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春林
李达的理想信念论析
柏春林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省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基地,湖南 永州 425199)
李达的理想信念基于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国为民的价值信念,基于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首先是赤诚爱国者的理想信念,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念的根本与核心内涵,统领理想目标信念。李达理想信念包括目的理想信念、目标理想信念和革命理想信念。李达的理想信念以意志立场坚定不移为特质。信仰坚定是精神前提,核心内容和价值理想坚定是根本、是关键,认真与坚守是必然表现与实现保障。李达理想信念坚定来自理论坚定和人民立场。
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信仰;初心使命
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和著作家。
一般地说,李达一生的理想是多类型、多方面的。他的小时候也有个人理想,在家庭生活中也有具体理想等。文章探讨的是科学意义的理想信念,是他在建党前后树立的社会理想信念。
认为理想是立志成为自己心目中成功者那样的人,不能说是错误的。但科学意义的理想不是模仿成功的前人,而是树立特定价值信念。李达的理想就是追求特定的价值信念:为国为民。是为改变国家的命运、为解除民族和人民的压迫而奋斗。李达理想信念的情感基础是彻底的爱国主义——爱国爱人民,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然;是基于对国家命运前途的认知和救国救民责任担当,是人生价值观的践行表现。
所以,李达的理想信念,首先是真正爱国主义者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始于青年学生时代的“教育救国”理想。
1909年,跨入19岁不久的李达考取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途中看到汉口、上海、天津、京城的外国商船、外国人的种种表现,感觉到国家主权沦丧,强化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入学后又感受到教师陈腐、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落后,认为这样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对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有用的人才,因而“就有了教育救国的理想”[1]418。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暂时停办,李达中断这一学业回家后被聘为新创办的祁阳县中学堂教师,经过实践感到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难以有所作为,就报考湖南工业专门学校,进校后“放弃‘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实业救国’”[1]卷十九419。因此,李达在1913年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远赴日本东京学习数理科。是为了救国而学本领,特别发愤学习。因过度的劳累和严重营养不良,患上肺病,1914年被退学回国。
1917年,李达再次赴日本考入国立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前身)学习理科。这次已是中国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之后,李达明显感觉到中国人比以前更受屈辱。但他要求自己忍受着,学好本领以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学习和观察思考中认识到日本发达的实业也成为压榨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意识到“实业救国”也不是自己救国救民的正确选择。但除了这些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救国救民之路,因而“眼前是黑暗的,内心是极端苦闷的”。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达热情关注介绍这个革命的新闻和相关文章,知道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知道俄国革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农阶级夺取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新制度。“思想上有了一些转变。”[1]卷十七397“初步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和对苏俄的向往。”[1]卷十九4201918年5月,为反对中国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李达成为后来被誉为“五四运动的预演和先导”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这次请愿失败后李达认为“单靠游行请愿是没有用的;在反动统治下,‘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一种幻想。只有由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像俄国那样走革命的道路”[1]卷十九4420。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理想,有了初步的理想新选择。所以,李达回到留学高校后改为师从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河上肇教授,专攻马列主义理论。
此后两年多时间,李达一边认真听河上肇教授的讲课,一边突击外语研读能够找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书刊。
国内五四运动显示了劳工阶级力量,使李达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社会革命唯一正确选择。所以,先后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什么叫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的》两篇文章,还翻译日文著作《社会问题总览》和英文著作《唯物史观解说》寄回国内出版。到1920年夏,李达已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决定回国“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
李达的理想信念是基于赤诚的爱国主义,直面救国救民时代使命而树立的一种崇高价值追求、价值信念,是在追寻救国救民理想中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树立起来的,把个人事业融入到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李达从此把追求这种理想的实现当成个人事业和全部人生。
李达的理想信念体现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信念和精神状态。由救国救民价值追求形成理想,因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理想的“真经”,形成奋斗目标与信念相统一的追求意志,成就李达的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卷十七88明确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两方面: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应地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
信仰是信念最高层次、最集中的表现。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他信念的根本与核心内涵。历史评价李达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就是肯定他对认定的“主义”坚信与忠诚。具体地说,李达重点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四大学说,即:作为世界观基础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1]卷二1-2。因为信奉唯物史观而信仰人民。这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在李达的早期表述中是“劳动者”“劳工阶级”“民众”。1920年12月发表的《劳工神圣颂》充分反映出李达的人民信仰。在文章中李达明确:劳工“有和太阳一般大的原动力”,劳动者“是普照世界的神”[1]卷一39,“劳动者是万物的创造主。”[1]卷一40这体现了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信仰唯物史观的具体化表现。李达总是立足于劳动者团结起来,用劳动者的直接行动实行社会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制度。李达在1929年论及中国出路时强调:“只有民众起来”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遗物,建立民众政权,才能求得建立新社会。[6]372李达信奉阶级斗争学说,而信仰无产阶级革命和消灭阶级压迫;信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信仰消灭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制度;信奉革命无产阶级学说,而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及其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李达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国际主义的,应当“联络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在社会主义上会合”[1]卷一389。
实际上,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着重是信仰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理想及人民立场的价值观;信仰其方法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包括信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及阶级斗争学说等,坚信是根本改造中国的正确方法。
李达的理想信念,在建党时期表达出三个层次多方面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次是目的理想信念,即使命目的追求。包括三个具体方面:一是“解放”。即把被奴役者“救出”,是最基本的、前提性的目的理想。主要是实现妇女解放、劳动者或无产阶级的解放、全体同胞的解放以及民族解放。李达在五四运动后发表《女子解放论》阐述他的妇女解放理论;1920年《劳动者与社会主义》一文中强调“劳动者做工得工钱过活的境遇,真是残酷悲惨已极了”[1]卷一37。根本改造中国,是要“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1]卷一27,“为中国无产阶级谋政治的经济的解放”[1]卷一389。后来说到中华民族处在奴隶状态下时指出:“我们中国民族的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1]卷三92二是“社会成员享自由得平等”。这是谋更进一步福祉的理想追求。李达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目的就是实现人类平等。“救济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是它的“两面最鲜明的旗帜”[5]4。社会主义使“资本家也变为劳动者了,大家都享自由,都得平等。”[1]卷一38李达强调推翻旧社会后组织“无特权的新社会”,“求实现真正自由平等的新社会。”[1]卷五372李达在这方面是立于科学社会主义立场,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管理”与“平等分配”。三是“幸福”。这是更高级的目的追求。李达认为劳工是人类“幸福的渊泉”,劳工的付出是创造社会成员幸福的基础。[1]卷一39但要有好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类幸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谋社会中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1]卷一380,“为中国无产阶级谋幸福而除去一切悲痛”[1]卷一381。
毛泽东在五四时期曾指出“目的——改造中国与世界”。说明选择马克思主义,目的是改造并建成新社会、新世界。从这个角度上说,李达的目的性理想也是改造中国和世界,达成阶级、民族、劳动人民解放和福祉的特定使命。李达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有两大使命[1]卷十九31:一是经济的使命,即“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1]卷二5。二是政治的使命,即“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这里表达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使命体现李达对国家、社会的改造理想。李达的目的使命理想是自觉站到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造福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也是建党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个层次是目标理想信念,即对预期目标的坚定追求。一是建设劳动者的新国家。就是劳动阶级“采取直接行动实行社会革命,建设劳动者的国家”[1]卷一381。李达认为,劳动人民要想脱离“奴隶的境遇”,不可听信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代议政治的政治欺骗,“只有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打倒统治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1]卷一27。一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一切权力归劳动者执掌。[5]28二是实行社会主义,采取新制度。李达认为:“我们要努力设法避去欧美资本制产业社会所生之一切恶果。”[1]卷一389“最大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社会主义。”[1]卷一37“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只能像俄国那样跟着共产党,建立公有制的新制度。[1]卷一27在五四运动中发表的文章体现他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其理想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旧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为此专门阐释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三是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李达信仰马克思主义后对人类社会最终目标状态的信念。他明确“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终极的理想”,社会主义是目前要实行的纲领。[1]卷一1,还专门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层次是革命理想信念。李达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的坚确的信念,他自始至终都抱定这个信念”[1]卷三110。“共产党底根本主义,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1]卷二5在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李达就树立了革命的理想信念。他理解和信奉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劳动阶级的革命”,其“目的,在推倒有阶级有特权的旧社会,组织无阶级无特权的新社会”[1]卷一47。是“直接行动”的社会革命,是“采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改造现制度,创立劳动者本位的社会”[1]卷一48。李达指出:“共产党和议会派不同底要点,是主张阶级战争,不赞成在资本阶级的政府底下讨恩惠”,针对“那强盗的列国宰割我们”,李达强调“只有举行社会革命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方能挽救当前的危机,免掉将来的苦痛!”[1]卷一49李达就俄国十月革命提出“总想打破现社会的压迫,脱离现政府的铁锁,就是他们想求生存求自由方行革命的”[1]卷一43。由此看中国,强调“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全体劳动者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1]卷一27。基于革命理想,李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革命,出产一批研究革命的著述,如1920年《社会革命底商榷》,1923年《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8年《中国所需要的革命》《完成民主革命!》《革命过程中的民主革命》等。明确劳农直接行动的革命必要条件与目的,明确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强调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意志、精神等等。
李达的理想信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统领,理想奋斗目标化并与信念统一起来,主要以目标追求体现。同时体现着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国际主义情怀。
李达的理想信念内化为他人生的立场和人格意志,虽有20多年身在组织外,但建党时期树立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始终没有放弃和改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说:“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3]李达在脱离了组织,又面对反动政权的利诱、威逼和打压,始终表现出很强的政治定力和坚强的人格意志,始终坚守建党初心使命和中国共产党人原则立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白色恐怖下宣传马克思主义,被国民党特务打断右臂,依然不屈。后来干脆上课时都带上基本生活用品,准备随时被捕进牢房。国民党政权追踪打压,一再失业也不改其志;北平时期李达在多所大学任教,家庭收入很高,“红色教授”声望也很高,为麻痹反动政权及其特务,表现为享乐型教书匠,“享受”着人称“李三爷”的贵族式生活。在面临失去这种优裕生活条件的形势,蒋介石又表达有意让他到中央机关做官的意图,李达毅然回乡过贫困生活。在艰苦生活中,面对不同方面的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李达的这种表现,是基于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证明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李达“坚守”的精神之“钙”。
李达理想信念的坚定,从根本上说是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4]来自理论上的自觉与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4]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启蒙思想家,深入研究和深切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基本原理,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以其思想理论的自觉形成理论的坚定,进而表现出理想信念的坚定。
李达理想信念的坚定,从情感基础与价值信念上说源自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和人民立场。心怀祖国,一心为民,把自己献给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才能排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不怕挫折,抵挡住威逼、打击,保持理想信念的坚定。这就验证了习总书记说的:在理想信念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
李达理想信念的坚定,最基本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是精神前提。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4]胡乔木同志在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李达同志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奋斗到最后一息”,他是“在任何困难危险的环境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5]735。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战士”,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忠诚于这一真理,这成为理想信念的忠诚和坚定的思想基础。
第二,核心内容和价值理想的坚定是根本与关键。李达的理想信念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前后基本确立,随着时代变化,理想内容有时代化的调整,有所变化。比如,脱离组织的前期其理想信念更多专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和服务于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和探索独立领导革命的背景下,李达的理想侧重于追求用反帝反封建革命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新制度。抗日战争时期,求民族解放的内容放到第一位,成为更突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更主要的内容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尽职奋斗。纵观各个历史时期,李达理想的核心内容始终没有改变,为国、为民、为党、为革命的价值理想也始终没有变,引领其人生坚定地为国家民族解放、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为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而尽职尽责、自觉贡献。
第三,过程中的认真与坚守,是信念坚定的突出表现与实现保障。在曲折、艰难的历史过程中,李达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实现,坚信自己的理想信仰选择和立场的正确性。即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下,也是坚信革命必胜,还在文章中提醒人们“进化原是曲线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当然不能一气呵成”,革命者必须总结失败经验,“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1]卷四306。李达虽然脱离了组织,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与追求也未改变,除客观原因导致中断组织联系外,都是保持组织联系或在组织领导、支持下为党尽职、为党分忧。无论陷入怎样的困境和面对怎样的诱惑、威逼和打击,李达以“老寡妇决不改节”自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阵地。在事关理想信念和立场问题上,表现出特别“认真”。1957年11月,毛泽东对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6]757李达就正是用共产党人的“认真”对待自己的信仰、理想与立场。觉得大革命失败是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即使生计困难也决不去这个政权体系谋生计,包括不去它的大学任教;坚决不加入别的党派,个人生活则决不与反动派、革命取消派等政治派别的人员和拥蒋亲蒋的所谓知识分子来往,不参加这些派别及其人士主办的各类活动。在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则立场上很认真。这表明李达的理想信念的坚定和对理想信念的认真坚守。
李达曲折的一生,经历种种困苦,面对种种诱惑,建党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实际上始终未变,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和坚定。这为他人生历史所证明。
[1]汪信砚.李达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
[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5]胡乔木.深切地悼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 ——在纪念李达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B27
A
1673-2219(2020)04-0001-04
2020-04-22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李达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使命研究”(项目编号18WTA0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初心使命的李达爱国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9JD30)。
柏春林(1963-),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