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参考

2020-01-08 14:09
矿山安全信息 2020年21期
关键词:煤炭能源发展

2020.7.9

张宏:扎实做好运销工作 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一、关于当前煤炭行业运行形势的几个基本判断

第一个基本判断: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影响深刻;但我国具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抗击疫情工作经验,总体上影响是短期的;4月份以来我国经济正在加速恢复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煤炭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仍具有较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必须坚定信心。

从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变化趋势看,全国发电量在2020 年第一季度大幅下降6.8%之后,前4 个月降幅收窄至-5.0%,前5 个月收窄至-3.1%。从火电发电量变化趋势看,2020 年第一季度大幅下降8.2%之后,前4个月降幅收窄至-5.9%,回升2.3个百分点;前5 个月至-3.1%,较一季度回升5.1 个百分点;从单月发电量情况看,3月份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7.5%,4 月份转正为增长1.2%,5 月份大约增长9.0%,出现了大幅回升。

从全国粗钢产量看,2020 年前3 个月、4 个月、5个月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1.3%、1.9%;从单月增长看,3月当月同比增长-1.7%,4月当月同比增长0.2%,5 月当月同比增长4.2%。全国粗钢产量也出现了小幅增长。

从全国水泥产量发展趋势看,2020年第一季度产品同比下降23.9%,前4 个月同比下降14.4%,前5个月同比下降8.2%,降幅分别收窄9.5 和6.2 个百分点。从当月水泥产量看,3月份同比下降18.3%,4月份当月转为增长3.8%,5月份当月增长8.6%。

从全社会用电量情况看,2020年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下降7.8%,3月份同比下降4.2%,降幅收窄3.6个百分点;4月份转为增长0.7%,5月份增长4.6%。表明我国经济正处于加快恢复增长的进程中。

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在不发生第二轮大范围疫情的情况下,全年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3%以上,对煤炭消费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第二个基本判断:综合分析全国宏观经济发展与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变化趋势,2020年全年全国煤炭消费量有望与2019年持平或略有下降,但大概率事件将是煤炭消费总量回落态势。

2020 年前5 个月火电发电量同比下降3.1%,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9%,水泥产量同比下降8.2%,煤化工行业在国际油价大幅下降的形势下,煤基化工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煤制乙二醇等企业严重亏损,有的被迫停产。同时,考虑2020年前5个月全国水电发电量持续回落,前5 个月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1.3%,对火电处理给予了较大支撑;但6 月份以来,南方来水增多,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进入满负荷发电期,必将减缓火电出力。综合判断,预计2020年全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将回落3%左右。

第三个基本判断: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发展加速,非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风电发展趋势看,在过去10 年间,全球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25%左右;中国陆上风电平均成本下降了40%以上。2020 年,风电项目电价可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风电平价时代即将到来。2019 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已经达到2.1 亿kW,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2020年前5个月,全国风电风电同比增长5%。

从光伏发电发展趋势看,过去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了近50%;目前我国大型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至0.3元/kWh 以下,具有与火力发电竞争的基础。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2.05 亿kW,发电量占全国的1.64%。2020 年前5 个月,全国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9.3%。

从核电发展看,2019 年,全国核电装机达到4874万kW,发电量占全国的4.9%。

从水电发展看,2019 年底,全国水电装机达到3.56 亿kW,发电量占我国的16.2%。目前,全国已建成了三峡、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期工程)、龙滩等大型水电站,今年下半年总装机1020万kW的乌东德水电站即将建成投产。

长期以来,水电与火电存在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全国火电发电小时数与水电出力程度有着密切关联。2020 年前5 个月,全国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1.3%,水电出力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支撑了火电出力提高。但6 月份以来,南方来水快速增加,6 月21 日,三峡工程34 台机组实现了满负荷发电。预计,下半年随着水电出力增加,火电发电出力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间接影响煤炭消费需求。

综合分析,随着水电出力增长,核电、风电、光伏风电持续增加,对煤炭的替代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能源消费增量将主要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补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有所回落。

第四个基本判断: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总体宽松的态势没有改变,但区域性、结构性供应不足的情况也将同时存在。

近年来,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逐渐退出,通过产能置换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大型现代化煤矿。这些新建、改扩建的大型现代化煤矿机械化程度高、生产弹性大,加之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多集中在晋陕蒙宁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在全国煤炭消费需求基本稳定或小幅波动回落的形势下,全国煤炭供需总体宽松的态势不会改变。但由于我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随着季节变化,区域性、季节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紧张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二、围绕促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中长期合同履约,重点做好中长年期合同执行监管、汇总、抽查与公示工作。“中长期合同制度”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与“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已经成为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巩固和坚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0 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履行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煤炭工业协会负责每月中长期合同履行情况汇总、分析、核实和上报工作,并作为信用信息定期进行归集汇总和公示通报。煤炭运销协会要高度重视,组织专业人员负责中长期合同的汇总、分析、抽查和公示等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文件要求,在做好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执行情况汇总、核查等基础工作的同时,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企业失信、违约惩戒工作。

第二,抓煤炭市场运行,重点做好煤炭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工作。要充分发挥煤炭运销协会各位理事、理事单位会员的作用,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变化情况;要发挥中国煤炭市场网的信息平台作用,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对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数据实施动态跟踪监测;要发挥煤炭上下游行业机构市场会商和协调机制作用,分析市场形势、掌握市场动态、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及时向煤炭企业发布市场信息,引导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经营,维护煤炭市场供需平衡和稳定运行。

第三,抓保障煤炭供应,重点做好煤矿科学有序生产,把握好市场供需节奏。煤炭行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责任,煤炭运销工作要时刻把握保障煤炭稳定供应这根主线。要充分认识到在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进入平台期发展阶段,煤炭企业必须摒弃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煤炭产量这种靠增量发展的传统模式,特别是随着全国煤矿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实下,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煤炭生产弹性大,煤矿产量自身调节能力强。煤炭企业要根据合同组织生产,重点是提高中长期合同的履约率,防止盲目生产,防止以降价方式争抢市场份额,维护正常的煤炭市场秩序。

第四,抓稳定市场价格,重点做好市场预期引导,维护供需基本平衡。煤炭价格过低和过高都不符合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实际。要通过加大中长期合同签订和履约执行,把煤炭市场价格稳定在绿色区间。要发挥好4+1、7+2、炼焦煤集群、无烟煤专委会等机制的作用,定期分析市场供需形势,研究对策措施,防止出现价格大起大落。要科学编制和发布煤炭价格指数,正确引导市场价格预期。要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防止恶意炒作价格从中牟利的现象。

第五,抓行业自律,重点是发挥好大型企业和区域、品种龙头企业的作用。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要严格贯彻落实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从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带头多签、签实中长期合同,又要严格执行合同,诚信经营,信守契约。资源条件好、开采成本低、效益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具有一定的市场定价权,但也还要考虑老矿区、老企业资源条件相对较差、煤矿井深巷远、开采成本高、企业效益差的实际情况,维护全国煤炭市场平稳运行,为资源枯竭矿区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基础。

第六,抓重大活动组织,重点是创新全国煤炭交易会的组织形式和会议模式,提高煤炭市场品牌效应。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全国煤炭交易会已经成为每年煤炭行业和煤炭上下游企业的盛会,也是围绕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搭建的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煤炭产供需各方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在疫情管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全国煤炭交易会如何召开?如何创新会议模式,维护好全国煤炭交易会这个品牌,还需要认真研究,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搭建起全国煤炭市场交易平台。

(来源:中国煤炭运销协会)

四个转型升级——现代煤化工努力的方向

中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不够等原因,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前不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就现代煤化工下一步的发展给出了明确思路——“十四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仍然是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中国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标志性领先产业,必须要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现代煤化工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实现技术的转型升级。

中国现代煤化工虽然在一些单项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比如煤制油的直接法和间接法、煤制烯烃的MTO和DMTO、高温费托合成技术等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大型成套技术及设备与行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关键技术还不能自给自足。煤制烯烃路线的低温甲醇洗、甲醇合成、烯烃分离、聚丙烯气相法聚合工艺等,均需引进国外技术;一些关键工艺的催化剂也大多依靠进口。现代煤化工作为保障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新兴产业,必须破除技术壁垒,掌握核心技术,尽早实现关键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和成套装备的完全国产化。而当务之急,则是通过项目的技术示范升级,带动行业技术的转型升级。

第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中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的最大隐忧是技术路径少,大量项目扎堆上马,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目前现代煤化工仅集中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少数工艺路径上,且每种工艺路径均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项目在建设或规划。这样一来,一方面现代煤化工自身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又和石油化工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导致发展受限。因此,煤化工今后的发展方向只能是通过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工艺路径,每条路径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煤制聚丙烯路径就可开发120 多个产品牌号,其中的许多产品在市场上极为短缺。比如,中国己二腈、POE、茂金属聚丙烯等产品几乎100%依赖进口,己烯/辛烯共聚PE 也是很好的发展方向。现代煤化工只有向下游延伸,大力开发高端产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出于对《巴黎协定》做出的庄严承诺,还是自身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降低化石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煤化工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由于中国能源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因此面临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当前中国正在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煤化工等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将成为石化领域首批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这是现代煤化工行业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应对不妥则将严重制约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煤化工还面临“三废”零排放的压力。如果做不好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现代煤化工难以走得长远。

第四,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型升级。

经济性不强是现代煤化工一直以来的一个“痛点”。特别是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油价低位徘徊的双重影响,现代煤化工出现行业性亏损,企业普遍遭遇成本倒挂。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产业,能否在市场上生存,归根结底要看有无经济性。但现代煤化工产业自示范发展以来,不少企业恰恰忽略了经济性这一点。因此,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型升级是行业面临的最大考验,也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型升级,没有也不可能有灵丹妙药,需要一企一策、综合施策,更需要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强化管理等多种手段。

(来源:中国化工报)

行业专家解读《2020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 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尚未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的地区和中央企业,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去产能任务在2020 年底前全面完成,并针对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分别发布了2020 年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

限制煤电规模、严控新增产能、做好应急储备……《2020 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从多个方面对煤电产能提出要求。有业内专家认为,这份文件发布的直接目的是为“十三五”期间煤电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成果收官,而煤电在“十四五”以及之后的发展仍存在着不确定性。

◆“11亿kW”,到底多了还是少了?

《2020 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最受业内关注的,莫过于目标任务中提出的“2020 年底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 亿kW 以内”这一条。据统计,2020 年前5 个月,全国新批、新开工的煤电项目合计装机容量约有0.48 亿kW,而截至2019 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已达10.4亿kW。

“这份文件,无疑给热衷于继续扩张煤电规模的企业和投资者泼了一瓢冷水。11亿kW的规模上限提出之后,2020年下半年煤电再出现大量新增产能的可能性较小。”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李俊峰日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我在和一些发电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他们也表示,这份文件给了自己‘当头棒喝’。”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则表示:“2020 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文件在要求严控规模的同时,也明确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将手续补齐的停建项目移出停、缓建名单,以此来避免地方上利用规划之间的空档期上马过多的项目。至于‘十四五’时期的规模,还要等待规划目标进一步确定。”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冯永晟则认为,“11 亿kW”作为一个上限目标是比较适度的。“化解过剩产能的背后,有升级和优化的要求。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角色正在变化,到底什么样的规模真正有利于我国的能源转型,可能需要6000 万kW 这一相对宽裕的新增空间来探索。”

◆地方煤电建设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李俊峰认为,我国煤电目前处于“在纠结中发展”的局面。“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提出了增加电煤消费占比的要求,2019年电煤在全部煤炭消费中的占比已经从2015 年的38%提升至48%。但另一方面,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高达40%,煤电碳排放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他表示,“煤电是托底的发电电源,出现供应不足的部分就需要煤电能顶上来,但我认为11 亿kW 的煤电装机规模上限,已经可以满足目前的发展要求。”

煤电的“纠结”还不止于此。

据袁家海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电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果已较为显著。“‘十三五’前4 年,新增煤电装机逐年减少,2016-2019 年间累计新增煤电装机1.34 亿kW,对比‘十二五’期间,火电(包括煤电、气电等)新增容量占到5 年内总新增装机容量的51%,其中累计新增煤电装机高达2.3 亿kW。”他表示,“可以说,煤电装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十三五’时期被有效遏制住了,但煤电机组的绝对量仍然较大。”

2020 年2 月26 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的《关于发布2023 年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的通知》显示,除山西、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5省(区)外,其余省(区、市)2023年煤电装机充裕度预警指标均为绿色等级,充裕度预警绿色地区较上一年度继续增多。此次发布的《2020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也并未就这些地区的煤电项目建设提出过多限制和约束。

“各省(区)煤电项目审批权可以自己掌握,使得国家层面对于整体规模的控制难以遏制地方上对于拉动经济等考虑进行的煤电项目投资,地方政府、企业也逐渐开始取代中央发电企业,成为煤电项目投资的主要参与力量。”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多年来行业为去产能付出的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除非中央对于煤电投资出台新的限制性的规定,否则地方上以各种名义新增煤电项目的情况将很难遏制。”

◆灵活性成“必答题”

“从中长期来看,如果2030 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0 万亿kWh,综合考虑50%非化石能源电力供应、适度发展气电等,留给煤电的电量空间不超过4.3万亿kWh。而2019 年,煤电发电量已经达到4.56 万亿kWh。”袁家海指出,“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煤电电量需求可能已在2019年接近甚至达到峰值,还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除非电力需求增长大幅超出了目前的预期,否则我国煤电的电量市场可能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做减法。”

在此情境下,煤电装机容量仍将有所增加,但电量却可能逐渐降低,即煤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进一步走低,煤电机组压底负荷运行的情况也将因此越来越普遍。“煤电未来的发展重点,不再是装机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提高现有机组的灵活性和容量价值。”袁家海表示。

此次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以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为主,并未提及煤电灵活性改造的相关内容。但在控制规模的同时,煤电如何转变角色与功能定位,同样是“十四五”煤电规划必须明确的问题。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将煤电机组具备一定灵活性作为硬性技术要求进行明确。

对此,冯永晟表示:“目前,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快速大幅上升,煤电受到供给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巨大冲击,需要应对其带来的‘剩余负荷’的波动,而这种负荷特征相比传统需求侧的波动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握,正处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电力系统,已经对煤电提出新要求。”

“煤电的功能定位在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也应有所调整,煤电不再只提供电量,也不能再仅靠利用小时数赚钱。”冯永晟指出,“政策需要规定技术标准,但发电企业如何选择技术路线和投资方案,应交由市场引导,由发电企业决定。煤电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的辅助支撑功能越大,就越需要建立针对这种功能变化的市场。”

(来源:中国能源报)

减碳减排重在工业 碳排放法规标准亟待出台

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正面临关键阶段。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转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中国绿色经济怎样实现长足发展?中国工业如何节能减排?

近日,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能源中国——中国未来5 年:为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增长注入清洁低碳能源”国是论坛,试图为上述问题探寻答案。

◆降低碳排放重在工业

清洁化、低碳化是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的主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正由规模和速度型的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谈及中国低碳发展时指出,按照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框架要求,中国提出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排放量2030 年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中国为实现2030年履行《巴黎协定》的承诺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等4个目标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李毅中指出,严格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是全世界的共识和行动。根据有关公开数据可计算出,201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累计下降超过50%,由此看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是有把握的,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李毅中表示,当前中国工业耗能占总耗能比例、煤炭占能源消费比例均远高于全球水平,非化石能源占比则低于全球。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重在工业,重在能源革命,重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这方面,应关注煤炭、关注煤化工、煤制氢等。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防止盲目发展煤化工、煤制氢,不允许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要避免造成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新的风险。建议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CCS)的研发和产业化,对煤化工、煤制氢等排放二氧化碳尽快制定法规标准并严格执行,从而使减排减碳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有关方面要把‘节能减排’四个字展开,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上下功夫。如制造业在工艺节能、设备节能、循环经济、产品节能等传统做法基础上,要深入开展以绿色低碳、产品质量和智能制造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档次提高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清洁高效等方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李毅中建议。

◆发展可再生能源助推绿色转型

未来5年,中国经济如何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如何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不仅直接关系本国前途,也是海内外的关注焦点。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为“十四五”开篇带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背景,造成的冲击会在“十四五”初年形成市场疲软的短期局面,但这又提供了一个化危为机的机遇,可在这一形势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相应的改革。“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能源韧性、能源独立性的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并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认为,中国应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比例,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实行较大力度的电能替代,且是低碳电能替代。中国可稳步降低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作为能源工业的重要构成,煤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散煤用量较大,散煤燃烧排放污染物约为电煤的10~20 倍。以2015 年为基准年,散煤燃烧对中国PM2.5 浓度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如果不对散煤进行大规模清洁能源替代,到2030 年散煤燃烧对中国PM2.5 污染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水平,这对环境影响非常大。”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坦言。

据介绍,民用部门散煤的退出不仅可以治理碳排放,还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由于负担不起清洁能源,可能会使用秸秆、木柴代替,这可能造成健康损失。中国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能源贫困也是贫困的一种。

对此,张强建议,“在未来5~10 年中,要考虑怎么给贫困人群提供清洁并可以负担得起的能源,消除贫困标准中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方面的指标。”

“发展清洁能源不应走回头路,更应在兼顾短期基础上着眼长远,夯实低碳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更加多元灵活、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走一条与环境更加友好,能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新的增长道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郑朝晖表示。

在其看来,“十四五”规划期间是风电和太阳能行业进入平价时代的拐点,是风电等清洁能源走向主流能源的关键一步,新技术的应用,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环境的进一步的完善,将加快行业从过去粗放式向经济化转变,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而在根本上确立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另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介绍,目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电成本大幅度下降,光伏器件从2000 年的50 元/W,下降到2元/W左右。现在的成本基本变成了安装空间成本、接入成本、消纳成本等。“实现低碳根本在于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由现在的化石能源为主变成可再生能源为主。”江亿说。

(来源:中国工业报)

下半年多个重点领域改革将迎突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2020 年以来,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同时,改革继续向深水区迈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多项重磅改革举措接连落地。在2020年上半年收官之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释放出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信号。要完成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要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0 年的下半年已然开启,站在年中时点回望,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全力做好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落实“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与此同时,改革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止步,还继续向深水区迈进,2020 年以来多项重磅改革举措已接连落地,频率之高、密度之大、分量之重,备受关注。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内在要求。2020 年4 月9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作为系统、完整阐述要素市场改革思路的重要顶层文件,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5 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明确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具体举措。

1 个多月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公布,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系统设计。

2020 年5 月、6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两份重磅文件发布,前者为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开放水平、实现西部地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明确方向;后者着眼于打造引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2020年6月,生态环境领域、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相继出炉,作为财税改革“最难啃的骨头”,我国央地财政事权支出责任改革持续深入推进。

2020年6月24日,我国公布2020年版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第4 年大幅缩减,多个领域释放出进一步开放的明确信号。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尤为重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在疫情防控同时推进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

乘势而上,在2020 年上半年收官之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释放出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信号。

会议强调,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此次会议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通过。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报告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作出重点部署。

业内指出,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可以预见到,下半年国资国企等领域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改革。

“要着力通过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积累发展的运势,做好应对求变的准备。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国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和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和保证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刘向东指出,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要在制度开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提升水平,为更广的开放蓄势,以改革促发展,积累好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的制度基础。

刘向东表示,下一步还要积极根据新的变化主动求变应变,积极谋划发展新动能,特别是在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各个领域推进改革。近期我国已经下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文中提出的改革任务要进一步探索落实,切实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表示,国际政经格局的演变叠加疫情影响,使得年初以来我国经济遭受近些年来罕见之重大挑战,为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认为,首先要以防控疫情为头等大事,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其次将全面落实“六保”作为实现“六稳”的重点,并据此调整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取向;第三,是在逆全球化趋势中坚持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第四是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投资重点,兼顾短期稳经济和长期促发展的双重目标;第五是继续推进制度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革,致力于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

“此外,密切关切国际疫情的走向,及时修复仍然断裂的产业链,尽早实现经济的正常运行,仍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在此过程中,主动迎接工业4.0时代的到来,动员各方力量,建立健全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推广三环节构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也将成为未来改革的关键领域。”林致远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猜你喜欢
煤炭能源发展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绿色完全开采不再是梦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煤炭开采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