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一流建设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2020-01-08 08:00刘长青毕学军程丽华
山东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模块化一流研究生

陈 栋,李 聪,刘长青,毕学军,程丽华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33)

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2016年底,山东省启动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工作。“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内各个高校纷纷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课程学习是提升研究生理论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强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1-3]。

1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阶段是一个由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过渡阶段,通过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将会为之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着只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倾向,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并结合本校及其他院校的经验教训,我们发现在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健全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该专业要求的知识面广,而当前的课程体系设计多局限于环境学科范围内,其它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数量有限,跨学科课程门数较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局限性突出,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亟需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标准。

1.2 教学方式及内容老化

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仍采用本科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效率低下。整个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师的讲授过程,而忽视学生研讨互动,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多年一直沿用已经“老化”的教学资料,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该行业的发展脱节,学生对行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缺乏敏锐感。

1.3 课程实践相对缺乏

课程实践可以有效地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应用,对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的不足,对研究生撰写高水平的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在设置上存在基础能力训练不足,选修性实践课较少,课时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专业学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体系中各分课程的衔接。下面本文将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围绕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制度改革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如何重塑与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

2.1 科学设计模块化课程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模块化教学更加高效切合实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课程模块化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模块化的设计原理,将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分课程系统-课程模块,进而构建各学科独特的课程模块库,研究生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自己的学习兴趣而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4-5]。

基于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原则,我院将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分为三级模块,一级模块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组成,在

一级模块下设二级模块,其下分别设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二级模块下,又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固废处理处置与土壤修复、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功能材料与新能源四大三级专业课程模块,根据上述三级模块结构构建了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优化研究生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以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课程教学内容的凝练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在设计研究生课程内容时,应首先保证课程内容的普及性、基础性,让大多数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必备的基础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本行业的创新性贡献。

同时,要及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如将污水处理过程中最新处理工艺、污水中资源回收方法、再生水回用技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技术等反应本学科前沿发展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增强课堂知识的时代性[6]。其次,课程的内容要重点培育研究生的应用理论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解决该行业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积极吸纳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参与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确保课程内容更加契合生产实践[7]。最后,将交叉学科知识与传统环境科学知识有机融合,应用于课堂内容中,如将分子生物学知识融入污水的生物处理过程中,既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探索及创新能力[2]。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转化为改进生产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及产品的创新研发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实践性的课程和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取和提升实践能力的两个主要渠道[8]。因此,我们一方面增加本专业创新实践课程的数量,比如新增了工业污水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污染土壤修复等实践课程,大大提高了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另一方面加强课程实践基地建设,2019年分别与光大-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青岛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青岛市小涧西垃圾处理厂、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代傲表计(济南)有限公司等新建了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并通过校企共同招生、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校企共同教学、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共同质量监控等五个手段全面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2.4 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通过改革课程考核,一方面可以激发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研究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在考核方式上,更加灵活多元,所有课程可以采取考试、专题汇报、文献综述等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地选取以上方式的不同组合形式进行考核[9]。而考核内容也向注重实践、注重能力考核方向转变,考核成绩的评定则呈现全程化考核的趋势。如本人2019年开设的《环境生态修复及案例》研究生专业课程,选取了案例汇报和文献综述两种方式的结合,每部分成绩各占50%比例。通过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成绩评定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10]。党的十八大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立足当前国家需要,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对于提高环境领域一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模块化一流研究生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AVL公司新型模块化动力总成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