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帅
(西宁市二十八中学 青海西宁 810006 )
初中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知识,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巧设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的习惯。设计问题时,应结合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活动时,不要为学生设计过多的问题,在保证问题质量的情况下,调整问题数量,避免问题过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课堂节奏主要由教师控制。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吗?
学生:蕨类、苔藓类。
教师:没错,生物圈中不仅有这两种植物,还有被子植物、种子类植物等。那你们知道这些不同种类植物都包含那些植物吗?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找出四种绿色植物的分类,并确定不同植物的属性[1]。当学生对基础内容有简单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深层次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可以说出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四大类群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通过文章学习,描述被子植物一生的不同阶段?这时,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内容,把涉及问题的知识点标注出来,并在课堂上回答。
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他们对基础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关于教学重点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并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和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到深的学习生物知识,掌握基础内容,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已学内容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传统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习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究的能力[2]。现代教育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教学工具模拟真实的环境,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全部展示出来。教师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后,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避免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行为。例如,砍伐森林,出现沙尘暴,乱丢垃圾,影响湖泊中生物的生存等。学生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认知,能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学生实践结束后,会去主动探究,如何避免自身行为影响环境发展,哪些措施可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一直采用说教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同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该阶段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手段。以此,实现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把植物、动物、昆虫、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以小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师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不同生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感受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3]。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各个类型生物形成独特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非常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各个类型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不一样呢?这时,学生会去主动探究,希望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答案。教师通过直观情境的方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初中生物作为研究生命体活动的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日常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会学习,还要学会探究,能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