人以上,多则达到三十或四十人以上,而导师则身兼多职,导师除了工作室指导,还有其他多项教学事务要处理,导致导师指导力不从心,较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设计工作室带来的情境化实战过程。导师离开工作室就很难做到指导和资源的平均分配。从而导致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弱,互动时间少,学生学习不积极,参与工作室实践不积极等问题。
工业设计工作室的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较少,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目前工业设计工作室通常是按导师设立的,由于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较为固定,而工业设计属于交叉学科,在实践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非本学科的问题,老师再解答方面会比较困难。工作室学生多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科知识门类较为单一,成员之间缺少跨学科,跨专业团队的协作,制约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的系统性,无法做到教学的系统性。从而造成两学生在学校所学和实际设计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两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从事本专业,往往需求较长的时间来适应。通过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和择业都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工作室教学基于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应用较为不足。通常情况下课程教学是主体,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工业设计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借鉴互联网+教育和智慧等网络教育的手段,这样将有利于多个维度的培养工业设计学生。目前工业设计工作室相关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都很少,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网络教学环境与实际需要并不匹配,体现出工作室教学改革具有深度空间。
工作室设计实践项目上,学生缺乏在既定的有限预算内及时有效地解决设计问题、实现预定设计目的全流程的设计训练。学生参与工作室设计项目实践大多停留在项目前端,即做到方案效果图就结束了,缺少设计制造实施端、商业推广端的全域流程设计。学生较难接触设计项目的成本、设计沟通和设计评价的实际内容,也很难接触“整合、协调或沟通设计资源,运用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等设计管理手段”。使得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技能和综合表现方面的“形态”设计,导致学生注重设计个性化。
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实现“用得上留得住”。因此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就工业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从工作室教学的内容、团队的组成、项目运作的方式展开思考,以期提高工作室学生学习系统性,改善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让学生能体验到设计工作室带来的情境化实战全流程。系统推动工作室教学深度改革,以工作室为平台,多维度全流程培养工业设计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开展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终目的,为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贴近实战的学习机会。在工作室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帮助专业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中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设计思维,同时也增强了设计的表达能力。
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互联网全球覆盖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出现在大众视野,线上教学也将是未来学习的发展方向,许多线上教学网站因此应运而生,各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数量明显增加,线上教学平台日趋完善,不只是课程线上教学方面,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工业设计工作室信息化教学发展,教与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延展。智慧教育技术为工业设计工作室教学带来较多选择,微课、慕课、雨课堂、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构建工作室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教育环境,优化工业设计工作室线上学习的资源,将项目制、竞赛制、课题制资源引入智慧教学平台,开展微课、慕课、雨课堂、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环境教学实践,与专业课程教学互补方式可以提高对学习时间和场地需求的柔性。工作室教学偏向设计的逻辑性、创意能力的提高,教学模式更加开放,方便知识输出过程中查漏补缺。
工作室导师专业多元化取代单一化,学生遇到非本学科问题时也能得到解答。工作室导师组成跨学科教师团队,导师来源于本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工作室设计实践中,学生遇到专业问题可以找到对应的学科导师来解答。工作室招收的学生也应注重学科背景的融合,以本专业学生为主,还应考虑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工业设计相关交叉学科如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进行较合理的分工配合。跨专业团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学科视角提出方案解决办法,团队组合模拟企业产品开发实际。
工作室设置虚实结合的设计项目,指导工作室学生进行项目计划、项目组织、过程协调和目标控制等环节,项目过程中引入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初步接触如设备、人工、器件成本等,建立设计项目预算概念。通过工作室的设计实践,让学生建立社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实践意识和整合意识,引导学生理念发生质的变化。从“纸上谈兵”变为设计“实战”;课题组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分工,对接各学科导师并完善设计方案。项目由负责人主导,导师分专业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设计。如有条件聘请高水平师资进行设计工作坊协同指导,传播科学、先进的创新理念与设计资讯,开拓学生视野。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引导并鼓励高校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办出自己的特色,争创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本文通过当前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的,为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贴近实战的学习机会,在工作室中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帮助专业学生在工作室学习中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设计思维,同时增强设计表达能力。通过对当前背景下工业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三个方面切入: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协调的教学模式、跨学科师生团队组合、基于设计管理的虚实结合设计项目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工业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而使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