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程
(永登县祁连山学校 甘肃兰州 730301)
二胡最早起源于唐朝,其音乐特征鲜明,音色丰富,音域宽广,既能表现深沉忧郁、凄惨悲情的绝对伤感,也能展现飞扬跋扈、气势雄壮的壮观场面,弦音拨弄,动人心神。因此,二胡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东方式意境感,是很难从钢琴、吉他等西方乐器,或者现代乐器中感受到的,通过二胡作品的欣赏教学,会为学生们注入新的音乐生命,拓宽他们的艺术之路。
二胡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民族乐器之一,其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自唐朝以来,二胡一直都是民间百姓喜欢的乐器,其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奚琴”,也叫“胡琴”。岑参有诗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说明此时二胡就传入了中原地区。宋代时,二胡又被称为“嵇琴”,相传为嵇康所制,沈括于《梦溪笔谈》有记载。元朝时,人们开始使用马尾制胡琴弦。明清时,胡琴成为了戏曲中重要的伴奏乐器。直到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因此,二胡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属于我国古代的文化特征和内容。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二胡能够逐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爱上二胡,爱上中国传统民乐,甚至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们喜爱和追逐的过程中,二胡、民乐等在内的传统文化都将得到传播和弘扬,能让新一代的青少年接受并拥有发展推广民族文化的信念。[1]
所谓审美,就是在多次欣赏美的艺术作品时,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经验,能够在看到或是听到新的艺术作品时,根据自身的价值认知和经验,判定其是否存在美学艺术。由上述可知,二胡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的完整度是非常完美的,其音乐表现力极其丰富。这就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更多的音乐类型和音乐表现方法,从而具备了更加深厚的审美能力。
二胡音乐的独特音色以及其作品的优美旋律和节奏,再加上二胡演奏家的独特技艺,使其表现力极其丰富。刘天华作为我国近代的民乐宗师,被誉为当代二胡的鼻祖。正是他改良了二胡制造的材料和技术,使得二胡拥有了更加完美的音色、音量以及音准,同时增加了二胡把位,提高了演奏的表现力。
因此,二胡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这就能使学生产生幻想和联想,也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演奏《赛马》的过程中,演奏家通过喷弓、颤指音、拨弦等技巧,再加上旋律中磅礴的气势和热烈的气息,就能让学生仿佛看到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赛马手的器宇轩昂,骏马的奔腾嘶鸣,整个一幅赛马盛况图。在《烛影摇红》中,由于借鉴了华尔兹的三拍子节奏,使得乐曲的情绪欢快欣喜,流畅自然,但在其中又潜藏着一丝哀愁和怅惋,形象生动地构建了一个华丽而辉煌的舞会场,好似一位歌女在婆娑起舞,然而笑意背后,却是她的惆怅哀怨。
二胡音乐作品的强大表现力不仅能够让学生强化幻想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是一种感性艺术。学生在欣赏时能够从中获得共鸣。这说明其读懂了音乐作品的情感,体会到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意境和情绪。在对二胡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学生不仅能从音乐旋律、弹指技法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还能引申作品含义,获取更深层次的内涵。
单纯从音乐性而言,二胡的旋律、节奏以及完整性,是乐器欣赏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首先,从旋律来说,二胡的表现手法非常全面,在《二泉映月》中通过旋律酿造了一把辛酸泪,让人慨叹阿炳一生的惨淡;在《良宵》中,则借助旋律,表现了清新明快,令人怡然自得的感受。其次,从节奏来说,二胡可急可缓,快如《赛马》奔腾,慢似《月夜》宁静。最后,从完整性来说,二胡作品常常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为内容,结构鲜明,层次变化突出。
二胡所创造的音乐画面感十分强烈。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绘画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二胡音乐的同时,将自己心中联想到的画面跃然于纸上。例如,在《空山鸟语》中,学生就仿佛能听到鸟群飞来飞去的声音。此时,一幅旭日东升、山林飞鸟的景象就会油然而生。[2]
二胡音乐的情感十分浓厚,尤其在悲情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往往能让人听了潸然泪下。以《二泉映月》为代表,教师可以在欣赏此作品时,为学生讲解其创作者阿炳的悲惨经历,由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烛影摇红》中,从表象上看,该音乐描绘了纸醉金迷的歌舞场。然而,结合时政背景,我们就能发现,刘天华创作时处于1932年,日寇已占领东北三省,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重要时期。然而,上海等城市却依旧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作者正是借此曲,表达“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兴亡感慨。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二胡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学会欣赏其中深藏的情感内涵。
总之,二胡音乐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也是音乐艺术中的精华。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赏析课程,让学生鉴赏二胡音乐的音乐性、画面感以及浓厚情绪,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其幻想和联想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则能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民乐传播和推广开创新途径,让新生代学生能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