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徐美玲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27)
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思政教育进行必要的改进,不得不摒弃传统的理论灌输。从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据、教学手段及实施方法、教学立体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实施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现代礼仪》课程教学,从理论上升华,实现礼仪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运用现代礼仪促进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礼仪课程尤其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需要日积月累,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并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生活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个体多样性,给高校礼仪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代高校大学生表现出主见强、人际交往需求强烈的特点,但缺点也相当明显,如抗压能力较差、较多的利己主义,此时礼仪教育在指导大学生搭建良好的人际交流桥梁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阶段,大部分青少年虽远离家人但还未步入社会,对于建立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容易受到身边的老师、同学的影响,接受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目前,很多学校的礼仪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的礼仪课程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更多地关注专业技能和就业率,礼仪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面临严峻的挑战。
“课程思政”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但是相关研究者普遍认为建设课程思政不要求另外开设一个新课程,也不要求增加某些活动,其实质是在高校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与立德育人的双重目标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专业课程中与思政相关的内容挖掘出来,并把提炼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在授课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将育人元素渗透到现代礼仪课程教学中,根据这门专业课程的不同知识教学内容,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
礼仪概述部分:在讲授中华优秀礼文化时,突出我国礼文化的发展历史(如礼记、论语)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批判地指出国民的素质总体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危机意识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见面礼仪部分:在讲授自信内涵和培养时,融入勇于奋斗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自强独立的人格魅力。在讲解微笑的内涵和培养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培养学生坚强、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了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访送礼仪部分:在讲授交际类型时,融入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热忱待人,与人交往不计得失,能宽容别人,助人为乐,与人交际贵在“诚”字。一方面,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礼节的讲解,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彬彬有礼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树立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要对贿赂行为进行严厉地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次序礼仪部分:突出中国是礼仪之邦,次序礼仪与中华传统礼节、社会公德教育相融共进,通过校园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培育学生敬人自律的品德素质,使其养成遵守次序的良好文明习惯,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做起,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课堂讲授,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除了对设计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精讲,还应当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教学案例,以“经典案例”启发展开思政教育,例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费尽心机讨好上级,抢夺古扇,献给贾府贾赦,以保自己前程,这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送礼行贿。当今社会为了获取大额利润,为了争取到工程项目,为了自己的职位和仕途,不惜重金“馈赠”的也大有人在。通过这些经典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结合当前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具体内容,教导学生馈赠的与行贿的区别。在与人交往中并不是忌讳馈赠,而很多人错误理解馈赠的目的,将馈赠曲解成行贿,破坏公平、公正。通过经典案例,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推荐相应资料,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礼仪课程有关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知道了,还让我学”的心理,容易产生抵触学习相关知识的消极情绪。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提前给学生安排一些稍简单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讲授,通过学生自己的精心备课和讲授,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自己授课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与差距,让他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以及体验性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它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礼仪素养的提升需要践于行,一方面,思想教育者应立足校园载体,传播礼仪文化。在课内课外开展的礼仪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政实践教学,如开展主题为校园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的礼仪辩论赛、关于参观访问活动的礼仪演讲、礼仪讲座,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会载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社会调查、特殊纪念日等纪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参与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礼仪课的思政教育,从而自己的行为也能得到锻炼和指导。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角。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过程考核+综合项目考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创新性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因此,考核体系合理化后,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且善于总结,最终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的梳理,根据礼仪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以及授课教师角色的要求,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功能。通过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认同感和责任感、坚强和乐观的心态、诚信待人的品质等,使得专业课程变得有血有肉,达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