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瑞莲寺碑刻考释及相关史事探讨

2020-01-08 12:51:05杨耀斌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秦州天水

杨耀斌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天水瑞莲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奋斗巷14 号,自建立以后,地址一直未变,原有院落九进,规模浩大,只惜毁于浩劫之中。寺院原东三院改建为天水市回民小学,西三院为都市花园住宅小区,现只保留中间三进院落。前院由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组成;中院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构成;后院为藏经楼。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全寺占地1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50 平方米。是天水一处重要的佛教寺院,为天水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关于瑞莲寺的初建情况及历史沿革,现存几部天水旧志语焉不详,今人的相关论文也是含糊其辞,近年瑞莲寺整修,新出《新建瑞莲寺记》,正是瑞莲寺的创建碑,史料价值颇高,和旧方志相互对照,详加考释,可厘清瑞莲寺兴衰变化及相关史事。

一、《□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碑记》与瑞莲寺无关

在考释《新建瑞莲寺记》碑之前,我们先来考清《□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碑记》与瑞莲寺无关,以扫清“障碍”。

《□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记》碑,现嵌于秦州瑞莲寺天王殿东侧墙壁之上。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 年) 立石。高154 厘米,宽67 厘米。拱首条形,砂岩质地,圆形碑头上刻有双龙祥云图案。张维《陇右金石录》以《建修万佛新庵碑》著录,无录文,其跋文按语为:“《新建万佛新庵碑》在天水瑞莲寺,今存。”[1]现按实物录文如下:

□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碑记

□□城,旧无庵寺。昭勇将军汪公讳九禄遗妻张氏,诰封淑人,因夫中道不禄,□□慨夫前之绩烈,哀夫后之无闻,痛心扼腕,计画祠堂,买下民居宅,创为□□□修造,孤力难全。招觅伲僧宾客,□□□□,普化十方,藉众信之功,□□□□□□以造来生果结。一以令夫君莫湮,作正殿三间,塑菩萨三尊,左房三间,祠堂□□三间,永作会所。一门楼阁,一座绘塑观音圣像,内修僧房数间,外□大门□□。

万历三十二年卜地营造,而七载甫落成,纪绩勒年,思奸宄肆吞,乃道院□□□崔公□执照,作百代世守之石券。僧尼妥居,庵祠常新,诸佛□□□□□□□□朽之令名,张氏□□亦永升九天矣。龙飞三十九年,竖碑垂碣。□□曰:

诫□□明,递传后人。伲僧尊示,恪供清净。奸豪潜迹,庵祠耿耿。

□□辛亥岁次四月吉旦

赐进士太常寺少卿前礼科都给事中天水郡人慕东胡忻撰

吏部听选监生天水郡人上泉郭胜基书篆

按:碑文所言之“汪九禄”,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7《官师下》“秦州卫指挥使”目有汪九禄名录,萧县人,故碑文中之昭勇将军当为其虚衔,实为秦州卫指挥使。撰文者胡忻(1556-1616 年),字慕东,明秦州人(今天水市秦州区)。明万历十七年(1589 年) 进士。历官山西临汾知县、工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著有《欲焚草》。碑文对万佛新庵的来历做了较详细描述,即秦州卫指挥使汪九禄之遗妻张氏为悼念其夫而买民宅施舍为佛寺,“以令夫君莫湮”。

佛庵自万历三十二年建造,立碑的三十九年即1611 年完工,前后7 年,历经艰辛。

总之,此碑是万佛庵的创建碑,记事清楚,本来就和瑞莲寺没有干系。民国《天水县志》 卷13《艺文》“金石”目说:“碑原建于县城内王氏佛庵,移竖瑞莲寺前院,高四尺五寸、宽二尺六寸、厚一尺五寸,龙飞三十九年辛亥立石,太常少卿前礼部都给事中天水慕东胡忻撰记。”[2]很明显,“王氏佛庵”即万佛庵的《□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碑记》碑进入瑞莲寺是外力作用,是“移竖”。 而1980年代以来大多涉及瑞莲寺的书刊不查,以为此碑是寺内原物,以其明代落款为据,想当然地将瑞莲寺地始建时间定在明代。如《甘肃省天水市地名资料汇编》 说:“据现有碑文知寺创建于明代。”[3]如《秦城区志》“名胜古迹”说:“瑞莲寺……创建于明代,原为向指挥宅,州牧买回作寺。”[4]以上所引二书,前者成书于1985 年,后者成书于2001 年,可见对瑞莲寺始建时间的认识错误根深蒂固,而这些错误都来自对万佛庵的创建碑《□建大城北街万佛新庵碑记》错误认识。

二、《新建瑞莲寺记》考释

《新建瑞莲寺记》碑,近年整修瑞莲寺时出土,现嵌于秦州瑞莲寺藏经阁东侧墙壁之上。清顺治十年(1653 年) 刻石。清分巡陇右道纪咸亨撰文。高195 厘米,宽83 厘米。计26 行,满42 字,字径2.5 厘米。拱首条形,青石质地,碑额楷书“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字,字径5 厘米,四周饰以二龙戏珠及祥云纹,碑面基本完好。

新建瑞莲寺记

上初御极,祥瑞遍□,万几之暇,恒究无上。乘理其□延国祚,善必先知之。盖秦为古成纪,庖羲王天下则龙马负图,周文行仁德而鸟□岐。祥异古有徵应,乃佑上邽。

老衲善宸者,定慧素著,为人钦仰,而秦郡善士讲佛结会,延为首座,积赀期构参定之地。先是卫使张□爵用□价买向氏房地,未坐。明末,时有辽左刘公来□天水,亡何物故,遗室熊氏及子刘胤祺与张典价百两,而寓居焉。氏持月斋,旦晚必净厨涤釜。迨顺治二年仲冬,釜水夜结莲花,大开五叶,举郡讶观,氏以庆以禳。继而每晚目击素衣老姥绕楼而行。氏惧,传闻于张,张瞿然曰:“釜水结莲,得非大士显化为莲座耶?予因末世亦尚菩提,久欲施此为梵宇,适值会众觅地甚殷,予何恤此!”即商同室人、向氏、男张行恭,化施为寺。至于典价,众议以会首李□、生员张岐凤等所积银百两与氏四十两为原典价,而氏亦将六十两付为修建,彼此施舍,成就如是功德。

经始方殷,而巡宪于公、郡伯潘公、协防陈公以及文武各邑长后先踵任,相与共庆曰:“帝道弥昌,□祥异预呈,古人有喜,即以名物,如周公得禾以名书,汉武获鼎以名年,其示不忘之意,遂佥立其名为‘瑞莲寺’”。一时见闻者,争为出镪出力,共襄厥事。未期就绪,僧众日蕃,苦乏杏粥,会有献官地者。潘公毅然除粮给僧承种,以供焚修。基稍愀隘,衲復告諸檀越,构东畔地并寺前免旐地以扩充之。接续形胜,则绀宇閟宫宛若人天□大竺国,然则造阿育王塔与广长院者,历百劫而不泯。落成时予适赍捧少憩,首像□□,予庆其有是瑞而有是举,聊泚笔砻石,以识其事,用垂不朽云耳 。

时大清顺治十年癸巳七月谷旦立

钦差赍捧西秦恩诏儒林即国子监助教都门纪咸亨手撰

楚士祝中明谨书

钦差整饬巩昌等处抚民兵备分巡陇西道陕西按察司副使于之士。钦差整饬宁武兵备道山西按察司佥事潘超光

钦差宁夏镇标大厅兼管中营事陈维新

钦差分守秦州等处地方游击郭镇都

奉直大夫知秦州事知州姚时釆,同知张心易,通判倪邦志,吏目王永佑、史□□。

钦依分巡陇西道中军守备贾万钟,秦州儒学训导第□□。

钦依秦州卫掌印守备张世法

钦依临巩镇标旗皷守备李廷栋

奉直大夫知徽州事知州杨三辰

巩□□□□屯同知陈一新

文林郎知两当县事知县郎熙化

文林郎知西和县事知县杨胤昌

文林郎知清水县事知县陈□伦

阅读碑文,知碑是为官民僧俗捐钱献地共建瑞莲寺而立,属记事碑。瑞莲寺自清顺治十年建立之后,地址一直未变,即今秦州区奋斗巷14 号。但关于瑞莲寺的建设情况及至今的发展状况,现存几部旧志均未见详细说明,仅在“建制”中有短短十几字之记载,故此碑的出土无疑对考述瑞莲寺的名称由来、建设过程,以及补充旧志记载之不足有重要意义。

三、瑞莲寺相关史事探讨

1.关于瑞莲寺的建设用地

关于瑞莲寺的建设用地,乾隆《直隶秦州新志》记为“故向指挥宅,前州牧卖为寺”。对照《新建瑞莲寺记》碑,“故向指挥宅”没问题,瑞莲寺的基址原来就是“向氏房地”,即秦州卫指挥史向斗的宅院。而“前州牧卖为寺”一语错误。从碑文知,“向指挥宅”系“向氏房地”的新主人“卫使张□爵”(张□爵“乾隆州志”失载) 和典租者辽左刘公遗室熊氏、会首李□、生员张岐凤等人协调,彼此施舍,捐建为寺。和所谓“前州牧”没有任何关系。

2.瑞莲寺名称由来

秦州瑞莲寺作为一佛教场所,其得名自古便有着如神话般的来历,现将几版秦州地方志中所载与瑞莲寺得名有关之记载罗列如下,再做综合考量。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3《建置》“瑞莲寺”条载:“寺观大者城内西北隅瑞莲寺,故向指挥宅,前州牧卖为寺,中虚和尚居之,釜中生青莲故名。俗名新寺,中有藏经楼,藏经最多。”这一记载只说明了因釜中生青莲而得名“瑞莲寺”,至于其他情节没有过多描述。

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 卷24《附考》 “方伎”条载:“中虚和尚,不知何许人,居州城西北隅寺(寺本副指挥宅,前知州卖之建寺)。法行修洁,一日炊饭,濒熟,启盖视之,釜中生青莲一株,花叶皆具,知州为榜其寺曰瑞莲。”这一记载说明瑞莲寺创建之初非谓之“瑞莲”,直至寺僧中虚和尚煮饭之时釜中生“青莲”一株,而始有其名。这应是“乾隆州志”之“青莲”说的扩展版。

民国《天水县志》卷2《建置》“瑞莲寺”条载:“在大城之西北隅。谚曰寺僧冲(中) 虚者,於釜中生莲,故名。附会之辞也。藏有佛经,今民生工厂设于其中。”此一记载旨在否定“乾隆州志”和“光绪州志”的“青莲”说,对旧志神话性质的说法,客观分析,以“附会之词也”总结,难能可贵。

对照《创建瑞莲寺记》碑,可知旧志关于瑞莲寺得名的记载,均有偏差。碑文云:

明末,时有辽左刘公来□天水,亡何物故,遗室熊氏及子刘胤祺与张典价百两,而寓居焉。氏持月斋,旦晚必净厨涤釜。迨顺治二年仲冬,釜水夜结莲花,大开五叶,举郡讶观,氏以庆以禳……经始方殷,而巡宪于公、郡伯潘公、协防陈公以及文武各邑长后先踵任,相与共庆曰:“帝道弥昌,□祥异预呈,古人有喜,即以名物,如周公得禾以名书,汉武获鼎以名年,其示不忘之意,遂佥立其名为‘瑞莲寺’”。一时见闻者,争为出镪出力,共襄厥事。

由上可见,“瑞莲”一名之得来,乃为辽左刘公之遗妻熊氏于顺治二年仲冬之夜净厨涤釜之时所见之现象,而此事经大众之口耳相传,至告竣之时遂被“巡宪于公、郡伯潘公、协防陈公以及文武各邑长”视为祥瑞,“遂佥立其名为瑞莲寺”。并非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所谓寺僧冲虚和尚“法行修洁,一日炊饭,濒熟,启盖视之,釜中生青莲一株,花叶皆具,知州为榜其寺曰‘瑞莲’。”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这两种大相径庭的记载,“顺治二年仲冬,釜水夜结莲花,大开五叶,举郡讶观”应有可能,“釜水夜结莲花”就说锅底遗留之水在仲冬时节夜来冻结成莲花状的冰花。而炊饭将熟之季,“釜中生青莲一株,花叶皆具”没有任何可能。而旧志采用了现实中没有可能,信仰角度更神奇的说法,故事的主人公也辽左刘公遗室熊氏演绎成了碑文中不载的中虚和尚(碑文所言住持高僧是“老衲善宸”),这属于以讹传讹的极端“表现”。

当然,瑞莲寺的命名,还附带有政治意味,这从碑额题字“帝道遐昌,皇图巩固”及“帝道弥昌,□祥异预呈”等字样就可以来看出来。清王朝初建,迫切需要佛神佑护而使皇图永固,故“瑞莲”得名之渊源一或为借釜中生莲之说而报祥瑞。

此外,瑞莲寺是一佛教寺院,而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又十分密切。如《阿弥陀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如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5]可见莲花作为一种宗教象征,其在佛教中影响广泛;又瑞莲寺属佛教净土宗,而这一宗派将莲花视为圣物而作为教派之象征,故净土宗又称莲宗;又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宗派教义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儒道等文化因素相互交织融合吸收,而莲花所象征的冰清玉洁及其他意象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早已广泛流传,而莲花的佛教意象[6]在随着佛教传入后也与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意象相互融合,以“瑞莲”名寺也合乎情理。

3.关于瑞莲寺创建过程及规模

观碑文记载,瑞莲寺创建之初以“会首李□、生员张岐凤等所积银百两与氏四十两为原典价,而氏亦将六十两付为修建,彼此施舍成就”。即初建之时以银二百两为本金进行修建,其他情况不明,但观碑文知此一工程开始于顺治二年至顺治十年才告竣,所历前后八年,可见此寺的创建并非小打小闹,以至于当时秦州之官员及文武各邑长而先后踵任支持;关于瑞莲寺建成后之规模,从《新修瑞莲寺记》碑中反馈之信息:“……接续形胜,则绀宇閟宫宛若人天□大竺国,然则造阿育王塔与广长院者,历百劫而不泯。”可见其规模不小,并知其建有广长院与阿育王塔,乾隆《直隶秦州新志》称“寺观大者城内西北隅瑞莲寺”。这里再强调一句,由碑文知瑞莲寺的创建时间和立碑时间相同,为清顺治十年(1653 年)。

三、王了望与瑞莲寺

1.王了望《募修准提阁疏》

王了望是明清之际陇上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关于其生平事迹,已有专文介绍[7],此不赘述。《募修准提阁疏》,王了望撰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原物现存秦州瑞莲寺,莫建成《王了望墨迹选辑·历代文人贤达评论》[8]载有原物图版,现将其文辑录于下:

秦州瑞莲寺募修准提阁疏,引兴作于乱后则似迂,邀福于墨渖则似更迂。今日而言,募缘殆启,郝号而齿冷者也,乃此州瑞莲寺之衲(衲),独汲汲于准提阁,若不知此时物力弗易,此时之墨渖无灵(无灵),而缪为循乞,岂(岂) 犹然室罗筏城酪醒石,密倾倾余沥而慷慨(慨) 者乎?余寔不谓(谓)之□然,而此衲独(独) 汲汲于不已则(则) 恃(恃)。夫喜拾一事(事),无地不有人,无时不有心,而亦无地断此人,无时断此心也。试看今日远近琳宫,悉皆(皆) 辉煌金(金) 碧,淋漓涂垩,有一处不恢扩増增丽,较郊原丘墟景象,为人间(间)茅屋茨舍之历落耳,谓之齿冷,是冷,是余反(反)迂,其将无草木经笈,薙(薙) 后益欣欣向荣耶?然使丘墟者皆能更新若是,将安堵旋集不止,中泽(泽泽) 鸿雁息花鸣而振嘹呖也。闰浮气盛,人力、佛力当俱作欢喜缘矣。宁(宁) 惜墨渖而过(过)为之(之) 搔首哉?故不避迂而为之疏。

观以上文字,可知王了望对于受邀作募修准提阁疏一事是极不情愿的,故而出现多处重字叠词,而这一时期瑞莲寺内金碧辉煌的琳宫与茅屋茨舍的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此时物力维艰,眼前应解决之事当是:“然使丘墟者皆能更新若是,将安堵旋集不止,中泽(泽泽) 鸿雁息花鸣而振嘹呖也。闰浮气盛,人力、佛力当俱作欢喜缘矣。”而非汲汲于准提阁也。对于此文中王了望流露出的对于下层劳苦人民的体念关怜,已有专文论述[9],此处不做详细说明;但瑞莲寺自顺治十年(1653 年) 建成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三十年之间发展之状况,未见专篇文章之描述,此处欲以“王疏”为出发点结合现有建置情况,对其做一勾勒,从上文可知瑞莲寺经前后八年之修葺,其规模与有明确之记载万佛新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据天水瑞莲寺简介载:“瑞莲寺原有东中西九进院落,规模浩大,惜毁于文革浩劫之中。”无法窥其原貌,但观现今瑞莲寺之建置,昔时辉煌,还可窥见;又“王疏”记载:“试看今日远近琳宫,悉皆(皆) 辉煌金(金) 碧,淋漓涂垩,有一处不恢扩増增丽。”可见其经过三十年之发展,当为昔时秦州佛寺之冠耳。

2.瑞莲寺存王了望墨迹

王了望善行楷、草书,行草犹嘉,其书法成就可与王铎、傅青主黄道周等比肩。可惜其作书传世者不多,但瑞莲寺除上述《募修准募阁疏》墨迹之外,还存有王了望为瑞莲寺题写的匾额,现悬于瑞莲寺寺门之上;其次大雄宝殿悬木质联“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自?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甚观。”此联原为仙人崖灵应寺所撰,寺院僧人复制刻此,以上三件书作的存留,不仅是研究王了望晚年生活和思想的重要实证,更为瑞莲寺当时的发展作了一个重要印证,因为王了望晚年盘桓来往于秦州寺院之间,有名者如麦积山瑞应寺、南郭寺、仙人崖灵应寺等并都留有歌咏诗作[10]等,此间瑞应寺、南郭寺等均是千年古刹,而瑞莲寺在王了望晚年才发展三十余年,却有如此遗珍,自然弥足珍贵。

四、小结

行文至此,有必要依照前文写一则词条:瑞莲寺,佛教净土宗寺庙,在秦州区大城奋斗巷14 号。清顺治十年(1653) 由秦州卫指挥使向斗私宅改建而成。由于釜水在仲冬季节夜结冰花,因而秦州长官借此以为祥瑞,并以佛教圣物莲花为依托,名寺为“瑞莲”。坐北向南,一进三院,依次为门厅,前院天王殿,东边伽蓝殿、西边祖师殿;中院大雄宝殿,东殿为观音殿,西殿为地藏殿;后院为藏经楼。主体建筑保留有清代建筑风格。寺内现存王了望墨迹三件,是瑞莲寺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现为天水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及佛教节日均举行法会,是天水一处重要的佛教寺院。●

猜你喜欢
秦州天水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明代秦州卫考略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44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上海地方志(2022年1期)2022-04-16 08:10:20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50
秦州是姜堰高新区 “四通八助”奏响企业发展最强音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美食(2018年10期)2018-10-18 08:10:58
杜甫秦州行踪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