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臣
(山西省造林局,山西 太原 030012)
林业不断解决着洪涝灾害、沙尘肆虐、气候变化、环境恶劣等重大问题,不断为社会提供直接与间接产品,不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经过多少年的发展,作用明显,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着系统不稳定、功能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产品提供不优、产值不高等问题。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林业事业,发挥更大、更好、更全的作用,还有很大距离,如何高质量推动发展,是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机构改革时间短,职能部门改革还没有到位,还存在上下不对口的问题。一是基层部门改革还没有到位,存在职能划归林业部门,但是人员与工作还没有划归到位,上下不统一,工作不顺畅;二是工作观念没有转变,原先草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工作范畴,现在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工作范畴;三是工作内容还没有转变,过去以牧草为主的工作内容还在继续,没有及时更改为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等等。
经过多年的工作,造林绿化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提供的产值也在增长,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够稳定,结构不优,景观不够美,功能发挥不全,产值相对较小;二是人类认知与享受大自然的程度不高,科学教育参与很少;三是科研与生产结合度不紧密,指导性与应用程度不大;四是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健全,不能随时随地监控森林植被消长的动态等变化。
现今形势下,出现了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参与人员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素养。虽然提倡使用监理机制,大部分工程没有专列监理费或者监理费不足;监理人员素质差,难以履行监理职责,加之人情多,难以管理;国家缺少专门针对林业监理、合作社等的管理政策与办法;业务人员少、事情多、技术服务指导无法全程跟踪,最终导致业务管控乏力。
南方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北方也有一些地区市场主体参与,效果不错。但是由于林业缺乏直接营利性或者回利周期长,没有人愿意按照市场进行交易与投资,以前承包造林的农户,不能把林地变成资金,出现管护压力大、资金缺乏、生活贫困等问题。目前,几乎还是按照计划由国家投资建设与管护。
目前,尽管有对政府领导离任审计与业务部门的考核办法,但是具体责任如何追究,具体事中监督如何进行,事情发生后如何能弥补?发生后做不到事前安排、事中监管、事后考核。政府对各项工作都管,但又不能统筹管理,不能科学决策处理一些关系,例如羊与树的关系,最终导致羊吃树、树难活的现象。
各级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中,没有按照事业发展的需要和高层改革模式进行设计,部分为事改人随,部分为事人都不动,部分为事改人不动,不是一个系统,上下不对口。没有成为顺畅的一条线工作联系渠道,连具体做事的人都找不到,难以进行业务指导。政策与理论的贯彻落实如何执行不清楚,工作的安排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与影响。
受形势的影响,部分人的胡乱干涉,导致了许多领导干部不敢做事、怕事、宁可不做少做,也不要扯上事。担当不起应该有的责任,更不会去思考工作上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与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处在应付了事阶段,变相的是走形式走过场。具体管理人员少,监管又不到位,没有能创新一套科学的管理手段与监督机制。
每个地方的林业情况如何,有些地方政府心中无数,甚至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清楚。高质量的林业有多少面积,低质低效林有多少,空缺多少,能建设与恢复的有多少,哪些是可以建设的,哪些是不能建设的,哪些是必须建设的,哪些是需要保持原样的等等。什么地类与现状,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恢复与建设,具体适宜采取什么措施都不清楚,没有科学研究,都是一个标准,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一些技术规程、规定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不能切合实际,不能实事求是地指导操作,在国家固定的规定、规程约束和要求下,只能机械操作,不然过不了检查验收关。有的甚至没有规程,没有科学的指导方案。资金支持政策要求不能适应于业务的工作周期。部门之间没有科学合理的沟通与谐调,没有统筹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规定,无法科学地指导工作。
许多地方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总认为林业事业是公益性的,不能充分尽心尽责去管理。一些建设者更是没有责任意识,降低工程标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给林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浪费了人力与财力。一些科学技术仅仅局限于研究,不能应用于生产。建设中没有科技支撑费用,许多科学技术不能充分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林业事业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关系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着社会安宁,关系着人民幸福生活,是必须要做好的。
树立大自然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引进经营思想,从国土治理大局考虑,科学制定治理方案。要因地制宜,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制定修复与建设措施;从经营理念谋措施,做好稳定系统发展模式。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出台干部考核监督办法,落实领导干部事前谋划、事中跟踪监管、事后统筹管理,不能看中眼前成绩,暂时过关,促使从长远谋发展,出思路、想办法,做到科学治理、科学监管、科学管理,达到科学的效果。
面对不科学的、没有规定的、应该做的工作,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打破旧的规定、死的规定、不科学的规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定政策与措施,创新开展工作。从全面修复与治理生态角度出发,采取不同地类、不同投资,因事制定投资标准,整体治理,不能局限于一个标准,保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增景”齐头并进,管护与经营并举,面上、局部、个别统筹推进。制定合理的投资需求与任务需求政策,切实使工作按照规定程序顺利进行。
在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都是最好的科技手段,要整合资金,从全局考虑,建立一套全范围内的监测大体系。配合应用先进的无人机调查、监测、防控等措施,把现状、动态过程全部跟踪监测,融林地权属、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森林经营、森林植被建设、林地调查等为一体的大数据监测体系,不出门了解全面,掌握全部,展示全景,切切实实做到动态监测、科学防控,科学施策、合理经营,可持续发展。
按照法律规定,转化国家投资为主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等承包治理与经营模式。出台优惠政策,吸收民间资本,制定植被治理管护办法,建设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国家主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经营与建设的科学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