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學生作文中出现的死记硬背、内容套用、凭空编造、笼统抄袭等现象,论述随文仿写的方法,建议以阅读范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作为“模板”,让学生仿写词语、句式、结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片段 写作训练 随文仿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92-03
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素养,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是能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关于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与培养。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借助课文素材进行仿写练习,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天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中心思想、情感表达、语言组织形式等,并仿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练习中,进而激发表达欲望,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写作能力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少数民族地区孩子在写作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笔者曾经在班内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全班64名学生中害怕写作文的有58人,占班内总人数的90.6%。进一步调查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作文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套用、凭空捏造、笼统抄袭等现象。死记硬背体现在学生机械地背作文选上的范文,在习作时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几乎不变,固化了思维,而题目稍稍一变就无从下手;内容套用体现在学生所写的事件,不管与自己生活经历是否相似、相近,照搬照套;凭空捏造体现在学生随意捏造一些没有做过或者没有见过的人和事件,写出的习作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笼统抄袭体现在学生一字不漏地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或者考试试卷上的阅读题文章。
二、原因分析
儿童的语言习惯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与自身的出生地、早期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从2岁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5岁是语言潜能发展的高峰期”,之后一直延续到成年。也就是说孩子从出生直到上小学前,其成长的语言环境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对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尤为突出。农村学生由于长时间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成长,在培养汉语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一直受到本民族语言固有的表达方式、习惯、特点等“烙印”的影响。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处,生活着壮、汉、苗、彝、仡佬族等民族,截至2019年,人口接近40万,汉族约占50%。当地语言种类主要有苗语、壮语、彝语、仡佬语以及高山汉族的“桂柳话”。长期以来,当地在壮、汉、苗、彝、仡佬这五种语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环境,对当地幼儿语言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各少数民族语言特有的语言习惯,特别是壮族语言常用状语前置的习惯(壮话特有的倒装习惯),对山区孩子普通话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山区孩子在正式上小学之前接触到的多是本民族的语言,是在本民族语言熏陶下成长的,特定的习俗、惯有的口语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其书面表达方式。这种影响深刻而持久。
山区孩子与城镇孩子相比,大都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敢说也不善于表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再加上他们的课外读物不多,与城镇孩子相比,他们似乎显得笨拙、知识匮乏。这些因素对他们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在缺乏生活阅历和体验,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知浅显的情形下,想让学生写出内容完整、句子具体、语言生动、故事新颖的文章来,那是“无米之炊”。山区孩子生活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加上教师如果在低年段对语言表达训练尤其是习作能力训练方面做得不足、针对性不强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更加困难。到了中年级单元作文时,学生就要学习写整篇习作,由于作文的跨度太大,因而学生觉得写作文是“压力山大”:没有办法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好不容易写了个开头,接下来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写完之后又不知道怎么修改,没有养成反复推敲文字的习惯。
三、开展随文仿写的方法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作为随文练笔的“指南针”,引导学生边读边仿写词汇、句式、结构等,是提高山区孩子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学生学习课文,能初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用意、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后,教师再引导其仿写,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熏陶,同时锤炼了作文基本功。
(一)词语仿写
学习写作首先是从记录词汇开始的。词语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词汇来扩写词语,达到丰富词汇量的目的。词语仿写的形式一般有AB、AAB、ABB、ABC、AABB、AABC、ABAB、ABCC、ABAC等,教师在指导学生仿写时,只要引导学生注意其格式及词性相似就可以了。
例如,在教学多音字“挨挤”和“挨打”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词语都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提手旁,再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词汇,写出偏旁部首相同的一组词语。很快,学生就列举了“拍打、追逐、江河、祝福、清澈、眼睛、灿烂、疼痛、叮咚”等词语。又如,对于ABC形式的词语,像“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坐如钟”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夜如水、月如盘、雨如丝”等词语。通过仿写词语,学生体会到了这些字组合成词语的韵律之美,纷纷表示:想不到汉字这么奇特,排列这么美,我们的老祖宗真有智慧!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句式仿寫
句式仿写,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进行仿造、扩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仿写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句式或优美,或经典,或耐人寻味,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这些句子引导学生仿写,以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有一句话:“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初步感受该句表达的特点。然后告诉学生:你能不能模仿这句话,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种场景?仿写时要求做到内容“神似”,结构“形似”。在教师的提醒和启发下,学生往往能结合身边的生活现象写出如下句子:“清早,从大山里,从新州河畔,从一棵棵像太阳伞一样的榕树下,走来了壮、汉、苗、仡佬族小学生……”“傍晚,从山沟沟里,从芭蕉林里,从一条条开着喇叭花和金银花的小道中,走来了许多辛勤劳作的农民……”因为有课文的语句可以模仿,学生表达起来容易多了。
在仿写句子中,还经常会涉及修辞手法的仿写。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并通过相关的仿写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如《荷花》一文中有一个片段一连串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对此,笔者首先有声有色地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画出句子,再让学生深情地读,感受文采的魅力,最后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写作方法具体写一个句子。没想到,学生露出了为难的表情。于是,笔者笑着说:“老师先学学作者的写法,也来说一段排比句,请大家来评一评,看看老师写的怎么样。”学生立刻竖起了耳朵。“田野里的花真美啊,美得让我觉得那是一幅画;田野里的花真多啊,多得让我数不清;田野里的花真香啊,香得让我忍不住想拍照发朋友圈了。”“老师,我也想到田野里拍照!”“老师,我想您的相片一定会得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在学生开怀大笑之际,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草坪上的草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碧玉;草坪上的草真多啊,多得像牛毛一样数不清;草坪上的草真顽强啊,顽强得我在上面打个滚它们也不会在我面前低头。”笔者马上竖起大拇指:“如此神奇顽强的草!你能运用排比手法把小草的特点展示出来,太厉害啦!”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仿照课文写排比句。由此可见,要使学生大胆地仿写,首先得让他们大胆地张口说话,而且教师还要做好示范、表率作用。
(三)结构仿写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写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但是,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不知道怎么开头,中间写什么,结尾怎样收笔,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教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学写作文。
比如,三年级语文《荷花》一文的结构特点明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总—分”结构的特点,即“总―分”的构段方式是先总的叙述,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述。在笔者布置的仿写作文《美丽的乐园》中,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学校是个花园式的学校,是我的乐园。”接着模仿课文结构从“校园的美”和“校园是我的乐园”展开分述:“我们的学校真美啊!歌泉旁有漂亮的假山。有的像磨盘一样圆圆的,有的像背篓一样方方的,还有的像爷爷的摇摇椅一样弯弯的。歌泉旁还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盛开着像雪一样白的茉莉花,像火焰一样红的一品红,像金子一样黄的菊花,引来了蜜蜂嗡嗡唱歌,蝴蝶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美丽的校园是我的乐园。每当我看见这花园般的校园,听到小鸟停在花坛上对着天空叽叽喳喳唱的美妙歌声,心情就无比快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天上朵朵云,歌泉坡连坡!学校的花儿多又多的歌谣!”从学生的仿写作文来看,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总—分”的结构仿写方法。
(四)情感表达方式仿写
喜欢、讨厌、愤怒、悲伤、热爱,这些都是情感表达的方式,但小学生由于认知模糊,且思维情感模式不成熟,因而对这些情感表达方式并不是很关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渲染气氛,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互动、心灵对话的效果。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笔者制作了如下五个场景的课件:图片1,汶川大地震时,一位瘦弱的、年仅26岁的年轻教师为了拯救学生,身上被一块厚厚的水泥板压着的画面;图片2,医生对青年女教师张丽莉进行全力抢救的画面;图片3,教师放学后送队的画面;图片4,“六一”颁奖典礼上的画面;图片5,教师深夜批改作业的画面。笔者一边播放课件一边深情款款地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看到老师舍命救学生的画面,我感动得直掉泪。”“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不惜付出全部,真让人感动!”“老师都是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我们!”……笔者深情款款地说:“也许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图3、4、5这样的画面,对于这样的场景,比如,在放学时,老师总是会叮咛什么呢?”学生回答:“要注意安全。”“要完成作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笔者继续引导:“你认为图4中老师可能会对没有获奖的同学说什么。”学生设想场景后回答:“不要灰心,加把劲。”“别难过,老师相信你能行。”“看到图5,你又想对老师说什么?”学生动容地说:“老师,您太累了!”“老师,我今后要做个不惹您生气的乖学生。”“我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像您一样既温柔又可亲的好老师!”在这样的情景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笔者总结道:“同学们还有哪些心里话没有表达出来?请你们仿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对老师的爱写下来吧!”这时,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写下对教师款款的深情。
总之,随文练笔既有利于读写的“合作共赢”,又符合儿童“爱模仿”的特点;既有利于教师进行由句到篇的习作过渡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尝试运用丰富多彩的写作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掌握随文仿写的指导方法,就能使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国,彭聃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发展教育,2001(1)
[2]吴娜玲,叶大仁.图文引路,得写作之法——《让形状美灵动起来》作文课例[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8(9)
[3]赵丽霞.也说“读写结合”[J].学周刊,2013(34)
作者简介:苏彩云(1976— ),女,壮族,广西隆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