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课题组
东湖社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欢乐大道中北路延长线上,辖区面积343亩,由57栋多层、高层楼房组成,分省直公务员小区、东湖花园小区、东湖别苑、梨园小学宿舍4块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洪山区梨园街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党建引领,以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把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深入挖掘辖区优势资源,调动辖区内省直机关单位在职党员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活动载体、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全程管理,党群携手,共驻共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背景动因
破解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难题的现实需要。
多年以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传统党建格局已经难以适应主体多元化城市新形态,构建以资源共享、共建互补为突出特征的城市党建新格局已是大势所趋。
推进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环节。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城市社区产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结构性特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需求、新问题,催生新的治理目标、治理需求、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推进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提升党组织服务功能、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诉求日益多变,除了传统的物质层面服务外,在文化、法律、健康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强。而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借势助力,形成整体的服务效应。
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多元,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急需推进利益和资源整合,统一各方意志、协调各方行动、形成治理合力。
基本做法
创新思维理念,突出党建引领,以“共建互补”推动“双向互动”,实现服务共赢。
(一)注重工作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规范运行。推进共建互补,关键就是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党建体制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及时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共建组织规范有序运行。
党员联管,工作内容向基层服务拓展,工作区域向基层一线延伸。武汉市洪山区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服务工作,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与省委组织部、武汉市委组织部联合,打破以领域、单位、行业为单元的传统的条块分割模式,将机关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把机关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向基层服务拓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积极开展以“组织在职的机关党员进社区,建立双向联动机制;进支部,建立双向管理机制;进楼栋,建立双向监督机制;进责任区,建立双向服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四进四建”活动。
组织联建,坚持党组织主导,牵头搭建共建平台。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首先需要有一个组织依托。东湖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大党委建设,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社区党委兼职委员为5名,兼职委员不改变隶属关系,不占社区委员编制。初步构建了以社区为核心、驻区单位为骨干的“1+N”型组织体系,形成了“一核多元”的领导体制。
活动联抓,成立共建互补协商委员会,打造共建互补党建联合体。健全日常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例会等方式,共同研究分析和部署落实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施整体规划协调和专题行动协调、领导层协调和工作人员协调、多边协调和双边协调、例会协调和个别协调等相结合,加强日常联系,定期交流情况。社区通过走访、协商等方式,主动上门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联系,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上达成共识,签订共驻共建协议。
资源联用,坚持以契约化、项目化方式推进共享共赢。通过契约明确责任。社区党组织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设立共驻共建联络站、选派共驻共建联络员等方式,明确共建责任。社区党组织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做到引导而不摊派,协调而不强求;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考虑社区建设实际和可提供的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共建工作。
(二)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双向互动,增强共建内在动力。拓展社区和驻区单位共建互补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党建融合、工作融合、感情融合。
坚持双向管理。在抓好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服务日”“义务服务周”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制度,实行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双报告”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和党员为社区治理献计出力。落实在职党员亮身份、亮相社区。通过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家庭挂牌、设立党员先锋榜、党员承诺公示牌等有效形式,使在职党员真正做到“做好自己事,关心楼组事,参与社区事”。
堅持双向服务。社区党组织主动上门,为驻区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在职权范围内提供便利,在双向服务中实现互利双赢。紧跟形势发展,进一步丰富拓展共建互补的内容,在范围上由单一党建向多样化服务拓展,由一般性合作共建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推进政企资源与社会资源和谐共享。东湖社区党委充分发挥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充分运用大范围走访,定期上门入户、24小时心愿信箱、社区微信平台、社区门户网站、定期“小心愿”征集活动等多种方式收集居民群众需求。
坚持双向激励。注重抓好队伍共建,强化核心骨干力量建设。实行“双挂锻炼制度”,社区选派党务干部到驻区单位党组织挂职学习,驻区单位选派党务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领导干部进社区等活动,组建街道、社区等各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实行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双重管理”“双向激励”。坚持强化培训,对交叉任职的兼职委员、共驻共建联络员等加强专项培训,提高共驻共建的素质本领。
(三)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凝聚服务合力。充分发挥东湖社区省直公务员小区优势资源,与社区党建引领发展相结合,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合理搭建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平台。
丰富设计载体,服务平台多样化。在职党员持报到卡到社区报到,社区为来报到的每一位在职党员分别建立个性化信息库,准确采集在职党员的单位、职务、特长、兴趣爱好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为设定服务岗位提供基础数据。社区通过上门入户、心愿信箱、社区微信平台、社区门户网站等方式将居民的“急难愁”形成条目式菜单,为在职党员开展服务提供信息平台。
精准设岗定责,服务平台个性化。结合省直公务员小区在职党员自身工作的特点,社区通过深入研究,为本辖区在职党员和共驻共建单位量体裁衣、设岗定责,搭建符合不同省直机关单位特点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坚持“三固定、三结合”工作原则。以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服务对象、固定的志愿队伍,与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与居民需求相结合,引领辖区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在确保服务常态化的基础上更贴近民情民需,体现实效性。
注重因地制宜,服务平台合理化。采用各省直机关单位推动、在职党员自主报到、社区组织主动对接的三方联动机制,结合在职党员八小时外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开放、自主、动态的组织方式,分期、分批、分主题组织开展有利于在职党员参与、便于在职党员发挥作用的公益性活动,实现服务平台的合理化、人性化。
(四) 强化考核奖惩,形成倒逼机制,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内生动力。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将在职党员是否进社区服务群众及其服务效果纳入到选任考察和各类评奖评优之中,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
印发《在职党员现实表现纪实簿》,每半年和年底将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廉洁自律等情况,以反馈卡的形式向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和通报。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也在党员表彰奖励、党员提拔重用时,到社区党组织征求意见,形成在职党员“评议、评先、提干,问问社区行不行”的良好氛围。
建立党员双向考核制度,在职党员定期将工作情况向所在单位和进驻社区党组织汇报,年底在对工作进行小结的基础上,由社区群众、社区党组织和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党员个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培养使用的依据。
三 经验启示
找到了一条城市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武汉市洪山区梨园街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融合发展,有效增强了社区内各级各类党组织的内动力和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联系日趋密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明显增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和改革发展效果更加清晰。
(一)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区域化党建取得的成效,表面上是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创新,但贯穿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基层党组织旗帜鲜明讲政治,总体设计上把握政治原则、制度安排上体现政治属性、工作落实上力求政治效果,最大限度发挥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践行城市社会治理的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
(二)必须始终坚持整合组织资源,推进良性互动,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首要任务,形成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领导中枢。党组织作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领导者,要倡导大党建工作理念,树立“一切工作落实到社区”的思路,积极探索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领导中枢。新时期,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关键是形成辖区内各机关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实现资源整合、优勢互补的“大党建”格局。社区党组织要在打破条块分割、层级管理限制的基础上,积极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推进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把一切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倾斜,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和效果导向,满足居民群众基本需求。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后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从原先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方参与、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内心深处筑牢思想基石,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状态,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工作上求真务实,在本职岗位上担当作为。因此,在社区区域化党建中,要注重突出治理导向,回应现实的需求,丰富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内涵。要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问题,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通过共享共赢、引领发展,强化党建工作的聚合态势和外溢效应,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改革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能力明显增强,既有效破解基层党建“覆盖低”“资源散”,又解决机关党建“合力弱”“灯下黑”“两张皮”等老大难问题。
(四)必须始终坚持常态长效,推动党建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把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双向互动发展制度机制作为重要保障。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和工作方法,推动党建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创新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增强党组织领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际效果。区域化党建要形成工作合力,既需要各级党组织的主动自觉,更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必须建立健全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赋予街道社区党组织对有关职能部门考核评价权,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相挂钩。
(课题组成员:冯正安、李新龙、王道勇、熊光华、刘汉昇、刘露、高艳,此文系2019年度湖北省党的建研调研课题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