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中职学前教育保育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07 08:19曾文惠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保育员婴幼儿导图

曾文惠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具有创新的工作能力。中职学校一般为非师范类学校,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资格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针对当前幼儿园都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的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就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教育的基本技能,在保育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即多数为保育工作人员。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都要学习《保育员》课程,并且考保育员证。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在二年级第四学期考中级保育员证,每周4课时。一般考证在每年的5月份,算下来总共授课时间大概只有50节课。考证分为理论和技能实操,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的理论科目有:《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涉及到的技能实操有:卫生管理、生活管理、配合教育活动和绘画。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中职学生记住所有考点,并且顺利考证,这是非常困难的。

在传统的“填鸭式”式教育的影响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是铺天盖地的教师语句使学生不主动思考,只会被动接受。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强调标注重点,学生机械化照做。学生对课堂没有参与的热情,更加体验不到课堂的真正乐趣是学生对知识的共鸣与渴望。一边看钟表还得一边记笔记,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参与意识,更没有与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我们曾大量采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倡导“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上大胆改革尝试“翻转课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但就学习本身而言,“内因”永远是最重要的学习因素,学习的核心是“思维”。通过各种尝试,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应用在中职学前教育保育员课堂教学中,是最有效果的。本文通过一节保育员课例,剖析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为脑图、心智图,是由英国的“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 在 20 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式工具,可以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图的直观性特征使学习者一目了然看到内容的整体结构。学习者通过构图把大量枯燥、无规律的信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立记忆链接,将其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层级性的图形,把单一、枯燥、模糊的知识变得立体化、结构化、框架化,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强化学生记忆与理解,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包括找中心主题、找关键词、建立分支、建构联系线和运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二、思维导图在中职学前教育保育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可以将枯燥的保育员内容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将实操化繁为简, 实操流程与步骤可视化,以便学生掌握课堂脉搏和提高实训能力。现结合中级保育员技能第一章第1节清洁实际教学具体进行阐述。

第一环节:导入部分(5分钟)

根据课时内容,借助思维导图巧妙导入(图1保育员清洁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绘制部分(20分钟)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给学生抛出话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掌握。举例如下:

学习单元一:婴幼儿撒饭后的清洁流程如下。保育员应协助婴幼儿离开其所处的桌面位置,避免弄脏婴幼儿的衣物和踩脏地板;保育员应使用干净的湿抹布擦拭婴幼儿衣服上的污渍,必要时可将婴幼儿的脏衣服脱下清洗,并为其换上干净衣服;保育员用干净的半干抹布将桌面上残留的饭菜擦进垃圾筐,再更换另一块干净的半干抹布将桌面彻底擦干净;保育员用扫帚清扫地面,然后用簸箕将地面上残留的饭菜彻底清理干净,再用干净的半干拖把将地面拖洗干净;清洁工作完毕后,保育员应及时稳定婴幼儿的情绪,并给婴幼儿重新盛饭,引导其愉快地进餐;婴幼儿进餐完毕后,保育员应彻底清洁所用抹布、扫帚和簸箕,将其悬挂晾干,随时保持清洁工具的卫生。

通过上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保育员在婴幼儿撒饭后,要做的具体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找中心主题:撒饭后的清洁工作;二是学生找关键词:撒饭原因、工作准备、工作程序、注意事项;三是建立分支;四是建构联系线(见图2婴幼儿撒饭后的清洁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最短的時间,在A4纸上绘制思维导图。教科书上三四页的知识点,学生用简单的图就把重点知识列出来了,并且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把知识点掌握了。其他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操作。

第三环节:学生展示、教师答疑解惑(10分钟)

这个环节,请每个组的同学把自己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用手机拍摄,发到班级微信群。这样,每个组都能互相学习,查漏补缺。接着,请1~2个组的同学上台,给大家展示他们的学习思路,这个环节,相当于同学们的第二次学习,快速回忆重难点。最后,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大家一起解决。

第四环节:一起猜题、巩固练习(5分钟)

在这个环节,大家根据自己小组梳理出来的知识点,一起猜题,尝试在刚才的思维导图上,勾画出可能出的题型(图3撒饭后清洁的考点)。比如,婴幼儿撒饭的原因,这个内容可能出单项选择和判断。工作程序这个内容可能出问答题,等等。

三、结语

一门学科,一本书或书中的一章,都算一个整体,各局部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思维导图能够以有机的方式衔接这些整体知识系统。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笔者完成了思维导图在中职学前教育保育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在不同课例中,这几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应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大胆尝试,掌握制作思维导图的流程,学以致用,将此方式融入各科学习中,以提升学习效率,开启无限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保育员婴幼儿导图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漳州市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探究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推动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探索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