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敏,乐惠飞,郭红霞,许仁良,王余先
随着军队改革逐步落地,军队干休所改革也同步完成。军队干休所从原来各军兵种管理,划归国防动员部门管理,老干部保障工作质量不能下降,针对卫勤保障任务,工作量没有减少,但是卫生人员整体编制数量减少,其中现役卫生人员编制较少,护理专业取消了现役军人编制,由文职人员负责护理保障工作。新时期如何保证军队干休所护理队伍稳定,加强护理保障工作质量,规范日常护理工作秩序,需要重新进行系统设计、总体筹划和长期建设,确保军队改革后,老干部护理保障工作不降质。
1.1 保障对象 某干休所现有老干部、遗孀等医疗体系内保障对象60余名,平均年龄92岁,多数老干部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平均年住院日约40 d。主要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前列腺增生和颈椎病等疾病。步入高龄化、高发病的老干部们,最大的期望就是老有所医。
1.2 人才队伍 所调查的干休所门诊部现有护理人员5名,学历分别为本科3名、大专1名、中专1名。某干休所由原来2个干休所合并组成,日常保障中分3个营区实施,门诊部实行24 h值班制度,每周坚持上门巡诊1次,送药1次,了解掌握老干部及其家属病情变化。
1.3 卫生器材 该干休所上级配发心电图、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急救呼吸机、氧气瓶等约20台(或件)医疗设施设备。结合日常保障需求,自购雾化机、输液泵、制氧机等医疗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日常保障需求。
1.4 培训情况 近年来,该干休所门诊部护理技能培训,依靠自身组织的业务学习,每月组织1次,主要学习老年护理知识、急救设备操作使用等;每季度组织1次院前急救演练,提高突发情况处置能力。
2.1 保障需求不断增高 军队老干部是从革命战火中走来的群体,是军队的宝贵财富。为老干部服务好,是干休所每一名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随着老干部的年龄增长,行动迟缓、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心理等方面都发生较大改变[1],老干部的保障需求不断增高,与门诊部保障能力相差较大。
2.2 人员服务意识减弱 随着护理专业现役军人逐渐减少,招聘的地方护理人员已成为门诊部护理专业的主力军,但个别招聘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较现役人员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在服务老干部的认识上有所偏差,简单地把老干部当成老年患者,没有把老干部当做共和国创造者的角度去认知,工作标准不高、服务态度不好,优质护理更无从谈起。
2.3 护理操作技能弱化 护理人员的理论基础、实操技能等提高途径较窄,特别是操作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输液、抢救、灌肠等护理基础操作技能,在体系医院经常操作,在干休所日常保障中难以实施,一旦发生突发情况,需要实施上述操作时,护理人员操作不够娴熟,更有甚者不敢操作或者不会操作。长期以来,人员过少,无法送出学习培训,以至人员操作技能退步,无法满足日常保障需要,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2.4 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大步向前,但老干部日常护理保障工作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仍依靠护理人员传统的手工登记、口头交待等方式,无论在登记、统计、查询等方面都比较繁琐,在工作中势必会出现个别护理工作滞后情况。特别是在资料收集、整理等情况,对往年保障情况无法掌握,造成工作重复、资源浪费等现象。未与体系医院,以及营区之间建立网络通联,实现信息共享,制约着保障工作质效提升。
3.1 制度建设滞后发展 随着军队改革逐步落地,干休所护理人员的编制数量减少,但保障任务、要求没有降低,反之随着老干部的年龄增长,保障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原有保障政策制度已无法满足日常保障工作需求,新的保障政策制度尚未出台,人少保障要求高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单纯依靠干休所自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在保障模式、军地统建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制度给予支撑和解决。
3.2 工学矛盾尤为突出 当前休干系统的护理人员编制较前大幅减少,部分人员调整转业,值班执勤、医疗巡诊等保障任务重,安排护理人员到体系医院进修学习较为困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5名护理人员,分3个营区保障,实行24 h值班,一旦有人员休假、进修,其中一个营区就只有1人值班,保障压力特别大。近年来,休干系统的能力建设未受到重视,上级未组织护理业务培训或者帮带,专业建设仅依靠自身抓建,能力偏弱。
3.3 聘用考核机制不全 在文职人员招聘中标准把握不一 ,学历层次相对不高 , 在政治条件、学历条件、资格条件、身体条件等方面出现降低标准、人岗分离及非临床一线岗位使用等情况[2]。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因方式方法等因素受限,没有建立为老干部服务考核机制,无法对护理人员事业心、责任感进行客观、有效考评。
3.4 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文职人员的任职培训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和培训管理保障,也没有权威的、指导性的培训方案,致使当前文职人员任职培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统一、方法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这一群体[3]。笔者调研走访多个基层卫生机构,特别是干休所门诊部,现护理专业在基层卫生机构专业建设、业务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重视,定期业务理论学习、护理专业基础技能考核等都没有开展,仅仅局限在通过执业护士和职称考试,专业人员的实际理论和操作技能没有通过日常培训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4.1 加快政策制度调整 结合军队改革后的新形势、新情况,研究论证军队干休所老干部保障政策制度,积极探索新型保障渠道,加大军地融合式保障探索步伐,针对军队干休所卫生人员有限、专业技能弱化等现实情况,统筹使用地方充足卫生资源,实施干休所纳入驻地社区卫生室保障的“共享”保障模式,完善家庭病房建设制度,规范家庭病房建设。依托国防动员委员会构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和军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议事协调机构,出台政策措施[4],把军队干休所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从而提高老干部卫勤保障水平。
4.2 完善技能培训机制 根据军队干休所门诊部建设标准要求,结合自身干休所门诊部实际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拟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水平建设方案,强化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学习与训练,逐步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同时,要克服工作学习矛盾问题,科学统筹安排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临床一线先进护理理念和技能,特别是在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技能,使之能够缩短保障能力与老干部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与体系医院建立间断的护理保障工作。
4.3 加强聘用人员考核 把好人员招聘关,切实选聘政治思想高、专业技能好的护理人员,通过日常服务保障工作,让护理工作人员了解老干部的光荣事迹,从思想上提高为老干部服务的责任意识,把对老干部崇高敬意,化成服务保障老干部的力量源泉。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接诊热心、解释耐心、治疗精心、生活关心”[5]。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把老干部当成亲人去看待,切实提高护理保障的主动服务意识。同时,文职人员是军队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应不断提高其工资待遇,完善福利保障从而增强其职业幸福感[6]。对聘用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服从意识等方面实行定期考核制度,与年度考核、评功评奖、奖金绩效等进行挂钩,切实提升为老干部服务水平。
4.4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随着军队调整改革,指导卫生各专业建设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主要依托本级卫生行政机构谋求建设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各级卫生机构要主动作为,结合本级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每名卫生人员的聪明才智,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各专业建设体系,制定短期、长期发展目标,通过研究讨论、进修培训等方式,一步一步地完成专业建设目标,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路径。
4.5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干休所老干部卫勤保障信息系统,完善老干部护理信息档案,这样无论护理人员如何更换,都能在系统中清楚地查询到老干部护理信息与要求,特别是个别老干部需要重点关注和特殊护理,能够有效避免交接不清等问题,简化护理人员工作程序,提高为老干部服务保障效益。联通体系医院与干休所网络架构,实现信息共享,体系医院直接在网络上了解各干休所老干部的情况,紧急情况可实现提前预约、上门服务等功能,实现院所网络医疗、慢病管理、长期照护、收治监管、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等一体化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全维优质协同联动保障服务,提高老干部医疗保健和服务管理水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