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梅
小儿脑瘫又被称为小儿大脑性瘫痪,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脑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脑部受到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综合征,往往先从脑部发病,然后累及患儿四肢及其他机体组织,患儿临床多表现出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精神功能异常、听力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各种四肢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病症,是小儿阶段常见的一种神经性功能障碍疾病[1-2]。临床治疗小儿脑瘫时,不仅要针对神经功能受损治疗,还要针对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治疗。传统的肌力训练治疗内容简单、乏味,患儿配合度较差,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标,经颅磁刺激治疗是随着电磁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推广以及小儿脑瘫研究认知不断深入后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有报道称两者联用治疗脑瘫患儿效果较好[3]。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收的脑瘫患儿86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43±1.63)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72±0.52)年。观察组患儿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8±1.4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94±0.72)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此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按照《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4]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性瘫痪;近3个月未接受相关治疗的患儿;年龄均不超过9岁;治疗配合度较好的患儿;患儿家属被详细告知此次研究的目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伴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患儿;先天性躯体功能障碍患儿;接收过体内金属植入手术患儿;先天性代谢功能障碍患儿;其他因素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肌力训练治疗。肌力训练具体包括:采用医用踏步器(石家庄渡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DX-23)、医用跑步机(秦皇岛爱健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型号:t4Zsn1N5)进行肌力训练,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训练强度,严禁过度训练,起始的训练强度为:50次踏步器/次,1次/d;5 min跑步机/次,1次/d;均连续训练10 d;10 d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可以增加至100次踏步器/次,1次/d,10 min跑步机/次,1次/d;最终将训练强度维持在100~200次踏步器/次,1次/d,10~20 min跑步机/次,1次/d。另外,每天进行手部康复训练,以双手交替性抓捏、松开、手眼协调、操作简单仪器等方式进行治疗康复运动。观察组采用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肌力训练治疗与对照组一致。经颅磁刺激治疗如下:采用经颅磁刺激仪(徐州市百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091278)治疗,患儿成坐立位,以“8”字线圈方式刺激患儿的双侧运动皮层,测定患儿的运动阈值,经颅磁刺激仪参数设置:频率5 Hz,刺激强度:运动阈值的90%,刺激时间2 s,刺激间隔时间30 s,每次治疗刺激总时间20 min,1次/d,连续治疗180 d。
1.4 观察指标 ①认知功能: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80 d后的认知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80 d 后使用WPPSI 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测评。WPPSI量表分为语言测试和操作测试,语言测试包括常识、词汇、算术、类同词、理解5部分,操作测试包括动物房、图画补缺、迷津、几何图案、木块图案5部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被测者认知功能越好。②运动功能: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80 d后的运动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80 d后使用GMFM量表和PDMS量表对患儿进行测评。GMFM量表包括卧立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五大能区共88项,卧立与翻身能区共51分,坐位能区共60分,爬与跪能区共42分,站立位能区共39分,行走与跑跳能区共72分,对比两组患儿GMFM量表总百分比,按照5个能区得分占该能区总分的比值的总和除以5 计算,最高为100%,总百分比越高,患儿粗运动功能越好。PDMS量表包括抓握分实验与视觉运动整合分测验两大部分,抓握分实验共26小项,每项2分,视觉运动整合分测验共72小项,每项2分,PDMS量表总分=抓握分+视觉运动整合分,总分越高,患儿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PPSI评分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WPPS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PPS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PPSI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43 51.35±5.54 63.27±4.63 10.826 <0.05观察组 43 50.84±5.37 69.15±4.12 17.739 <0.05 t值 0.434 6.221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评分、PDMS评分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PD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评分、PDM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评分、PDMS 评分比较()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 GMFM/% PDMS/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47.76±3.45 57.84±4.58 72.42±7.64 116.38±10.87 47.53±3.62 66.21±5.29 71.86±7.49 132.04±12.64 0.302 7.844 0.342 6.160>0.05 <0.05 >0.05 <0.05
小儿脑瘫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神经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与患儿父亲吸烟、母亲妊娠期吸烟、酗酒、吸毒、乱用药物、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父母遗传性精神病、胎盘异常,出生后新生儿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毒等均相关,对患儿及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患儿认知功能与精细动作功能发育是治疗的一大重点,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认知与运动功能,不仅利于患儿四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还有利于其他功能,如语言、听力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帮助患儿尽早融入社会生活[5-6]。沈开慧等[7]研究指出,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本次研究中,治疗180 d后,观察组患儿的WPPSI评分、GMFM、PD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能够有效治疗脑瘫患儿,促进患儿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预后,效果较好。肌力训练治疗是指运用各类辅助仪器、训练方法逐步增强关节能力、肌肉力量以及肌肉耐力,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而导致的肌肉萎缩,适用于各种肌肉萎缩综合征、姿势矫正治疗。但要注意,肌力训练不能一开始就给予患者高强度的训练,而是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强度,避免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创伤[8]。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种无疼痛感、无创伤性的治疗方法,能够让磁信号不衰减的透过大脑颅骨刺激脑部中枢神经,达到兴奋或抑制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当磁信号频率超过1 Hz时,起到兴奋神经的作用,频率低于1 Hz时,起到抑制神经的作用。临床适用于神经分裂症、抑郁症、创伤应急症、脑瘫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应用于脑瘫治疗时,磁信号能够改变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兴奋大脑局部组织,改善脑部局部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对受损神经系统的修复,目前在小儿脑瘫领域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认可[9-10]。
综上所述,经颅磁刺激联合肌力训练能够有效治疗脑瘫患儿,促进患儿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