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325)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的年龄段又处在“自我统一性”、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和确立阶段,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推进“三全育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单纯依靠传统的观念和技术已经不能应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带来的对诚信数据、诚信现状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方面的需求,传统的诚信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适应不了大数据时代的诚信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在这样新兴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方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影响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为进一步建立高校诚信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由于大学前的学校阶段中教育的重心在学习本身,很少注重学生的诚信等价值观教育,也很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生步入大学后,因为诚信观念比较单薄,诚信缺失问题会暴露得比较频繁而深刻。加之,高校大学如果管理缺乏方法或者硬软件条件不足,也会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突出。根据前期在部分高校内的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产生和面临的诚信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大学生造假行为主要是在毕业阶段求职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没有提前进行规划,也不重视大学阶段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在求职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自己没有竞争优势,常常会为了赢得自己心仪的工作而出现过渡“美化”自己的简历,购买、制造假文凭、假职业证书等等失信行为。
广义的学术失信指学生在学业相关的活动过程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考试作弊等等一些失信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具体情况:
1.2.1 日常失信
日常学习中的失信主要表现在一些无视课堂纪律和课后作业的行为,比如找人代课签到点名、抄袭作业或者拼凑别人文章或大量引用别人材料完成作业。
1.2.2 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是较为常见的学术失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有学生在平时不重视课程学习,到考试前因为害怕挂科带来的重新考试和重新学习的影响,以及害怕同学嘲笑、父母老师批评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会选择考试作弊等方式达到取得好成绩的目的。
1.2.3 学术研究失信
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中的失信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学术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找“抢手”代写文章、编造实验或调查数据、一稿多投、或者大量抄袭借鉴别人的文章内容和素材等等行为。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某知名人士因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不知知网为何物,导致其博士学位真实性受到质疑,后经过调查被列入“学术不端案例”公示栏。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络各大功能性app的流行,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等方面都更加依赖于各类app。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阶段,大部分的大学生由于没有过社会经验,尚未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各类网络贷的出现,暴露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诚信问题。学生通过向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满足自己这个年龄阶段达不到的一些消费行为,比如大量购买昂贵化妆品、奢侈品、电子产品,或者利用这个途径达到创业初期资金的筹措目标。在校园贷风靡的一段时间里,曾有高校的数百名学生卷入一起校园贷案例中,发起人利用别人的身份信用进行小额贷款进行创业,并支取每位同学一定报酬,但由于经营不善店铺倒闭,无法偿还数百比分期贷款,最后欠下巨额债务。
网络诈骗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随着微信、qq、抖音等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成为日常,社交中出现的金钱诈骗、情感诈骗成为了主要形式,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失信行为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00”后“后浪”们慢慢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有着自己对世界、对生活另类的态度,更加追求个性。因此,以往的诚信教育方法如果过于单一或者不具特色,很难被大学生接受,更不用说相对他们产生教育影响。针对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和新一代“00”后大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几种诚信教育方法。
高校可以利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的先进技术,并结合本校的成熟技术优势,着手进行学生诚信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建设网上学生诚信数据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和诚信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科学研究情况。包括学生的基本档案信息、学习、出勤情况、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奖助贷以及信用记录等情况,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诚信情况进行电子化管理。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学生诚信教育平台,查询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以及学生个人信用报告。并且利用诚信数据平台,建立大学生的诚信评估机制,对学生的诚信记录进行量化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诚信风险预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恪守诚信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诚信风险意识,减少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同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类品德教育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学生网上诚信数据平台可以通过对防伪学生电子毕业证、学生电子档案、学生诚信档案的信息开放,实现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诚信信息共享,为需要的单位提供服务。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诚信数据平台建立能够为创新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很多积极的影响,例如广泛采集、实时更新的优点更有助于精准掌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平台形成的客观准确地学生诚信电子档案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群体的管理服务,精准定位的难点有助于提升学生诚信培训的效率,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能提升诚信的风险预警能力,平台的另一个优势是产生多维度个体数据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个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重新对“期望”进行了定义,提出存在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期望类型。而其中效能期望指的是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种行为。如果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强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采取行动实施该活动。至此,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某种行为的自信程度。个体在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诚信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诚信行为的自信程度。本文从调查分析中了解到,部分学生的失信行为也和自身的诚信效能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毕业阶段的学历、简历、证书造假往往出现在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差的学生中。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需要采取一些提高诚信效能感的方法。比如榜样作用在效能感提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诚信榜样和一些失信的惩罚案例来达到提高学生诚信效能感的目的。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监督与教育职能、提高诚信教育的质量等方式来达到诚信教育的目标。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大数据技术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宽诚信教育教学渠道,不断丰富教育的模式及载体,不断创新诚信教育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提升诚信教育的效果。第一,高校诚信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结合,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发挥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主要影响作用,推进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项因素的设计中,可以利用高校建立的诚信数据平台的分析结果和学生档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因生制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诚信教育途径,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兴趣及热情。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拓展教学的途径以及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具有时代性及创新性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诚信意识。比如高校可以借助官方QQ群、微信公众号、官方新浪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进行诚信教育知识的推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等价值取向。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是对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挑战,也是创新诚信教育途径、提升诚信教育效果的机遇。高校可以把握住时代特点,结合本校的成熟技术优势,拓展诚信数据平台,形成各模块联通的学生诚信档案。也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根源上促进学生内部诚信需求、诚信动机的养成,从而提高诚信效能感。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创新诚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