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时代背景、画家自身经历切入探索柯罗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发展。
关键词: 柯罗 美学特质 现实主义
一、古典主义对柯罗的影响
在西方古典油画作品中,风景仅仅是作为宗教画、历史画的背景衬托来描绘,直至17世纪风景画才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画种。在法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中,历史风景画一直是其主要的代表,而风格上也以古典主义为主,代表人物便是普桑与洛兰。但是到了19世纪,法国风景画迎来近乎颠覆性的变化——明亮的色彩,灵动的笔触,真实可信的景色,耀眼夺目的阳光,这些便成了现在人们对法国风景画的第一印象。而在这近乎死板到飘逸灵动的风格变化之中有着一位不能被忽略的画家,他生活在各种艺术风格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的时代,他的画中既有着古典主义的庄重典雅,又有着浪漫主义的个性理想,但是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他画中体现出的对生活执着的热爱。他便是法国现实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柯罗,他坚持面对自然,仔细观察每一片景致,用静谧温雅的画面表达出真实美景,用朴实无华的色彩描绘如梦如幻的诗意梦境。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柯罗师从老师贝尔坦,深受其影响,纵使他的绘画主要以古典主义居多。柯罗十分努力的学习贝尔坦教他的新古典主义的绘画理念,这些必要的新古典主义的基础知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这在他1830完成年的《枫丹白露森林景色》这幅画中可以明确地体现出来。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古典主义风格对他今后的风景作品具有很大影响。他继承了古典主义绘画精准的素描关系。但是,柯罗的风景又与古典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他一贯反对古典主义中不尊重客观事实,只一味追求高雅趣味的表现手法。相较而言,柯罗的作品中总是描绘祥和、美好的乡间风光,他热衷于对真实自然样貌的表达,这使他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除了理性的模仿自然,还怀揣着一种心中美好的想象和憧憬对农间生活进行歌颂。
二、柯罗风景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探究
柯罗的一生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兴衰、现实主义的胜利、印象主义的兴起。柯罗响应巴比松画派“回到自然”的口号之余,仍然对洛兰式的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景画保持热情。这从他创作的展现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风景作品中便可看到。淡淡的薄雾,隐约的森林、村庄、山川水流,阿卡迪亚式的环境中点缀着几位美丽的少女、牧童。可以说,从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阿尼巴·卡拉奇,到法国风景画家洛兰,再到柯罗,这一条脉络便是地中海风景美学理念北上塞纳河,进而为法兰西民族所本土化。其中法兰西本民族风景画的成熟的标志,便指涉了库尔贝、巴比松画派倡导的“现实主义”美学价值。
那么,何为“现實主义”?
从理论层面来讲,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创作中的具体手法和技法存在巨大差距。而“创作方法并不是狭义的艺术手法和技法,它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上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1] 显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一层面的意思指的是思想理念。西方“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作为艺术流派出现在法国。库尔贝便是重要的一环。他强烈反对僵化的学院派和理想化的创作倾向,认为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题材,坚持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巴比松画派的也是离开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城市中心,走近农业文明,走近自然,观察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社会的原型,进入农村、森林、水流、山川。这方水土的风景人情便成为这些画家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它作为艺术思想来看,它的基本原则即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生活,亦即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的表现,是对社会生活做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了。”[2]
“形象、真实、典型”作为现实主义的三个特点,正是柯罗创作方法及其作品的特点所在。
“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可以说是对柯罗创作方法的最好解读。柯罗对自然的热爱使他充分的用眼睛观看自然,用心感受自然,遵循现实中自然的法则,找寻大自然中每一个果实、每一份鸟鸣、每一片树叶的律动。他所强调的“只画你所看见的东西和照你所看见的样子画。”便十分清晰地表达出了柯罗师法自然的心态。柯罗尊重自然,以自然之真实的象入画,摒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中理性的、完美构图和色彩概念,打破了原有的规则,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真实的世界。
柯罗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为了使画面达到想要的效果,他可以不断的重复画一个地方,直到和真实的一样。意大利一位美术史家这样描述柯罗:“他受了古典主义的教育……然而,他非但不反对浪漫主义的感情生活和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念,而且还非常热衷于此道……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他那极其有限的题材,把柯罗引向了直率而诚挚的写实主义道路。在他死后,评论家们和画家们承认,是他为刚刚出世的印象主义开辟了道路。”[3] 如上所示,柯罗并不是追求激进革新一派的画家,他所接受的教育使他的画作拥有古典主义的一面,但从他的审美情趣来讲,他似乎认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也有打动他的地方。在他所处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织的时代,最终指引他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是他对自然的坚持,坚持面对自然、忠于自然。在对自然写生的岁月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语言。开辟了一条新的风景之路,也为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指引了道路。也正是在这一层面,柯罗与洛兰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洛兰所创作的仍然是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景画,表现的风景大部分是对历史的追忆,是古典美学价值影响下对“理想美”的孜孜追求,风景并没有真实的原型。作品的创作依靠的是艺术家对古代故事、历史遗址的怀想。相反,柯罗走进自然,用眼观察他所处的环境,用画笔再现出来,这种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刻画,其实质正是对自己的价值和自己生存的土地、天空、村庄和他人的礼赞。
尽管如此,柯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依然有着“典型化”的过程,“再现”之中也有“表现”。如其所言:“对于在室外所画的画始终不可能深信不疑。永远应该把画拿到工作室里去加工”对于他而言,写生只是创作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从写生升华到情感的创作。柯罗经常根据旅行在外的写生回到工作室里继续把它们“回忆”出来。柯罗曾说:“我既用眼又用心灵来表达一切,我眼睛见到的一切还要用心灵去解释。”[4]“我虽然在细心地追求和模仿自然,但却一刻也没有失去抓住感动我心灵的刹那。现实是艺术的一部分,只有感情才是艺术的全部。如果真正打动了心灵的话,我们这真挚的感情是会传播给他人的。”[5]“艺术就是爱”。柯罗还说过,当你画风景时,要想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显然,在这里柯罗指出了“心灵”、“自然”、“情感”、“现实”的关系,而且柯罗是十分肯定感情对于画面的重要程度。
显然,柯罗所谓的“加工”正是柯罗将现实风景“典型化”的过程。创作中对于細节的描绘会依据整体画面的效果而被舍弃,进而融入了柯罗自身的情感与理想,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创造。依据这一的创作方法,其作品便会有着现实风景的痕迹,又有着理想主义的上下求索。
值得注意的是,柯罗的风景画在技法层面仍然是写实性的。这并不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对立。相反,这种写实性的技法是“现实主义”派生而来的。纵观柯罗一生,他所处的时代依旧是写实主义盛行的时代。显然,19世纪的西方美术在柯罗时代依然了延续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是同一风格的渐变性演进,还没有出现裂变式的风格转型。也就是说,从古希腊时期便被写入古籍的“模仿理论”在此时依旧为世人所接受。另外,浪漫主义所倡导的追寻中世纪故事和民间文学,将丑、狂暴、残忍纳入美学范畴,拓展了世人的审美认识。然而,在柯罗风景画中完全看不到这样的痕迹。柯罗的风景画依旧是“美”的,而这种“美”与古典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层面讲,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柯罗的思想中并不冲突,反而为其所用,表现出柯罗独特的思考。可以说,在法国现实主义流派发展的浪潮中,柯罗应该是比较平和的心态来看待画坛的嬗变。
注释:
[1]邹跃进、诸迪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7页。
[2]邹跃进、诸迪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9页。
[3]王双阳:《柯罗—巴比松村的画家》,[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4][法]柯罗:《论画》,《世界美术》, 1980年第1期,1980年第1期,第68页。
[5]同上,第68页。
参考文献:
[1]邹跃进、诸迪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邹跃进、诸迪主编:《美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王双阳:《柯罗—巴比松村的画家》,[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法]柯罗:《论画》,《世界美术》, 1980年第1期,1980年第1期。
[5]同上。
作者简介:
宋若熙:2017年-2020年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