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静峰 刘晓东
(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 桂林 541004)
广西位于东经104°29′~112°4′,北纬20°54′ ~2 6°20′,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全区气候高温多湿,山坡丘陵地势较多,红、黄土壤分布广,且多为土层较深、排水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酸性土壤[1],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茶叶生产主要产区之一。
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秦汉之间即有栽培[2],到唐代,广西属于八大茶区之一的岭南茶区,广西茶业开始兴盛[3];宋代广西茶园进一步扩大,在广西静江府及融、浔、宾、昭等州开辟了很多新茶园[4],茶产量增多,制茶业这一农业副业已在广西农村中发展起来[5];到了明清和近代,广西茶叶产区扩大到60 多个县,茶叶品种有100 多种,其中远近闻名的有桂平西山茶、苍梧六堡茶、横县白毛茶[6]。 有史料记载,广西在清代已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茶基地,种茶采茶成为广西农民的重要副业,产量盛时达10 万担[7]。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和抗日战争战乱的影响,茶叶生产日益衰落,广西茶业发展陷入低谷。
1.2.1 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变化情况 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20 世纪末,广西茶产业发展经历了恢复期、回落期和再发展期(见表1)。 经过50 年代的恢复发展、60 年代的从回落到再发展、70 ~90 年代的继续发展,茶园面积从1950 年的0.41 万hm2发展到80 ~90 年代的2.1 ~2.6 万hm2;年产量从1950 年的0.16 万t 发展到90 年代的2.00 万t 左右。
表1 50 ~90 年代广西茶园面积、产量情况
1.2.2 茶类结构情况 在60 年代以前广西主要生产绿茶和黑茶(六堡茶),绿茶以烘青绿茶和炒青绿茶为主,1965 年在南宁的大明山茶场开始试制红碎茶,在1974 年全国茶叶会议后广西有16 个县(市),33 个农(茶)场生产过红碎茶,是全国红碎茶生产基地之一,至1985 年红碎茶迎来生产高峰,产量达5100t,占当年茶叶总产量的51%以上。 广西红碎茶曾多次获省部级奖,成为广西的优势茶类,但后来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红碎茶的收购价格偏低,使不少茶厂(场)把生产红碎茶改为生产绿茶。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广西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名优绿茶的发展较快。 尤其是早春名优绿茶,每年都有大量外地的客商到广西采购,销往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极大地促进广西名优茶的快速发展。
广西花茶以茉莉花茶为主,包括桂花茶、玉兰花茶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0 世纪80 年代初,广西茉莉花茶开始逐步发展,至1995 年全区种植茉莉花的面积约0.36 万hm2,产鲜花2.16 万t,加工茉莉花茶3.05 万t,横县逐渐发展成为全区乃至全国茉莉花茶生产的最大基地。
1.2.3 茶树品种情况 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广西茶叶生产上推广的品种主要是以种子繁殖的有性系品种,如云南大叶种、凌云白毫茶、龙胜龙脊种、临桂宛田种、灵山中小叶种、福鼎种、鸠坑种及其他一些地方群体种等,80 年代初,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始大面积推广从福建引进的福云六号、福云七号、福鼎大毫、福鼎大白和福安大白等无性系良种,广西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开始快速发展。
1.3.1 基本发展态势 新世纪初广西茶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广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快速增长,以2006 年和2012 年为例,2006 年广西茶园栽培面积4.07 万hm2,总产量2.68 万t,分别较上年增长8.0%和6.3%,与2000 年的2.57 万hm2相比,2006 年广西茶园面积增加了1.5 万hm2,增幅达58.37%,平均年增长9.73%;2006 年广西茶叶产量比2000 年增加了49.53%,平均年增长8.25%,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2012 年广西茶园面积达5.56 万hm2,总产量4.94 万t,与2000 年相比分别增长116%和147%,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是建国初期的13.56 倍和30.86 倍。
表2 2000 ~2012 年广西茶园面积、产量情况
茶叶产业在广西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和从事茶业的农户数量逐步提升,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在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还比较小[10]。
1.3.2 茶区分布状况 广西茶区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的贫困地区。 据广西农业厅经作处调查,广西共有13 个市48 个县有茶叶生产。
表3 茶叶产业在广西“三农”中所占份额
图1 广西茶区分布情况
其中:面积0.33 万hm2以上的有6 个县:昭平0.93 万hm2、三江0.87 万hm2、西林0.8 万hm2、凌云0.73 万hm2、乐业0.67 万hm2、灵山0.4 万hm2;面积0.07 万hm2以上的有12 个县:兴业、平南、横县、苍梧、大新(苦丁茶)、天等(苦丁茶)、平乐(石崖茶),桂平、龙州、融水、金秀、武宣。广西茶园分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茶园分布高度集中,面积0.33 万hm2以上的6 个县(市)共有茶园4.27 万hm2,占全区茶园面积的61%;二是分布明显趋向老少边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县份。面积0.33 万hm2以上的6 个县,除灵山外均为边远山区,加上同属老少边远山区的龙州、大新、金秀、融水、苍梧等5 县,茶园面积达4.8 万hm2,约占全区茶园面积的68.12%。
1.3.3 种植品种结构 广西茶园目前的种植品种以大叶种和中叶种为主,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超过有性系茶园。 2012 年全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76 万hm2,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4%,高于全国53%的平均水平。
1.3.3.1 地方品种 地方品种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区茶园面积的30%,其中以凌云白毫茶为主,主要分布在凌云县、西林县、乐业县等百色茶区,面积约2.0 万hm2,其他地方品种如苍梧六堡种、龙胜龙脊种、临桂宛田种、上林安塘种、灵山小叶种等,面积约0.2 万hm2。 地方品种茶园基本是以种子繁殖,性状混杂,种性退化,迫切需要提纯复壮,选育适宜无性繁殖的品系。
1.3.3.2 云南大叶种 为扩大红碎茶生产,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广西大量引进云南大叶种,主要分布在原来南宁地区的龙州、柳州地区的柳城、鹿寨,以及百色等地的国营茶场。 云南大叶种种植面积目前在广西约有0.8 万hm2,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12%左右。 云南大叶种基本为种子繁殖,目前已进入老化衰退期。
1.3.3.3 福云六号 20 世纪80 年代后从福建大量引进广西,主要分布在贺州昭平县、柳州三江县、钦州灵山县、贵港平南县、来宾金秀县等地。 福云六号种植面积在广西约有2.4 万hm2,占全区茶园面积的35%左右。 福云六号茶园基本是无性繁殖,性状稳定、整齐,品质优,产量高,在广西茶叶的“红改绿”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仍作为广西名优茶叶的主要原料。
1.3.3.4 其他引进品种 为了扩大名优茶生产,近年来一些广西茶区从福建、浙江、云南、台湾等地引进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龙井43”,迎霜,乌牛早、“云抗595”、 金萱、黄旦、台茶系列等优良品种共上百个,面积约1.33 万hm2,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20%左右。
1.3.3.5 自主选育品种 自20 世纪70 年代启动茶树良种选育以来,广西取得一批有价值的茶树新品种(品系)。 目前广西具有凌云白毫茶、桂红3号、桂红4 号、桂绿1 号、尧山秀绿、桂香18 号等六个通过国家审(认)定的茶树品种,以及桂香22 号、桂热1 号、桂热2 号等三个通过自治区级审定的茶树品种。 这些品种性状表现优异,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发展空间。
1.3.4 广西茶业在全国茶产业中的地位 广西是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生产最适宜区之一,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规划(2009-2015)》中广西被列为我国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 广西茶园面积与产量规模在全国20 个产茶省(市、区)中长期处于9 ~11 位之间,占比2% ~3%(见表4)。
表4 2000 ~2012 年广西和全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情况
近年来,全国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广西农业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将茶产业列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十大产业之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西九张创新名片内容之一,在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这是“茶叶”二字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为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政策支持。
广西茶产业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品牌,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品种优化、品质提高、品牌提升上做了大量工作,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7 年,广西茶园面积达到7.53 万hm2,比上年的7.20 万hm2增长4.63%;茶叶总产量7.29 万t,比上年的6.60 万t 增长10.45%;茶叶综合产值54.93 亿元,比上年的47.74 亿元增长15.06%(见表5)。 茶叶产业总产值(包含代加工茶)估计达250 亿元,其中茉莉花茶产值35 亿元。 2017 年广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一产产值分别占全国茶叶总面积、总产量、一产总产值的2.48%、2.79%和2.43%。
表5 2015 ~2017 年广西茶园面积、产量、产值情况
一是茶树无性良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17年广西无性良种茶树种植面积4.75 万hm2,无性良种种植率为58.75%。 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广西传统茶树品种凌云白毫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由2010 年的42.7%下降到2017 年的31.1%;自主选育的桂绿1 号等7 个品种和从其他省份新引进的乌牛早、安吉白茶等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三是茶产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绿茶产量占比下降,由2010 年的80%下降到2017 年的44.58%;红茶占比上升, 由2010 年的4.3% 上升到2017 年的40.60%;广西窨制的茉莉花茶年产量已达6 万多t(见表6)。
表6 2015 ~2017 年广西茶产业结构情况
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各地、各生产主体重视茶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全区茶叶各类注册商标233 个;持续推进广西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凌云白毫茶、南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六堡茶、三江茶、横县茉莉花茶、昭平茶、姑辽茶、覃塘毛尖茶、昭平银杉茶、开山白毛茶、金秀红茶、桂林桂花茶、龙脊茶、平乐石崖茶、大新苦丁茶等地方茶产品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如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凌云白毛茶、三江春、昭平红、桂林毛尖、南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桂花茶等。
品牌推介和宣传持续发力,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为宣传广西名优茶叶品牌,提升广西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自2008 年以来,广西农业厅先后在南宁、柳州、梧州和昭平县举办了七届广西春茶节和两届广西茶叶展销会。 各茶叶主产区不仅举办了很多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还积极参加全国性的茶叶展销活动。 通过区内外茶事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广西茶叶品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据浙江大学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2017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广西横县茉莉花茶名列18 位、品牌价值20.75 亿元,六堡茶名列29 位、品牌价值17.31 亿元,桂平西山茶名列70位、品牌价值8.24 亿元。 2017 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广西的“三鹤”“茂圣”“大明山”“金花”“圣种”“人间壹香”“熹誉”等品牌分别排名第33、34、42、69、72、81 和94 位。 在2017 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横县茉莉花茶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广西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全区共创建24 个国家级茶叶标准园和32 个自治区级茶叶标准园,有力促进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 带动13 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产地认证41 个,面积2.33 万hm2;7 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茶叶认证,9 个茶叶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2 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叶产品认证,共认证产品数97 个,面积2.09 万hm2。 推动制定了有机红茶等12 项茶叶地方标准,推动企业开展QS 认证,已获得QS 认证企业2280 家。 通过标准园创建大幅度提高了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广西茶产业升级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979 个村、20.26 万户种植茶叶,其中有454 个贫困村、4.96 万贫困户种植茶叶。 贫困地区的茶园占全区80%以上,茶产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江县2016 年有茶园1.1 万hm2,产茶1.2 万t,产值12.5亿元,有65000 户农户种茶,从业人员25 万人,农民茶叶单项人均收入3571 元,茶叶生产是三江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昭平县有茶园1.37 万hm2,产茶1.02万t,产值达10.85 亿元,有44100 农户种茶,从业人员10 万多人,农民人均茶叶单项收入达2600 元。
广西茶叶主产区重点分布在贫困地区,近年来,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2016 年,全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1231.8 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的53.5%,贫困地区占比更高一些。 由于劳动力的紧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对其影响更为突出。 2017 年春茶采茶工劳务费比2016 上涨5.9%、比2015 涨20%,达到了平均90 元/天·人,而2017 年春茶产值仅比2016年上涨1.61%、比2015 涨7.34%。 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而茶叶价格上涨较慢,甚至部分茶叶价格有所回落,导致产业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制约了广西茶产业的发展。
2010 年以来,广西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入选过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前100 名的共有5个,但并未进入前10 名,最高名次为2011 年的横县茉莉花茶,排名13,评估价值15.09 亿元,比排名第1 的西湖龙井低35.24 亿元、比排名第10 的福州茉莉花茶低3.18 亿元。 在2016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广西仅有3 个品牌进入前100 名,且品牌评估价值相对较低,其中广西梧州茶厂“三鹤”品牌评估价值(2.8 亿元)排名40、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茂圣”品牌评估价值(2.5 亿元)排名62、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大明山”品牌评估价值(2.21 亿元)排名64,3 个品牌总评估价值仅为7.51 亿元,远低于排名第1 的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吴裕泰”品牌(品牌评估价值12.77 亿元)。 2017 年,广西销售额超过1.5 亿元的茶企业仅有3 个,而贵州有12 个、云南12 个、福建35 个;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桂茶”品牌知名度不高,大品牌少,严重影响广西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广西茶园多为农户零星分散种植,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标准化茶园面积占比不到10%。 此外,广西茶叶加工厂有部分为小作坊,通过QS 认证的企业占总数的21%,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经营者对管理不够重视,造成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 广西茶叶产区气候以高温高湿为主,病虫害发生较多,水溶性农药使用普遍,容易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广西出产的凌云白毫茶、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茶、桂林毛尖茶、南山白毛茶、梧州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桂林桂花茶等产品,均在国内外品质评比和茶业博览中获得多项荣誉,具有国内、国际销售的市场基础。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广西早春茶的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已经对外出口到东盟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 通过推广早春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和一系列的推介交流活动,打造广西早春茶的品牌,提高早春茶的产量与效益。
广西制定了55 套茶叶相关的地方标准,茶叶生态种植取得显著成效。 标准化生产的推进,促进了茶叶品牌的建立,全区共有茶叶商标95 个,产品品牌13 个,初步改变了有品无牌的局面。 品牌建设已经在广西茶叶界形成共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
从主要茶种的生产与消费情况看,绿茶仍占广西消费茶类的主要地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上名优茶畅销,中低档茶、大宗茶消费情况总体变化不大,整体平均价格略有上涨;红茶重新获得较高的关注度,红茶产量将持续增长,市场份额继续扩增;六堡茶是近年茶叶消费市场的热点茶类,生产和消费均快速增长;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资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茉莉花茶生产量略有下降,价格上涨。
根据茶区地理、气候优势和业已形成的茶产业基础,主要发展桂西、桂北、桂东和桂南四大茶区。重点提升昭平、三江、西林、凌云、灵山、横县、苍梧、金秀、乐业、融水等10 个产茶大县;培育发展龙州、覃塘、桂平、柳城、隆林、龙胜、平桂等16 个产茶县(市、区),使以上26 个产茶县(市、区)茶园面积占全区茶园面积的90%以上。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重点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扶贫脱贫中的作用。
扩大标准茶园和精品茶园创建规模,每年在重点产区选择集中连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创建一定数量的标准茶园或精品茶园,示范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重点完善路网、茶园管道灌溉、植保等基础设施,试验推广茶园耕作、修剪、采摘等机械;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配套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藏、运销;茶叶生产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整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企业、茶农协会等力量,建立区、市、县、乡、村配套的、服务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让每一户茶农至少有1 人较熟练掌握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整体提高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生产出优质的茶叶原料和产品。
广西茶叶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相对落后。 一要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加大初制茶厂优化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强研发与推广茶叶连续化加工流水线,改善加工装备条件,改进加工工艺;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初制茶厂(场)采用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加工方式,推进标准化茶厂建设,大力推进QS 等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提高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 二要加快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推进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 开发生产药茶、保健茶及饮料茶;扩大生产袋泡茶及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加快茶食品、茶食品添加剂、茶保健品、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茶化工产品等领域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推广应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进程,推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源头上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一要加强茶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监管。 强化农药和化肥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监管及安全风险监控,鼓励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二要指导茶农科学使用农药。 加强合理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规范农药使用行为。 三要加速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通过宣传发动、科技驱动、服务推动、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加速推广应用“灯诱+色诱”等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四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培育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建立以订单、合同、股份等为纽带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序推进茶产业专业化分工,逐步形成茶农生产鲜叶、茶厂规模加工、企业品牌营销的新格局,让茶农在产业化经营中分享到更多利益。
鼓励和扶持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连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指导和鼓励茶叶龙头企业申报市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认定,搞好服务,用好现有扶贫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通过茶园流转、承包经营、返租经营的方式带动农民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经验效益,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充分挖掘广西生态茶园观光休闲资源,择优扶持一批茶文化企业和茶文化产品,重点支持“茶乡游”等休闲观光养生项目(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旅游线路,把茶园打造成景区;支持茶叶主产地区开展茶文化节、旅游节等各类茶文化活动,把劳动生产与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康体养生融为一体,丰富广西旅游内涵,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饮茶文化宣传,营造健康饮茶氛围,培养饮茶兴趣和习惯,促进茶叶消费。 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和茶文化内涵,并通过品茶艺术表演和培训,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发展茶经济。利用生态茶园开发采茶、炒茶、制茶等参与式项目,丰富茶产业融合发展内涵。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优势产区品牌创建;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组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 打造以六堡茶、茉莉花茶、桂红茶、桂绿茶为主导的“桂茶”品牌。 加强六堡茶地理标志商标使用和管理,扩大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进行红茶、绿茶、茉莉花茶集体商标注册,打造一批公用品牌、区域品牌。 统一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六堡茶、茉莉花茶、红茶、绿茶的种植、采摘、加工、贮运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 统一包装标准,促进六堡茶、茉莉花茶、红茶、绿茶包装的定型化、规格化和系列化。
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经理人队伍和专业化的营销企业,培育壮大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扩大茶叶超市销售率,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和订单生产,探索并推广网络销售。 鼓励广西企业、合作组织、经销商到区外、国外建立“桂茶”专销市场,支持茶叶进口国的企业到广西投资进行茶叶生产、研发、加工和贸易,构建广西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不断扩大港澳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拓北美及欧盟市场。
加强“桂茶”宣传和推介。 加强对广西茶叶的整体宣传,引导媒体形成良好的广西茶叶宣传报导机制,扩大“桂茶”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适时向国内外推介广西茶叶,利用好国家、自治区和各地开展的农产品促销、展销、交易会等平台,组织企业到区内外参加茶事活动,扩大广西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开拓市场。
以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三区三园一体”建设为契机,加快广西现代茶产业发展步伐。 “三区三园一体”包含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 作为茶产业应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尤其是自治区级、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跻身国家、自治区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横县中华茉莉花产业园已纳入2017 年第一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将投入大量资金持续支持园区建设,发挥产业技术集成、三产融合、创业平台、辐射带动等功能作用,以点带面带动茉莉花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茉莉花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