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迪
摘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是一项系统的意识形态工程,其对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都极其重要。当前在其教育合力形成过程中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及协同效应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构筑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增强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凝聚力。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11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前,新时代大学生构成了我国青年群体中的有生力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解和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发展。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要注重发挥教育合力作用,通过多项举措使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感召力,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代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前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不断增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需要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未来意想不到的挑战,勇敢承担起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重任。同时,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确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有利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有利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科学的、坚定的信仰,它能够促使人各种本质力量健康和谐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及未来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在适应时代变化和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发挥各方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大力推進理论创新、有效回应现实问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在面对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时能够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自身毕生的追求。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终身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有利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已经改变了世界上亿万劳动群众的苦难命运;而它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深刻认同乃至衷心信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科学解释世界和能动改造世界的真理性力量。面对矛盾问题及不良思想侵蚀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指引其自身的行为,切实地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全力为学生提供“三观”确立的理论基础,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将精神和物质、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3.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性关怀,以其正确的立场、科学的观点、独特的方法向人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要通过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作用,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但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仍存在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的重视程度不足、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协同效应有待提升的问题,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找准切入点,切实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现存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正确鉴别和选择,让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变为大学生的信仰,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对于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合力重视程度不足
新时代大学生所身处的复杂环境对于增强其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要求而言任重路远。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未得到相应重视,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未能有效指导大学生由“知”到“行”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且当今信息化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娱乐化现象充斥其间,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尚未完全消除,这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等矛盾问题突出的阶段,致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困惑和迷惑。而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在其进行过程中,不仅高校内部要形成教育合力,还需要社会、家庭高度重视,并且形成整体合力教育效应。如果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作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形式化现象仍然存在,就会不同程度地使大学生理论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效果有一定弱化作用,不利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
2.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对人们及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但当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未制定保障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形成和发挥的相关制度,未将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和途径的完善及创新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相关政策制定、文件落实、难题解决方面尚未形成协同,学院、教务处、宣传部、科研处、人事处等各部门缺乏沟通合作,未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联动协作、合力育人的育人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及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内在价值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让学生自觉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对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从全局出发,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效应。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个别学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到位、思想不成熟、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偏离等现象。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难以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连接,致使大学生自身自觉接受并内化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弱,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的协同互动尚未完全形成,影响了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效果。
三、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马克思主义是统一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力量的旗帜与向导,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构筑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认同教育合力,坚定不移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成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内容,不断激励大学生将自身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1.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需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第一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合力,首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主旋律,以科学、积极、健康的价值理论引导大学生的发展,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齐头并进共同发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其次,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持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高校要积极培育一支德才兼备、信念坚定的教师队伍,在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面做出表率,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也可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理解。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如此次抗击疫情中有很多大学生主动报名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可借此开展“最美志愿者”等活动,将他们的事迹发布于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激励广大青年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具体运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在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注入力量。
2.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增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而课程思政则主要侧重于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改变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育方式,紧密结合现实,积极探索创新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优势作用,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惑,使二者在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努力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培育时代新人、落实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中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合力。
3.构筑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是帮助学生提升政治素质、确立正确价值观、端正自我言行的重要教育内容,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强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需通过构筑“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教育合力。首先,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工作的深度。聚焦高校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思政工作队伍、专业课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及学生党员干部,通过奖励机制、示范效应、责任考核等多种方式争取全员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工作的支持,增强全员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尤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形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示范作用。其次,推进全过程育人,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工作的效度。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特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系统性、贯穿性、持续性地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与基础教育相对接的基础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知识拓展到社会大课堂。最后,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信度。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协调、课内与课外相补充的方式,立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网络课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和信息化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组织方法,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中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利用博客、微博等全新网络教育手段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青年大学习”和“学习强国”等学习活动,为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创建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积极作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协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的有序进行。
四、结语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我们既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内部各种因素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背景下,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性、构建“三全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及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结合国情、校情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同,不断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理论认同路径,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教育合力。这不仅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孙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