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凤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3)
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来说,ESD术治疗创伤小,而且利于术后恢复,因此临床应用广泛。在ESD术中,有效护理干预可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使临床效果得到提升[1]。本文分析在早期胃癌ESD术后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从人民医院择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32例早期胃癌ESD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5~72岁,平均(59.63±2.12)岁,病程2~6个月,平均(2.46±0.12)个月;研究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46~73岁,平均(59.70±2.21)岁,病程2~7个月,平均(2.50±0.11)个月;从性别、年龄、病程来看,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对照组16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用药指导等。研究组16例患者行以针对性护理干预:①术后帮助患者选择去枕平卧位,并使头部偏向一侧,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做好吸痰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②术后2小时禁食,待排气之后,对患者行以胸腹X线检查,若无异常,则可食用流质食物,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容易腹胀、过硬的食物。③术后若患者有腹痛症状,需要先予以评估,对部位、性质等进行确定,之后向医师报告并进行处理。同时对患者主诉予以耐心倾听,以及时发现穿孔现象,及时予以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处理,禁食禁水。对患者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若出血量小,则可遵医嘱用药止血,若出血量大则需要予以内镜下止血处理。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术后焦虑情绪,评分以50分为分界值,评分越高则表示焦虑越严重。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30.45±9.55)h]比对照组[(38.56±8.79)h]早,住院时间[(12.67±2.01)d]比对照组[(16.23±2.22)d]短,焦虑评分[(39.34±1.79)分]比对照组[(51.45±1.56)分]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1例腹痛、1例出血,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1例穿孔、2例腹痛、2例出血,发生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中,针对早期胃癌ESD术后患者行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作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比对照组早,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焦虑评分比对照组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由此可见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佳。针对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关系,通过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吸痰护理等为患者创造良好休息环境[2]。同时术后饮食护理非常重要,不仅要保证营养供给充足,还需要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对术后恢复有帮助。另外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患者不适感减轻,同时也降低患者经济压力[3]。因此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在早期胃癌ESD术后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确切,可以促进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避免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