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雅娜,蔡丹丹,苏 靖,金晓灵,彭 伟
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原学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第1号文件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目前该疾病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抗病毒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重型、危重型患者在此基础上予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2]。随着疫情蔓延,作为定点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于2020年1月22日至2月6日收治1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1例重型患者、2例普通型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出院,1例危重型患者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2例患者病情稳定,继续隔离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83岁,平均(40.81±16.48岁)。其中危重型患者1例、重型患者3例、普通型患者12 例。16例患者均符合下列4点中的1点: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其中12例普通型患者有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且影像学表现为病毒性肺炎;3例重型患者除以上症状外在静息状态下指测血氧饱和度≤93%;1例危重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在经过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治疗后,1例重型患者、2例普通型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出院;1例危重型患者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伴有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条件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2例患者病情稳定,继续隔离治疗。
病区严格进行三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管理,每日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拖地、空气喷洒,消毒高频使用物体表面2次/d。每班次使用紫外线消毒工作区域及患者活动区域40 min以上。安置普通型患者的病室使用空气消毒机,3次/d,每次不少于1 h;安置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病室每日使用空气消毒机循环消毒。如遇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污染物,先用吸湿材料如纸巾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用5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后的一次性抹布覆盖30 min,最后进行擦拭消毒。患者出院后,采用3%过氧化氢或5 000 mg/L过氧乙酸或500 mg/L二氧化氯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喷洒消毒,剂量为20~30 ml/m3,作用2 h,消毒时关闭门窗,消毒完毕后,至少充分通风1 h方可使用。喷雾器使用后由病区护士采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装密闭,袋上标注“新型冠状病毒”,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并做好交接记录。患者所有织物如床单、被套、枕套、衣服等都按医疗垃圾焚烧管理[3-4]。
患者需充分休息,普通型患者进行室内活动,重型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密切关注患者体温情况,监测患者体温1次/6 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主诉感发热、畏寒时测量体温,体温>37.3℃指导患者多饮水,协助温水擦浴。若患者体温>38.5℃且物理降温措施无效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激素、抗生素或降温药物,关注患者出入量、血压以及电解质是否平衡,必要时遵医嘱补充水、电解质。本组3例患者体温>38.5℃,予双氯芬酸钠栓25 mg塞肛后,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4~6 h后又出现发热情况,遵医嘱予等渗盐水100 ml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脉滴注1次/d,盐酸莫西沙星片0.4 g口服1次/d对症治疗,患者发热症状缓解。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等症状,若患者出现咳嗽症状,观察咳嗽的程度,是否有痰以及痰的性状、量;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正确实施咳嗽礼仪,降低传播机会。本组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咳嗽,遵医嘱予等渗盐水20 ml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脉注射化痰,2次/d,予鲁孟司特钠片10 mg口服止咳,1次/晚,经对症治疗后,除1例危重症患者外均有好转。关注患者大便情况,如患者出现腹泻情况,记录患者腹泻次数和排泄物性状、量以及有无脱水情况。遵医嘱使用止泻药物,监测电解质,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避免出现脱水及电解质失衡。本组2例普通型患者、1例重症患者有腹泻症状,遵医嘱予酪酸梭菌活菌片口服调节胃肠道功能,3次/d,2片/次,按需口服补液盐补充水电解质后好转。
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胸闷气短、口唇紫绀、心率加快、烦躁不安等低氧表现。密切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普通型患者1次/6 h,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至少1次/h。若患者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3 L/min。本组3例重型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表现,但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经3 L/min鼻导管吸氧后,血氧饱和度均>95%;1例危重症患者,自觉胸闷,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多,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流量55 L/min,氧浓度100%仍不能改善呼吸困难情况且血氧饱和度波动在78%~89%之间,后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氧合改善。对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做好人工气道管理及呼吸机管理。本组1例危重症患者为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指导患者予俯卧位通气,关注患者潮气量、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各导管的固定及皮肤受压情况。该患者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第3天转往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及时、准确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关注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遵医嘱予灭菌注射用水2 ml及重组人干扰素a2b注射液500万IU雾化吸入,2次/d,指导患者正确吸入药物,雾化结束后漱口,关注口腔情况。遵医嘱予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2次/d ,2片/次)、阿比多尔片(3次/d ,2片/次)抗病毒治疗,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腹泻、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餐后口服药物,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或进食过饱[5]。督促患者服用中药,按时为患者提供温热的中药制剂,由于中药味苦,部分患者依从性差,鼓励并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关注疗效。本组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反应,遵医嘱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餐前口服(1次/d,20 mg/次)后改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新型疾病,传染性强且无特效药物,患者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加之媒体宣传等造成恐慌,担心家人传染,舆论压力及医护人员的严密防护措施都会对患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保持亲切乐观的态度和患者相处沟通,每日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告知患者进行隔离及自身采取防控措施的原因。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及时询问患者需求,解决患者困难。鼓励患者使用手机与家人、朋友联系,每日将新治愈的病例数告知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4例患者出现焦虑、失眠、不配合治疗等情况,经安抚劝导,与家人视频通话以及中药对症处理后焦虑缓解,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3 d,无胸闷、气急等症状)、肺部影像学改善,病毒检测连续3~4次阴性(每次间隔24 h)、大便病毒监测阴性后医嘱予出院。指导患者仍需居家隔离2周,每周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肺部CT[2]。居家过程中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告知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后也有感染风险,仍应做好自身防护,疫情结束前避免进入封闭的拥挤空间集聚,外出戴好口罩,正确实施咳嗽礼仪,保持手卫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护理要点为在合理的治疗方案下,结合病区管理,加强患者的一般护理、低氧的观察及护理、用药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做好出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