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新兴的 “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已在各行各业形成燎原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于扬在2012 年首次提出 “互联网+ ”概念:未来所有行业、产品和服务都将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创新环境的形成创造条件[1]。区块链技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而诞生,它是一种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和管理事物处理的模式[2]。
在传统图书馆环境中,读者要想获取大量信息,只能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或通过自我革新以新形式为读者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转型期的典型代表,其架构、制度、介质、空间都存在着变革的需求,“互联网+”思维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望从理论、技术层面解决高校图书馆长期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发展瓶颈,顺应时代要求,以便更好满足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
随着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入,传统图书馆的纸质图书逐步被互联网上的电子读物所替代、图书的集中管理被电子文件的分布式存储和管理所替代、图书馆无可替代的信息中心地位逐步被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所替换。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必须自我转型发展和革新,顺应时代要求,才能在信息时代潮流中保留一席之地。
1)图书馆功能介质的转变给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纸质图书将不可避免地被互联网电子图书所替代[3]。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潮流,利用 “互联网+”思维认真思考图书馆功能介质转变后的利与弊,取长补短,及时改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内容、方式、资源建设模式。
2)读者的地位转变给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提出新目标。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重典在以书为中心的“藏阅分离”式管理,而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以提供 “读者为中心”的服务为重点,逐步由资源管理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知识、学习和交流中心。
3)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带来了安全技术保障。电子图书的逐渐普及给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单一纸质馆藏到电子资源分布式存储的转变带来了资源访问安全、版权安全、读者隐私安全等新的问题,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加密、共享、开放、优选机制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馆藏存储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中资源的使用权限,同时让高校师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更好地突出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内涵。
1)区块链技术为分布式馆藏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可以看作是一种大型纸质图书数据仓库,随着学校的学科建设,数据仓库的体量也越来越大。在高校图书馆对纸质馆藏数字化的同时,数据库的安全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根据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逻辑上将各个专业学科作为重要节点,将中心数据库转变为分布式数据库,利用算法将重要节点的数据块串联并利用独立加密运算降低数据遭到破坏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每一个节点 (专业学科存储点)的主动性,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
2)区块链技术为图书馆资源来源提供了多种有效路径。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来源主要是以购置纸质资料为主。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来源相对更加丰富,除了知网、维普等几家较大数字资源提供商之外,互联网上的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作为辅助来源,但要加以甄别。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提供资料服务,馆藏资料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权威,这样才能成为高校科研教学方面的重要保障。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甄别部分源自于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竞选特性,可以从网络资源中竞选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和提供者。同时还可以借助数据库数据分析,利用激励机制奖励优质资源提供者,鼓励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让读者直接参与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
3)区块链技术为读者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了隐私安全保障。传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读者会将自身的信息上传至网络,系统对读者相关信息内容快速搜索和记录,读者的隐私信息就可能会泄露。区块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图书馆系统的相对安全。由于其使用哈希算法来加密读者的相关信息,以此保障读者在访问图书馆系统中数据节点信息时不会出现不相关信息的泄露。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的 “如果其中某一区块发生改变,后续的区块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关联性改变”的关联特性和可追溯性,也可从根本上保证信息技术下高校图书馆新系统的整体安全。
1)用 “互联网+”思维应对高校图书馆业务模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从馆藏纸质资源到数字资源的转变、从藏阅分离的被动管理模式到藏阅一体的主动服务模式的转变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合作、创新、共享,其核心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与转型后的高校图书馆 “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4]。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仍是以业务流程划分设置部门,重硬件轻软环境建设,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这不利于信息时代下图书馆以读者为主的思想理念。高校图书馆应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重新定位其核心功能,逐渐从以资源管理为中心到以服务读者为中心转变,推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及时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与时俱进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架构,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用 “互联网+”思维应对高校图书馆读者角色转变带来的需求。“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管理模式从资源管理模式到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模式的转变,读者从被管理转变到被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点要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读者为中心,鼓励读者参与、注重读者体验。通过 “互联网+”与图书馆的结合,将图书馆与校内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进行关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开放式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优化图书馆内部资源与服务,将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虚拟空间与外部实体空间实现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3)用 “互联网+”思维应对高效图书馆读者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危害。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提供信息资料服务,对读者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应用起到支撑作用。信息时代,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介质转变过渡期内,大部分数字资源以 “碎片化”形式存在,且越来越流行。由于 “碎片化”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导致读者缺少思考,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图书馆系统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协助读者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对读者的借阅行为进行记录,对大数据技术采集的读者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分析,对读者专业知识体系画像,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推荐相关系统性的 “碎片化”资料,从而扬长避短,提升高校图书馆给新时代读者的精准优质服务。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提出和应用给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高校图书馆要借助新思想和新技术加速转型发展,从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内涵本质出发,顺应时代要求、凸显价值观念,满足高校读者对图书馆的新要求。本文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和 “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图书馆转型改造中的应用,以期顺应时代要求,以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