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龙顶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1-08 04:19方辉韩金翠郑志林王丽鸳成浩韦康
中国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开化县茶园茶文化

方辉韩,金翠,郑志林,王丽鸳,成浩,韦康*

1.开化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324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310008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钱江源头,也是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四季分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赞“开化是个好地方”[1]。开化龙顶在明朝被列为御用贡品,自1985年6月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以来,先后揽获省部级以上荣誉100多项,蝉联“浙江省十大名茶”,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唯一指定用茶,是开化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片“金叶子”,也是开化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尤其是在开化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两茶一渔”振兴战略,让茶产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发展风口。

一、产业现状

全县茶园总面积8 300 hm2,经营权75%属于农户;在品种结构上,鸠坑系列占49.8%,福鼎种占24%,翠峰种占20%,早熟、黄化、白化品种占6.2%;20年树龄以上茶园占42%[2]。全县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9 家,其中合作社155 家、家庭农场154 家,基地面积6.67 hm2以上的133家,从事茶叶行业人员5万人左右,共有大小加工厂483 家,其中具有标准化茶厂的企业13家,其余为家庭作坊式。2019年,一产方面名优茶产量2 360 t,产值8.82 亿元,同比增长5.7%和9.3%;二产精深加工企业共8 家,主要以宝纳制茶、易晓食品、万成茶业为主,消化茶叶1.39 万t,产值2.87亿元,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三产方面有茗博园、益龙芳茶文化园、御玺明代贡茶园、大黄山茶博园、源头茶香小镇等茶旅融合点,总体效益逐渐凸显。在2019年度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开化龙顶品牌价值25.16亿元,排名第25位。

二、存在问题

1.企业主体竞争力不强

首先是缺乏领军企业。目前,开化县483家加工厂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13家,多数为家庭作坊式,带动作用不明显,抱团意识差,缺少一呼百应的龙头企业。其次是产业分工层次低。茶叶主体多数为产销一体化经营,既是生产者、加工者,又是销售者。再次是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营销模式上过于传统、单一,缺乏“互联网+”营销手段,近年来开化县多次组织茶叶主体在上海、杭州、北京、济南、银川等进行展示展销,但企业普遍后续主动跟进不足,市场效果不明显。

2.品牌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是品种改良落后。当前开化县茶叶品种主要以翠峰、福鼎大毫(白)茶、歌乐茶等无性系良种为主,约占到70%,虽具有产量高、芽头饱满、产品外形优美等特点,适于制作芽茶,但也存在香气滋味不足等短板。其次是加工水平参差不齐。全县加工场所普遍规模小、卫生条件差,茶叶品质难以保障,部分茶叶含水率偏高,茶叶苦涩味偏重,损害开化龙顶市场形象。再次是品牌定位不明。开化龙顶原先一直以单芽茶为主,后为迎合市场,于2010年重新修订《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将开化龙顶茶分为条形、卷曲形和扁形3 个系列,在丰富产品类型、提高名优茶产量的同时,也导致外界对开化龙顶的认识不明确。最后是商标管理不到位。市场上开化龙顶通用包装管控难,外形琳琅满目,字体五花八门。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县外抢注开化龙顶类似商标事件时有发生。

3.茶产业链不够完善

一是茶文化氛围不浓。县域内缺少茶元素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节点,茶旅融合程度不够,交通要道、重要景区等几乎没有开化龙顶元素广告,另外缺少代表性茶楼,喝茶氛围不浓。二是原料茶利用率不高。由于机械化采摘水平弱,开化县原料茶相对成本较高,宝纳、万成、易晓等茶企原料茶主要为外地供应,资源浪费严重。三是茶叶多元化开发不够。开化县生产茶叶以绿茶为主,红茶还未形成规模,其他茶类还属于生产试验阶段,抹茶、茶餐、茶食品、茶饮料、茶酒、茶枕等茶叶延伸产品还在起步阶段。

4.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科研队伍缺乏。目前,茶叶科研主要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茶科所成立后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试验基地、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没有跟进。二是技术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目前,乡镇特产员共有1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70%,且大多数身兼数职,甚至脱离主业。三是本土工匠人才短缺。目前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主要还是以老一辈茶农为主,茶二代、新生代茶农占比很小。采摘工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茶园荒芜现象日趋增多。

三、开化龙顶产业振兴发展思路

面对目前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开化县茶产业振兴不能走传统单芽茶的老路,也不能走大众茶的旧路,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按照“高端茶引领品牌价值,大众茶促进百姓增收”的发展思路,在高端茶方面开展“开化龙顶”顶级茶管理体系建设,助推茶产业品牌价值提升;在大众茶方面打造老百姓喜欢喝的茶,老百姓喝得起的茶,做大产业总量,延伸产业链条。

1.激活茶主体,激发茶动力

首先是强化统筹引领。完善茶产业扶持政策修编,降低茶园新发展补助门槛,提高补助标准。提高茶产业链延伸和茶园管理机械化补助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茶叶综合利用效益。

其次是培育领军企业。规范提升县内SC认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品牌管理,提高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比重,探索产业基金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特别是争取央企、国企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抱团发展。

再次是推进社会化分工。以产业集聚化为导向,构建“茶农采摘鲜叶+专业合作社制茶+龙头企业跑市场”的发展模式,在何田、苏庄、齐溪、池淮等茶叶生产重点乡镇率先建立区域性茶青交易市场,引导广大茶农以采摘鲜叶为主,推进产业社会化分工体系建设。

2.加强茶管理,提升茶品质

一是抓品种改良。开展“开化龙顶品种选育”和“开化龙顶适制性品种筛选”课题研究,选育开化龙顶当家品种的同时,选用香气、滋味等方面适合高端茶生产加工的品种作为过渡品种,做优做精高端茶。

二是抓茶园管理。严格茶叶质量标准认证制度,大力开展SC、“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全域有机茶。盘活老茶园和老品种茶园,通过“改土壤、改园相、改树冠”的三改措施,提高茶园产量,做大做强大众茶。

三是抓茶叶加工。按照开化龙顶加工技术规程,强化技术培训,结合全县茶厂加工布点规划,以村集体为单位,新建或改造一批标准化茶厂,引进名茶加工流水线,促进茶叶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加工。

四是抓科研力量。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开化县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作用,搭建科研院校、技术骨干、乡土专家三级联动平台,组建茶产业科技团队,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3.做强茶品牌,拓宽茶市场

一是加强品牌管理。充分发挥茶产业协会作用,开展开化龙顶顶级茶管理体系建设,对开化龙顶顶级茶的商标使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产品包装和指导价格等五方面进行统一化管理,树立高端茶品牌形象,以高端茶引领品牌价值提升。

二是聚力品牌宣传。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利用在外乡贤、专家学者等载体,将开化龙顶推向国家机关、央企国企。系统谋划品牌宣传方案,加强与国家、省级主流媒体、新媒体的深度合作,每年开展1 次重点区域的递推营销活动,在县内重点酒店设立开化龙顶展示区,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品牌宣传推广,进一步擦亮开化龙顶品牌。

三是强化市场开拓。巩固长三角地区,以济南市场为桥头堡,主攻北方大城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拓茶产品出口市场。紧抓“互联网+”机遇,鼓励引导更多茶企开展电子商务,探索网红茶馆、共享茶馆等经营模式。

4.推动茶融合,延伸茶价值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正确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巩固提升一级茶的同时,做好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的优质茶,打造最优品质最好喝的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春茶,大力开发夏秋茶,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提高本地鲜叶原料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多层次需求。

二是推进茶旅融合。将茶产业布局融入全域旅游中进行整体包装,在钱江源、古田山、台回山等旅游经济圈上做足茶文章。按照“茶园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思路,配套开发进茶场采茶、入加工厂炒茶、驻农家茶馆品茶等多元化旅游体验,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形象特色化。

三是树立尚茶之风。创新茶文化载体,在重点乡村的村民集聚区建设“议事茶亭”,融入“泡茶待客,千年如此”的和谐氛围。提炼和编排开化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艺、茶诗,助力茶文化发展。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文化礼堂活动,宣传弘扬茶文化,普及和推广茶文化知识。

猜你喜欢
开化县茶园茶文化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同题赛场”走进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园飘香
茶文化的“办案经”
周宁生态茶园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