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曙光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南长沙 410005)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务院相关部门在近几年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整体教育发展质量,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学院承载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质人才的任务,并且在过去的时间里也为我国输出了不少专业化人才,不仅为祖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拓宽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路径,减轻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但是独立学院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学生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起始时间较短,就业指导团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无法结合当前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建议以及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怎样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效率,从而对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情况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的问题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刻思考。
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对于我国很多独立学院来说,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必要开展的课程,但是学院内部尚未具备成熟的就业指导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一些学院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围绕职业生涯理论知识进行讲述的,更多是针对曾经以及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有时也会对简历制作、试问题预测等相关内容简述,总体课程模式单一,课程缺乏实质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被正确利用,导致教师教学缺乏趣味性,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者,也是现代化高科技被接受与传播的关键性人群,大学生们应该利用好现有新媒体资源将更广泛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分享[1]。比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来宣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多样化便利条件,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就业指导质量。
当前,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各个高校的建设性网络平台相继出现,各个高校也都具备了特有的网络传播条件,有属于自身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统一ID 等,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样式齐全,信息充足,并且数据信息准确度较高。但是实际上,这些网络途径在输出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民众所接收的信息真实性降低、缺乏实质性,不够吸引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忽略相关信息,学生对于信息反馈不及时,整体浏览量下降,最终就业指导作用不显著,院校无法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更多的网络便利条件都成了摆设。
在我国教育立场下,学校与教师更乐意采取整体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都是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教育,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形成具有创新思维的观念,无法实现更广泛的发展。院校应该建设更全面、更多样化的就业指导管理教育与发展体系,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性格特点、行业背景等因素展开全面的考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2]。根据对当前就业指导模式做出未来教育工作计划,对多样化的信息进行统计与分类,结合学生、学院、社会需求三方面因素,选出对应的就业指导信息,从而开展科学的、专业的就业指导。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这种先进模式的带领下,不仅扩宽了自身的知识领域,长了一定的见识,也拉近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通过“互联网+”资源与体验式教学方式进行融合,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理论知识能被有效渗透与应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将实况面试、创业竞赛、职业规划演讲等模拟呈现在课堂上[3]。教师可以提前将课堂教学目标、标准让学生了解,并要求他们提前做好课程准备,学生在准备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过程时,也能自主学习到更多课外内容。接着让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们互相学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实现共同进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最后,教师对学生展开专业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真正实力开展教育课程。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微课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将教学知识重点细化成不同层次的内容,方便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微课方式将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分化,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微课在课堂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现代化的大学生都受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响较深,对待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度,收获与分享信息更方便[4]。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中,按照教师设定的任务实现自主学习过程,并且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系统。最重要的是应该对微课方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互联网条件能为就业指导课程提供更丰富的参考资料,针对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与性格进行对应的筛选,因材施教地制订出多样化的微课教学教案,贯穿全部知识点,并确定好连接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不仅如此,学校应该联合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互联网+”力量,在这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交流,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展开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手段对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保证任何类型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数据信息是互联网平台的根本,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形成精准的数据信息系统是前提条件,在该平台上建设良好的数据系统,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实现大学生就业需求与方向与市场人才缺口的对应性连接。比如,利用大数据所分析出的信息资源,成立具有科学性的评估研究系统,并且建设对应的在校生综合评价系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要求学员对人才培训工作质量进行正确的监督与管理,为详细的数据信息获得提供参考信息[5]。此外在此工作上建设一系列服务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进一步强化具有专业性与科学性的预警体系,成立具有院校特色的招生、人才培训、就业创业联动机制。首先,就业指导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根据对学生感兴趣专业进行整合,为学生进行合理推荐,促使学生对自身有更深刻的认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了解未来工作方向,制订职业规划,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填充自身专业知识,强化自身工作能力,保障未来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现有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大数据驱动下的就业指导平台,同时不断做好数据资源库的建设等工作。做好就业指导信息的网络建设以及相关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为学生的择业以及创业选择提供更专业的关于面试技巧、就业指导、在线咨询等基础性建议,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加快学生的成长。
有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2018 年的毕业季,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招聘信息、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意见,使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在线上就完成了职业选择。大学生就业平台每天都会更新就业信息,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这个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平台相关网页每天的浏览量都能过亿。因此联合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以建设型人才作为培养导向,进一步做好校企合作沟通工作,利用大规模校园招聘机会、校企合作交流机会[6]。线上视频面试等多样化方式,更有效地加大就业指导推荐服务的深度与维度。利用互联网资源不仅能够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还能加大对企业人才需要的进一步研究力度,全面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分析,高校发掘与利用各方面力量,扩宽校企合作时间与范围,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建议,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训锻炼平台与机会。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上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互联网+个性化特点为不同大学毕业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最后实现高智能教育。第一,学院应该确定学生的职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与需求、不同就业市场背景,开设不同的教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差距,多维度的课程设置。促使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能够在满足学校就业指导指标基础上与社会就业人才需求情况形成良性衔接,同时加深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为日后的就业与创业做好十足的准备[7]。第二,保障就业指导课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按照学生接受水平,学校资源条件进行课程的开设,不能使学生始终该项知识内容的学习始终处于初始化阶段。比如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做好认知本专业详情、了解就业前景等工作,并且对应的设置职业兴趣测评,使大一新生制订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课程开设之后,学生必须对未来就业环境、自身竞争实力进行明确定位,对于处于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该对于未来择业技巧以及常识上进行一定指导,要求学生掌握更多职场人际交往技巧、商务礼仪等,并且使学生了解更多该专业上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帮助学生能更全面地获得证明自己专业能力的资格证书,在应对面试时能够有更多的底气。对于处于大四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考虑到其即将步入社会,面对工作岗位的条件,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实况,提出一定的就业指导参考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实效性的就业目标,调整就业期望心态,指导学生做好个人资料简介、专业技能通过考核等前期准备性工作[8]。第三,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且健全的人格。在当前诱惑较大的市场环境下,多媒体潮流的引领,跟风现象大大存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存的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为了进一步稳固大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强化学生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学生们必须做出全面的考虑,不断换位思考问题,在出现问题时积极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合理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结合院校实际条件、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求、社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形成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实施该就业指导方针,能帮助学生利用自身能力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也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