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 王立娜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长沙开埠后,门户洞开,西方各国纷至沓来,长沙成为西方各国的商品倾销地。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长沙的自然经济结构不断瓦解。西方各国资本的进入,客观上促进了长沙民族资本主义的兴盛,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理念逐步被长沙市民所接受,由此引发近代长沙经济社会的剧烈变迁。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继岳州(今岳阳)之后,被正式开辟为商埠,史称“五口通商”(即汉口、宜昌、九江、岳州、长沙)。长沙开埠后,洋商一拥而入,划分势力范围。英、日、美、德等帝国主义者先后要求湖南当局允诺“长沙通商租界,定于省城北门外,所有应需地段,南以城为界,东以定修之铁路至新码头为界,北以浏渭河、西以湘江为界”。这一通商租界,已经涵盖当时长沙城一半以上区域。长沙开埠后,西方国家纷至沓来,把长沙逐渐变成了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并最终在长沙城内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西洋贸易区和外侨租界地,对近代长沙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长沙城市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崛起
长沙开埠后,西方各国在长沙及周边地区低价收购桐油、茶叶、粮食、棉花、毛皮等生产原料,争先在通商租界设立工厂,招揽失地农民、破产手工业者进入工厂进行机器化生产。这些列强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大、种类多且价格低廉,迅速占领长沙商品市场。如长沙西城区,有英、日、德、法、美等国企业开设的商铺17家,销售的商品不仅有纺织品、面粉、煤油、白糖、药品等传统手工业产品,还有五金制品、电器产品、搪瓷产品、化工产品等新兴工业品。在西方工业产品的强烈冲击下,长沙的城市自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尤其是城市传统手工业首当其冲,破产脚步明显加快。如长沙碾米业,有数百年历史,碾米作坊一度达到六百余家,但由于碾米多采用人力、畜力,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列强企业进驻长沙后,生产大量碾米机器,“无需人工,亦不需畜力,碾米速度较作坊何止快上十倍,而费用又只及作坊四分之一。”在机器化大生产冲击下,长沙碾米业纷纷破产,到1918年时,长沙碾米业已经被洋商所垄断,大量城市手工业者破产失业。再如长沙纺织业,原是传统手工业的支柱产业,大小纺织作坊多达千余家,从业者多达十余万名,他们“针凿营生,多事刺绣,聚家为坊,临街售卖”,开埠后,西方各国在长沙争设纺织企业,引入西方纺纱机器,其生产效率远超传统手工作坊,加之列强以低价收购生产原料,导致工业纺织品定价仅有传统纺织品价格的四分之一,很快将长沙传统纺织作坊挤垮。到1917年底,长沙城内纺织品几乎全部来源于英、日、美等西方各国控制的纺织企业。不仅碾米业和纺织业,长沙市内皂业、烛业、卷烟业、糖业等都受到剧烈冲击,纷纷破产。
西方各国资本的进入在促进长沙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同时,也推动了长沙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1904年至1919年间,西方各国投资兴办的企业剧增至127家,涵盖了矿业、造纸、印刷、纺织、日化、面粉、军火等二十余个行业,其中注册的矿业公司就超过50家,且都是以大機器生产为主。
在西方资本刺激下,长沙士绅阶层携资本和权力优势也投入到长沙近代工业发展的浪潮之中,继而成为长沙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如黄忠浩、喻光荣等士绅在长沙设立日化企业生产肥皂,其技术和产品质量不逊德国产品,颇受长沙百姓欢迎;王先谦、汤聘珍等人在长沙成立湖南炼矿总公司,采用西方大机器生产,有矿区上百家。“湘省工业之发达,盖由此始。”
长沙居民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长沙近代工商业的崛起为长沙城市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加速了长沙城市的社会转型。长沙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由此发生重大变迁。
西方工业产品进入长沙后,逐渐影响并改变着长沙城市居民的生活。如在饮食上,西方点心、面食、罐头、糖类等西式食品,方便储存与携带,丰富了长沙人的饮食结构,很快占领了长沙人的餐桌。
另外,在服饰上,工业纺织品代替原来土布,洋布生产工艺精良,且色彩变换较多,种类较土布更为丰富,加之售价较低,很快成为长沙市民服饰的主要来源。当时长沙西街的美国商铺,就有“洋服、洋布、洋纱。日销万余匹布料。”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洋服的兴盛,使得西方生活理念也渗透进来,居民的服饰穿着开始发生变迁,尤其是西服的推广,“其效西欧之妆,细腰亮履,配以黑袜高帽,颇为流行”,不止长沙的外国人这么穿,到1914年前后,长沙新式学堂学生、老师,机关人员甚至工商业者都盛行着西服出席重要场合了,而之前与西服穿着不甚搭配的长辫发式也逐步被摒弃,满城都是短发西式头型。由此,模仿借鉴西方纺织品工艺逐渐成为长沙传统手工业商人的生存之道,他们设立纺织学堂,研制洋布生产工艺,以谋发展。
西方生活方式进入长沙后,长沙近代文化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变。如西方报刊公司进入长沙后,设立杂志社、图书馆、电影院、摄像楼等,长沙市民文化娱乐由此发生巨大变迁,“争购报纸,阅览天下事”。设立图书馆后,长沙市民开始按西方方式租借图书阅读,大大扩宽了长沙市民的眼界和文化生活方式。
1905年,美国公司在长沙首设电影公司,并设立影院,播放电影。到1912年,长沙电影院已经发展到10座,广大居民对这一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大热忱。如青石桥影院有座八百余个,每次电影上映都是满座,以至于需要提前预订座位。这些西式的文化娱乐方式,逐渐占据长沙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也影响着长沙市民的思维意识,推动了长沙的城市近代化转型。
长沙城市居民思想观念开启了近代化路途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长沙后,西方的思想观念也逐步渗透长沙市民阶层,催生了长沙市民阶层自我意识。这种市民阶层意识更多是关于民主、公平、正义的思想观念,以及追求权利义务的自我保障意识。
长沙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群体数量不断攀升,从1906年至1916年间,工人阶级数量从不足1万人升至12万人。绝大多数工人阶级集中在西方各国开办的企业中,尤其是矿业和交通业。这些产业工人,劳动时间最长,生产条件最差,劳动待遇最低,是受西方各国剥削最重的城市居民群体。随着西方报刊媒体对西方思想观念的宣传,加之工人阶级自我觉醒,爆发了一系列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人开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1908年,湖南码头工人爆发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废除工头监工制。在全体工人努力下,英国企业接受了工人们提出的意见,将工资按时薪计算,并缩短工作时间,改善了生产条件。长沙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向西方各国展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开始意识到公平、公正,开始重视自身权利,自我保护意识和平等思想观念逐步增强。
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后,长沙华洋杂合,各行各业急需法制规则。尤其是居住在城区的百姓,在和西方资本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法律意识越发浓厚。如长沙著名的“贝纳赐事件”,长沙居民以国际公法、商业规则力陈英国巨商贝纳赐不遵守中英相关条约和商业道德,擅自在长沙城内开设洋行,最终在与英国交涉中胜出,贝纳赐最终迁出长沙城内。这一事件反映了长沙城市居民的法治思想已经成型,法治观念逐步加强。
除此外,长沙城市居民自我管理意识也开始萌芽,主人翁意识开始苏醒,民主意识得到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社会团体,有1905年黄兴等人创办的华兴会、同仇会、日知会、东文社等革命团体,高举民主民权旗帜,社员发展到数万人。1906年陈文玮在长沙创设湖南商务总会,大量长沙商人加入,该组织很快就覆盖了长沙十余个行业,会员超过五万余人,不仅有民族资本家、士绅,还有工人、手工业者、学生、教师等。在与西方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湖南商务总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当时美国外商刻意打压中国商人,降低中国工人工资,并哄抬市场物价,引发长沙居民强烈不满,湖南总工会发动长沙居民抵制美货、保护中国工商业,引起美国政府重视,最终妥协并接纳湖南商务总会提出的要求。
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长沙城市居民的团体意识及民族意识已经成型,这些公平、民主、法制意识深入到长沙居民的社会生活当中,使得长沙居民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这也为长沙城市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题项目:本课题为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近代湖南商业文化研究(1898-1949)》(2019XT3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