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英,陈富桥,姜爱芹,姜仁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08
为准确把握2020年全国春茶产销形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岗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对16个茶叶主产省的茶叶主管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截至2020年6月20日,共回收136份问卷,其中省级问卷2份,地市级问卷2份,县级问卷132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研究室调研掌握的相关资料,对2020年春茶产销形势及特点进行分析,供产业主管部门及经营主体参考。
从县级调研数据来看,样本区茶园总面积为148.50万hm2,同比增长2.60%,增幅与2019年基本持平;新投产面积4.80 万hm2,采摘面积达126.68 万hm2,同比增长3.93%,面积增长幅度均比往年有所下降。样本区春茶总产量66.95 万t,同比增长0.84%。49%的样本区存在弃采情况,其中27%的产区因为市场原因主动弃采,其余产区则是由于采工、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被动弃采。49%的样本区春茶产量较去年上升,46%的样本区春茶产量较去年下降,其中云南大部分地区因遭遇干旱导致减产,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部分产区则是受气候与市场双重影响导致产量下滑。样本区茶叶农业产值约为815亿元,同比增长0.91%,增幅较去年下滑6.07 个百分点。根据样本区域数据推算,估计全国春茶干毛茶总产量可达128 万t,总产值约1 620亿元。
调研样本区绿茶产量为45.23 万t,同比增长2.00%,占春茶总产量的67.56%;红茶产量同比增长14.92%,达到8.21万t;普洱茶产量同比增长2.82%,为1.34 万t。分析认为,红茶增产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受市场需求和延长保质期规避滞销风险等因素影响;普洱茶增产主要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影响下产区劳动力充足,同时因红碎茶出口市场受阻导致的结构调整。
调研样本区乌龙茶、黑茶(不含普洱)、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6.54万t、3.66万t、1.73万t、0.13 万t,分别同比减产3.00%、23.20%、6.50%、1.82%,减产主要是受市场和干旱、倒春寒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疫情期间因人员外出务工受限,37%的产区采工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疫情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限制,随着茶园开采面积扩大,整体上春茶采工仍呈现短缺特征,短缺比例20%以上的产区占34%,比去年的37%有所下降。2020年采工平均工价仍较高,达到130 元/天,同比增长4.01%。物质投入成本平均涨幅为1.84%,较去年的4.31%有所下降,其中56%的茶区对物质成本的投入保持不变;物质投入涨幅下降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部分地区生产投入缩减,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今年生产成本增长除了受劳动力短缺因素影响外,也受到疫情的影响,调研显示,55%产区因疫情影响增加了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继续增加的情况下,2020年春茶干毛茶价格并未同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全国茶叶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96.6 和96.5,同比下降3.4 和3.5 个百分点。调研显示,样本区干毛茶平均价格为122 元/kg,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绿毛茶、红毛茶均价分别为129元/kg 与108 元/kg,分别较去年下降2%与8%;乌龙茶均价127元/kg,同比增长8%。综合成本与价格的结构来看,目前在生产成本特别是采工成本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增长相对乏力,说明价格已经达到了市场平衡上限,这一现象提示产业亟需通过科技和业态创新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并进一步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以保持上游原料生产和初制加工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
疫情影响和供求失衡因素叠加导致今年春茶销售难度陡增。调研数据显示,42%的产区受疫情影响销售困难,57%的产区春茶销量下滑。高档茶销量下滑产区占比58%,较去年增加46 个百分点。去年仅15%的产区春茶销售速度减缓,今年该比例上升到了63%。体系批发市场经营户监测数据显示,1—5月绿茶交易量比去年略有下降。位于浙江新昌县的中国茶市1—5月累计交易量同比下降0.11%,浙南茶叶市场1—5月累计交易量同比下滑3.91%。此外,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5月我国茶叶累计出口量为14.41 万t,同比减少5.25%。
今年春茶生产季节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确保春茶复工复产是春茶生产面临的重大突发挑战。从调研情况来看,中小规模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种植大户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大。中小规模生产加工企业风险应对能力较弱,初期复工复产受阻;流通企业因客流减少和物流受阻,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大;种植大户在疫情影响下,采工短缺茶树鲜叶下树难、加工企业开工晚鲜叶销售受阻等,这些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为了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产区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化解风险,开拓线上销售渠道、提供财政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调配防疫物品、提供防疫生产指导是被广泛采取的措施。
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下,全国春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红茶、绿茶等茶类产量持续增长,同时生产成本与价格失衡矛盾更加突出,市场销售难度加大。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特别是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疫情对包括茶产业在内的影响还将持续,市场需求增长动力仍然较弱。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茶叶总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态势不会改变,同时疫情强化了健康消费理念。疫情对全年茶产业的综合性影响是暂时性、局部性与结构性的,同时会进一步加快茶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未来茶产业发展的重点仍是扩大内需,相关建议如下。
一是以扩大消费为重点出台相关消费促进措施。在销售压力较大的产区,要从“六稳六保”的大局出发,采取扩大团队消费、福利消费、公共消费、发放消费券等消费刺激措施,鼓励本地单位采购本地茶。二是要借助政府资源优势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积极引导有较强市场渠道优势的流通企业与主要产区经营主体对接,打通从产区到销区的通路,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积极协调茶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转变生产作业方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稳住企业原料采购规模,进而保护茶农利益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的消费和投资意愿显著提高,现有研究也表明,健康是促进茶叶消费的第一驱动力。全行业要齐心协力,形成共识,通过对饮茶健康功能的科学宣传,让更多人认识茶饮的健康功效。特别是涉茶的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机构,要做好相关科普宣传,提高茶饮健康功能宣传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宣传过程中也要注意精准选择宣传媒介,发挥好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宣传内容上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科学实用。
居家和办公是目前最主要的两个饮茶场景,特别是疫情期间,茶馆、茶空间、酒店等场景的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居家和办公场景下的茶叶消费显著提升。企业要深入分析不同场景下的消费特征,更加精细化地提供与消费场景相匹配的产品。
一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做好产销信息采集、共享与发布。二是明确重点推广区域,加强流通渠道建设。明确当地茶产业重点推广区域,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茶叶销售与流通,加快现有实体店和茶叶批发市场功能转型。三是促进茶叶电商规范发展和支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进行全渠道营销,通过淘宝直播、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为渠道销售引流。四是布局社交零售网,先社交后交易,以社群为基础与目标消费群体建立关系,以利益激发消费者的分享欲。
茶产业要结合疫情后期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新情况,加大对茶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力度,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具在茶产业的普及应用水平,基于互联网和共享思维探索新型业态和新型消费方式。在消费方面按照“六茶共舞”的思路,深入挖掘和开发基于大健康概念的产品,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在业态创新方面,要按照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新型业态的探索和推广,推进机器换人,探索基于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无人茶业”业态,提高新茶饮、共享茶空间等新型业态对茶叶的利用量。持续扩大对新技术研发、大平台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扶持茶产业大数据中心、数字化产销平台的建设,加快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致谢:感谢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亚军研究员对本报告的指导与建议,感谢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9个综合试验站和茶叶主产地相关政府部门对春茶产销数据采集工作的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