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1231)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各地区都已逐渐认识到生态环保对于地球环境保持和人类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因此大力支持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各种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不但丰富了我国旅游业的核心业态,也顺应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振了乡村经济,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因为发展模式过于粗放,发展态势过于迅猛,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规划布局、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矛盾等。
生态旅游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的美国学者赫特泽,其在旅游业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论点。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正式走到台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接受和实践。
农村生态旅游是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指的是依托农村固有的生态环境、农业环境、民风民俗,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规划发展而来的集农村生产、农村生态观光、农村情趣体验等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这一旅游方式,应该满足旅游地是自然生态环境,娱乐设施不破坏生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给游客以良好的生态体验,让游客对自然有所感悟,产生环保意识。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农村生态旅游方面的历史记录,许多名人大家也都留下了郊区游玩和田园休闲相关的诗词歌赋。但符合生态旅游概念的现代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举办的荔枝节。从此以后,农村生态旅游开始蓬勃发展,并因城乡互动,城乡统筹等发展原则,逐渐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主要业态,其民俗风情、乡村风光、古代民居等乡村文化和形式,极大吸引了城市居民。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生态观光类和休闲度假类,前者是城市游客到乡村、古镇中观赏乡村特有建筑,民俗风情,特色表演,蔬菜园、种植园、果园参与采摘的观光采摘与购物活动。后者是以农家乐为主的,让游客到农家自家庭院中利用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饲养的家禽,开展的集美食、餐饮、娱乐、垂钓、烧烤、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各地区、乡镇受国家旅游政策鼓励,广泛且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但很多因政府和相关部门自身生态旅游意识不足,在进行农村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和开发时就缺乏宏观统筹和大局观。首先,粗放化管理。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条例,导致部分地区、乡镇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大量宣传,接待游客量远超于当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资源消耗和旅游垃圾给当地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其次,项目开发缺乏大局观。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农家乐办得好,就都办农家乐,造成大批农村生态旅游项目产品高度雷同,无法长期吸引游客。再次,缺乏专业的农村生态旅游人员培训制度,导致旅游从业者和制度执行者均生态意识不强,也就无法有效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方面的宣传教育。
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离不开配套铁路、公交路线等便利的交通,离不开停车场、公共厕所以及通信、上网等基础配套设施。我国地大物博,很多乡村风光优美,民俗风情众多,但因受到地域和当地经济条件不佳的限制,当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缺乏配套的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或是休闲区配套较为陈旧等等,这就让想要欣赏自然风光,但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游客望而却步,影响了旅游的心情。此外,基础设施的不足,也让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多是简单的游览、吃饭,产品吸引客户能力不足,易被其它地区快速复制,不具备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政府主导安排的农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导致景区旺季的时候,住宿、交通无法满足游客要求,淡季的时候基础设施又有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政府缺乏对农村生态旅游周边以及相关农产品的宣传推广,旅行社与农民配合不够,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导致在旅游活动中相关农产品直销,游客偏爱包装高大上、二次包装的相关产品,未能实现低碳旅游,也未能实现旅游与农业的联动发展。
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而生态环境是长期发展而来的,本身是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整体系统。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应树立生态意识,在旅游项目产品方面做好规划和管理的顶层设计,即考虑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承受能力,自然恢复能力等实际情况,从大局出发,做好农村旅游项目规划和游客接待能力的设计等,既能够充分开发、展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又能够实现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保护,继而推动农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应在法律法规、政策资金、技术指导、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农村生态旅游相应倾斜,以改善其发展的软环境;同时,政府应协同相关部门和当地乡村,大力推进旅游区内各项服务设计、配套设施和周边交通建设,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硬环境。
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中,政府、旅行社、农民是主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的作用。一是联合社会力量,如研究所、高校等开发节能减排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等。二是对外进行农村生态旅游宣传中都起主导作用。旅行社和当地乡村农民是农村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实施者,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持负有主要责任。因此,二者在旅游活动组织和开展中都要注意积极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外,旅行社还应在政府指导下,配合农民做好农产品、绿色食材等的宣传推广,扩大农贸产品作为旅游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减少豪华包装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和浪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高。基于此,非物质消费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内容。因此,应鼓励农村结合自身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开展具有地域特色,而非千篇一律的旅游项目,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活动等。此外,在现代科技支持下,也应不断将现代节能减排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应用于农村生态旅游中,使游客不但能领略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而且也能在充分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体验节能减排的生态旅游,实现各方面利益协调以及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的共赢。
经济转型视域下,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要想推动农村生态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必须从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着手,全面树立生态意识,从加强顶层架构,政府、旅行社和乡村农民协同发力,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结合当地环境和民俗风情,发展地方特色旅游3个方面努力,积极探寻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