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丽 石军
根据失血发生的缓急,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失血性贫血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是由于长期反复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病因可分为出凝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和严重肝病等)所致和非出凝血性疾病(如外伤、肿瘤、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痔疮和妇科疾病等)所致两类。
失血性贫血的特点
急性出血性贫血患者出血的速度和出血量决定了症状的严重程度。临床可表现为昏厥、眩晕、口渴、出汗,脉快而弱,呼吸快。直立性低血压亦常见。血压早期可反射性上升,若继续出血,血压可能下降而导致死亡。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头晕、乏力、脸色苍白、眼花、怠倦、注意力不集中、胸闷气短、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低热等情况。
失血性贫血的病因
失血性贫血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引发的病因也不同。
引起急性失血的原因主要有:①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时的出血;②肝硬化导致的食道或胃底静脉破裂,胃或十二指腸溃疡等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③宫外孕、前置胎盘或分娩时的各种妇产科大出血;④内脏特别是脾、肝等脏器砹裂时的出血;⑤大量肺或支气管咯血;⑥炎症、肿瘤等侵蚀血管壁引起的突然大出血;⑦各种止血机制有缺陷的疾病,如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等。
急性失血如果失血量过多,血容量减少1/3时,心输出量与动脉压大幅度下降,若不能及时补足血量,会导致休克。在休克过程中,由于器官组织代谢障碍、酸中毒及毛细血管壁损害,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结果使休克成为不可逆性,导致死亡。
慢性失血是机体由于一些慢性或隐匿性疾病所致的反复、少量、缓慢的出血,以消化道失血及月经过多为常见,主要包括溃疡病、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胃炎、胃癌、肠癌、痔疮、钩虫病、慢性咯血及子宫肌瘤、肠道肿瘤等。其他少见的还有长期慢性的鼻出血、齿龈出血、尿路结石致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慢性失血也是缺铁性贫血铁丢失过多的原因,因此,慢性失血所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本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这在成年男性和绝经期前女性中最常见。
失血性贫血的治疗
急性失血的即刻治疗包括止血、恢复血容量和治疗休克。输血是唯一可靠且迅速恢复血容量的方法,适用于有血管性虚脱危险的严重出血。血浆是目前最令人满意的临时的血液代用品。临床试用能运输氧气的化学制剂已取得一定的成功。输注盐水或葡萄糖只有短暂的疗效。绝对休息、经口补给液体以及其他治疗休克的标准方法都可使用。
慢性失血性贫血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胃肠道失血应积极治疗消化道疾病;女性月经量增多者需积极治疗妇科疾病;患有寄生虫者应积极驱虫治疗;因肿瘤所致慢性失血需尽可能治疗原发病。重度贫血出现心衰等情况,可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改善症状。
失血性贫血随后的治疗要补充因出血而丧失的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在药物补充铁剂的基础上,应多吃含铁量高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等;植物性食物,如海带、黑芝麻、菠菜、黑木耳、黄豆、黑豆、紫菜、大米、玉米、麦芽等;还应有足量的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饮食可促进铁的吸收,也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如肉类、鱼类、禽蛋等。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如橘子、山楂、西红柿、苦瓜、青柿子椒、青笋等。维生素C有参与造血、促进铁吸收利用的功能。上述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调配,尽量做到食物的多样化。
当然,失血性贫血关键还是要治疗原发症,原发症治疗好了,贫血才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