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 李彩霞 于清东 贾海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高校的根本是培养人才,要把育人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质量育人[1]。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用于研究表达机械设计对象技术信息的理论、方法与技能。教学对象涵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机械类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规律的一门课程,具有较深的实践意义。本文结合我校新工科办学特色,就“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和参考。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涵盖画法几何基础、制图基础和机械制图三大部分内容,教学内容较多,讲授对象是刚迈入大学校门而且从未有过工程实践的大一新生。目前课堂授课方式仍以老师分章节多媒体讲述为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画法几何部分,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点较多,产生畏难心理,部分学生直接放弃学习,出现课堂开小差、打瞌睡、玩手机的不良现象。在讲授零件图和装配图时,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零件的加工、制造和测量方法不了解,导致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讲解,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无法进行设计、制造与测量的交流,从而失去对制图的学习兴趣。
目前传统授课方式仍以老师分章节多媒体讲述为主,板书和挂图为辅;教学内容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来源,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课堂效率低。尽管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但未能实现根本的突破性变革,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针对课程特点,以制图规范严谨的习惯、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耐心细致的坚韧精神、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费时少,作用大,效果明显。通过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思政要素,对课程大纲、育人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进行重新修订,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比如在讲授制图绪论时,导入《中国制造2025》、德州市“6+6”产业体系等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少这种社会责任感就是缺少了执业灵魂。为此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开阔学科视野,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传授知识,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耐心答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科学严谨、谦逊、团结、宽厚”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理论,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结合构型设计、三维模型创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采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将尺规绘图、徒手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制图测绘等绘图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沟通,增强学生协同工作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对制图基础中机械图样国家标准的讲解,进行德育渗透教学设计和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将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持续专注、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等实质内涵融入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在讲解绘图和读图的方法时,渗透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和志愿者活动。
在专业课教育中不断融入思政元素,有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可以让专业课充满人文关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更容易激发其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