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丙政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果高职学生仅具备实践能力而没有工匠精神,他将只是修汽车的机器,缺少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是对所从事工作岗位的热爱,对所制作产品的精雕细琢,对所从事专业知识的钻研精神。对于职业院校工科专业来讲,专业实践能力重要,但工匠精神更重要,因为工匠精神是岗位实践能力的精髓,是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概念包含了4层意思:第一,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实践能力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实践能力活动的对象包括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各个领域;第三,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个体在后天实践中习得的;第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体参与实践活动是实践能力形成的本源,策略性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对形成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笔者根据以上4层意思,总结如下:
专业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解决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例如,汽修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的发动机和电气方面的专业知识,解决发动机出现的故障问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运用市场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解决猪肉销售市场涨价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是最根本的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主要通过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既来之,则安之”可用来描述适应环境的能力,决定学生毕业后发展好与坏的一项重要能力是适应环境能力,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特别好,动手能力也很强,但就是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比如,师傅和领导的性格他不能接受,对待上级的批评他不适应,对于严格的企业制度他不愿意遵守,这就是适应环境能力不够,适应环境能力是在书本上直接学不到的,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中锻炼、培养、检验、成长。例如,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学校、老师、同学都需要他去重新认识,高校辅导员要去关爱、引导大一新生,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一味指望学校;学生从校门走向社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他需要尽快适应环境。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现代学徒制,这些做法能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执行力是学生如期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或上级布置任务的能力。学生生活和学习爱拖拉,不到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他从不写作业,不踩着上课铃声,他是不会进教室的,这就是执行力不强的表现。而在工作中,执行力不强的人是不会得到重用的,领导不会把十分重要的事情交给执行力不强的人。职业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学生,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早上出早操,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品质;让学生练习自主组织活动,交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班级工作任务,让学生试着去完成。
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多种方式,例如订单班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等,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符合我国国情,最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秉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入职教元素,将两者有机结合,将师傅带徒弟这一传统做法发扬光大。企业师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学生在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师傅言传身教培养着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学生要热爱所学专业,热衷于本职工作,要认真对待每一台报修车辆,诚恳对待每一名顾客,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工匠精神的精髓。
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下的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让我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