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园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路小学校 重庆南岸 400060)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数学都以练为主。上课老师讲授新知识点,然后讲解书上的例题,然后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最后出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去解答。教师通过让学生多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解题熟练度。可是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在解题时有自己的思想。倘若学生碰到综合性的题目,就无处着手。而且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并且对于新题目产生一种害怕心理,会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最后教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上来,以下几点就是我总结的关于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太小,对于外界认知不全面,所以说他们的思维较为局限,思维模式也不丰富,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1]。很多时候,教师可能会觉得有些知识点没有技术含量,更多的是以学生的背诵为主。但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前因后果了解不清楚,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很茫然,这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逐渐放弃思考从而变成一种老驴拉磨式的被动学习状态。鉴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认真备课,多考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例如,在教学到小学二年级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可不能单单只让学生会背乘法口诀表,还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方式。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教师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了几个连加的算式,例如1+1+1+1+1+1等于多少,还有五个五,四个三,六个二等等一些算式,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些加法他们很快就可以做出来。接下来就是乘法的引入,六个一相加可以写成六乘一,五个五相加可以写成五乘五。有学生说乘法是加法的高级运算,没错,学习乘法使得计算更简洁迅速。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就让学生去背记九九乘法表,那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就仅限于此了。教师可以继续深入,让学生去探索5+5+5+4用乘法怎么表示,这时候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可以写成5×4-1。再多出这种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全部都都对了,说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的运算法则和定义,这样就达到了扩散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很多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数学一加一就是二,数学的答案永远是唯一的,但是语文的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数学最后的答案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数学的解题方法却有很多种,并不唯一,数学最后的标准答案只说明了数学的严谨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加注意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数学虽然说是一环扣一环,但是在很多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发现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会产生相互关联,以前的方法也可以做新题目,新的解题思路用于以前可能会更加容易也更清晰,方法的交叉使用会使学生自动温习旧知,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2]。
例如,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小学数学奥数题《鸡兔同笼》,此题是小学奥数经典题,一般教师都会教学生用解方程设未知数的方法去解答,这是最快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有时候方程设计到两个未知数的时学生就茫然了,不知道该如何设立未知数,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这超出了小学数学的范畴。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其他教学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思路,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每一种方法都有适合使用的时机,当数字很小时,运用列表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假设法则会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每一种解题方式都是扩散学生思维的道路,教师要为学生打开这些道路,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之中敢于思考,敢于尝试。
很多时候,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忽略的学生的解题步骤和过程,这也万万不可取。因为严谨也是数学这一学科的一大特点,每一个步骤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这也是约定俗成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数学步骤可以证明一个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长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因为粗心犯的错误。良好的答题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胜不骄的良好心态。
例如:例如解方程的解字不可少,解完方程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把解得的未知数带入原式验算。例如应用题的最后作答也不能少,最后的作答是回答应用题的问题,也告诉了教师学生最后求得的答案是多少。数学也需要答题的完整性,更需要检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多加注意,很多时候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在答题的规范性上出错,这对于他们后面的学习非常不利,因为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不擅于检查自己的错误也很难做出完整的解答。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前期的引导思考以及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下足功夫,好好备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此外,多种解题思路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作答的完整性则直接关系到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不能因为思路正确但是最后忽略了最基本的规范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