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林
摘要: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主流和典范,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各国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影响。文章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和本书不足之处几个方面对《教育漫话》进行相应的介绍和概括论述,以达到对其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看法的书,很难相信这么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竟是在1693年出版的。正是由于作者的广泛涉猎,使得这本著作得以呈现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风貌。不过,单就教育而言,作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其中有很多正确的可供参考,但也有不太正确的,总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育目的上
1.教育能使儿童自立、自觉和自律。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直谈到要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恒心,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练习,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处事方式和习惯,而这些良好的习惯能使儿童自立、自觉和自律。
2.教育能使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及社会。洛克认为教育不是让儿童进入到故纸堆中,对学问过度钻研,而是让儿童能走出书本,用良好的礼仪和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德行、努力和爱好名誉的心思走向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应该是为了生活,为了适应社会的生活。
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绅士。这个观点几乎贯穿了洛克书中的每个角落,他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一个知礼仪、懂人情世故,并且具有高尚美德的绅士。
二、在教育方法上
1.遵从儿童年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和德育。洛克认为在教育儿童时,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特别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提出,“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2.树立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习惯,重视家庭教育。对于习惯和榜样的作用,洛克进行了相当篇幅的论述,可以说是比较中肯的,他认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通过练习这种方式,而练习能加强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加深对道德准则的理解,进而践行道德情感。
3.奖罚得当,必要的时候不排斥体罚。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洛克认为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体罚是惩罚方式中最不可取的一种,要极其小心地使用,但是对于儿童的顽梗,则可以采用如鞭笞和责骂之类的体罚方式。
4.重视儿童身心均衡发展,不可偏废。对儿童健康的发展,也是洛克《教育漫话》中叙述的重点,在文章开篇他就提到,“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在他的书中,他构建了一个和谐发展德智体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他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5.重视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在《教育漫话》中,洛克要求导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导致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三、在学习方法上
1.次序与恒心是学习的基石。洛克认为“次序与恒心据说是使得两个人发生重大分别的原因”,因此他认为学习不同的学科,要有不同的次序,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各门学科的逻辑顺序。除此之外,他也特别强调意志力的培养,他认为意志力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品性,进行更进一步学习的关键,在意志力的推进下,有利于儿童形成做事做学问有恒心的态度。
2.主张在游戏中学。可以说,洛克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理解是比較恰当的,从他主张“可以使儿童把学习看作一种游戏,看作一种消遣。”可以看出他深谙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这和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习医并打算以此为业的经历是有关的。
四、在师生关系上
1.连接师生关系的桥梁是爱与畏。洛克认为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应该是爱与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爱与畏是“作为你(导师)去永远支配他的大原则”而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与桥梁的。有了儿童的畏,才能使教师的爱发挥最大功效。
2.师生关系要融洽民主。这一点反映了洛克对师生关系的另一种理解,他认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这样“他(儿童)就会因此感到乐趣和信任,就会开始看重知识了”。
五、对教师的要求上
1.具美德、懂礼仪、能树立好榜样。洛克对于教师的论述除了集中在关于“导师”的段落中,还散见于书中各个角落,他认为导师要在被尊重的前提下,“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以身作则。导师还要德行高尚,这样才能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得学生知书达礼。
2.具有丰富的学识及人情世故的知识。除了美德与礼仪,教师还应有丰富的学识,包括“谨严的作风和学者的性格”“导师除应该娴于礼仪以外,他还应该深知世故人情”。他认为,即使一个人对任何科学没有多少心得,只要他深谙人情世故和礼仪方面的知识,“他还是可以指导学生学得相当深入的”。
3.善于教育教学,教育方法得当。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善于教学,而且方法要得当。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而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引来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工作无法进展,对学生的发展起相反的影响。
六、不足之处
1.内容不够系统。如本书书名所示,这本关于教育的著作是一本“漫话”性质的书,书中多是一些论断式的篇章或者关于教育的意见,而不像某些教育名著那般理论系统,正如他自己在给爱德华·葛拉克(Edward Clarke)致辞中说到的那样,“这些漫话,与其说是一篇公诸公众的论文,不如说是一段朋友间的私人谈话”。但是,我相信,就是这样的一本教育著作,在当时应该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过于看重教育的功能。洛克对于教育是怀抱着很大的信心的,他在书中的开篇便确定地说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观点有前后矛盾之处。他对很多事物的态度是矛盾的,比如说他一方面认为鞭笞管理儿童是“教育中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是“惩罚儿童的方法中最坏的—个”,另一方面又认为对于有顽梗的儿童,“鞭笞是一种正当的矫正”。如他对于父子关系的态度,一方面认为教育儿童要使他“从小便知畏惧(父亲)”,另一方面又认为做父亲的要“酌量给他们一点宽待”。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都有摇摆的态度。
4.把宗教教育摆在异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清教徒,洛克是很注重道德教育的,他提到“德行要有基础,他的心里极早就要印上对于上帝的真实观念,知道上帝是独立的至高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主宰和创造者,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一切善,他爱我们,给我们一切。”
在结论这一块,洛克特别指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可以说,洛克的整篇文章都是建立在“白板说”这个论点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