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服务路径及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2020-01-07 00:53蓝梁进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特殊教育康复训练

【摘要】本文阐述“送教上门”的内涵,根据“送教上门”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概述南宁市上林县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的路径,并以一名非听力损失的语言障碍学生为例,论述教师对“送教上门”对象开展个别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送教上门 语言 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36-03

“送教上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是我国现行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教上门”是指专为重度残疾或因各种原因不能到校读书的适龄残疾少年儿童提供的、把课堂搬到残疾少年儿童家门口的一种教学模式,即“送教上门”是由一位或多位教师为学生制订专门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按计划在学生家中实施评估、教学、训练的过程。“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补充安置方式,在我国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班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安置模式背景下,“送教上门”的安置形式更能切实地保障每个适龄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时常会碰到一些亟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比如送教对象的残疾类型很多、残疾程度很重、个体差异很大、送教地域很广,师生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需要取得特殊儿童家长的積极参与、理解配合;同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适合等问题,使送教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送教的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的特殊教育康复知识和技能,才能把送教工作做出实效,而只有将送教工作做出实效,家长才会有信心配合,才能推进“送教上门”工作,更好地为这些残疾孩子及家庭服务。

一、行政部门“送教上门”服务路径

从2018年开始,上林县教育局筹划和组织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活动,使这些特殊孩子在家里也能享受专业有效的教育康复服务,从而保障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促使他们融入社会和回归社会。

(一)精准排查,摸底汇总

因为每年进入学龄段和超出学龄段的残疾儿童数据都有变化,所以对这个数据要实施动态管理,每年的精准排查摸底是常规工作。在当年的8月份,乡镇中心学校会同乡镇残疾人服务站,根据上林县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县残联)提供的当前未入学残疾少年儿童信息,委派和安排工作人员走村入户,确定适龄未入学残疾少年儿童的详细信息,形成年度残疾儿童信息数据库。

(二)科学评估,合理安置

由县残联、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和县特殊教育学校相关专家组成的上林县残疾人教育委员会,对未入学残疾少年儿童进行集中或分散的综合性鉴定和教育评估,并有针对性地给他们相应的教育服务安置建议。对重度残疾或因各种原因不能到校读书的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情况下,根据家长意愿,结合地段,给乡镇各学校分配“送教上门”服务的任务。

(三)建立档案,精准服务

送教学生档案的建立是开展后续送教服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送教学生的档案建立主要由对应的“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学校承担,里面主要有学生家庭和个人的基本资料,以及各项评估档案和“送教上门”工作的相关资料(包括工作方案、工作计划、教案)。后续对送教方案进行动态管理,根据送教学生个体的身心、学业等发展情况,进行二次评估,及时对送教目标、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学校通过不断调整方案,使送教工作更人性化、更贴切学生的需求,也使“送教上门”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二、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操作方法

我校建立于2006年9月,是全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全日寄宿制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上林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我校负责全县视障、听障、智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教学和“送教上门”管理服务。我校现有学生91人(初中48人,小学43人),共设6个教学班,听障学生7人,低视力学生1人,智障学生60人,自闭症学生23人;其中,“送教上门”学生11人。我校依据《上林县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上政办发〔2018〕193号)及《上林县教育局2018—2019学年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上教字〔2018〕214号)等文件精神,为重度残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累计“送教上门”学生人数67人,送教课时数达到4020个课时。

(一)精准对接,完善和补充送教档案

南宁市上林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确定我校“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后,我校教导处组织学校资源指导中心教师小组成员,对残疾学生再次摸底和评估,逐一进村入户,评估和记录学生的认知、心理、情绪、行为以及生活适应能力等在家的所有表现,填写《学生基本行为健康评估表》,完善和补充送教学生的基础档案,精准地为后续“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二)细分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校把送教教师分成6个组,即文化知识组、语言训练组、感统训练组、蒙氏智力组、美术绘画组、手工编织组。其中文化知识组和蒙氏智力组的教师针对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文化知识课程。其他组别的教师针对学生的缺陷进行功能性康复训练和生理机能缺陷补偿。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律动唱游、串珠等特色送教课程。在“送教上门”服务活动中,语言康复训练成为我校送教的特色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配对,制订个别化教学方案

我校教导处和学校资源中心按照送教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以及行为适应能力、生理缺陷等方面进行分类组合,之后再根据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技能水平,选择和匹配送教对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一位送教教师可以选择几名送教学生,一名学生也可以选择一至两位教师送教。师生配对和对接后,教师才有靶向性地开展下一步的“送教上门”工作。比如根据本组送教学生的生理缺陷及生活自理能力、行为适应能力等特点,选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制订个别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以便进行“一对一”送教。

(四)家校联合,争取家长对送教工作的支持

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关键。因为每名送教学生的家庭状况都不一样,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让每次送教活动都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在送教之前要打电话与家长沟通,确定送教的时间,让家长在家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与孩子一起温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真正实现“一人一案”个别化家庭教学。

三、“送教上门”之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存在语言发展迟缓障碍的儿童,要认识到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也是正在成长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自然人,要通过适合的教育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和开发,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在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一步一个脚印,坚信铁树总会有开花的时候。在他们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愿意开口、乐于说话、主动交流”,最终达到语言康复的目的。南宁市上林县“送教上门”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始于2018年9月,在这两年时间里,笔者以一名非听力损失的语言障碍学生为送教对象,对他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

(一)学生基本情况

苏明(化名),男,壮族,2009年11月出生,语言、肢体一级残疾,家住南宁市某村庄。该生经医生诊断为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多重残疾学生。他是一名留守儿童,其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先天的缺陷,他的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手脚不够灵活,双手无力拿取物品,眼、手、脚不协调。由于他的面部肌张力不够,他经常流口水,语言表达能力落后,发音吐字不清、构音困难,只会说“妈妈、肉肉”等简单的词语。他从未上过学,胆子特别小,不合群,且情绪波动大,但是对教师的送教特别好奇,很感兴趣,所以学习特别认真。

(二)专项综合评估

我校明确该生的基本情况后,对该生进行专项综合评估及分析,精准地制订康复方案和计划。根据个体情况,该生需要接受运动康复训练、感统训练和语言训练,学校将其纳入语言训练小组进行康复训练,由笔者负责语言康复训练送教工作。苏明的发声、呼吸和共鸣器官正常,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欲望强烈,但是呼吸支持不足,导致声音小,只能发出单音节;面部肌肉肌张力低下,对口腔控制不好,不能灵活地控制口、唇、舌动作,下颌、唇、舌不能协调运动。

(三)制订康复训练方案

1.训练策略依据

笔者针对苏明的情况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一是加强苏明自身对面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二是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提高呼吸支持能力;三是加强下颌、唇、舌运动训练,促进构音器官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通过对个别字母的发音矫正,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四是加强理解与表达的结合训练,使其语言表达水平由单音节向双音节、三音节过渡。

2.训练的实践过程

为了切实提高苏明的语言能力,训练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①对面部肌张力低下的问题进行干预,提高苏明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力,运用做面操、冰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面部知觉,改善他自身对面部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而改善流口水现象;每天坚持进行面部按摩,轻轻地用手拍、捏、揉、弹面部两颊,按摩时稍用力,每天坚持5—10分钟,以提高他对面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完成之后稍作休息,再进行冰敷。笔者利用冰敷冷缩的效果,提高其对肌肉的自我控制能力。

②呼吸训练。从易到难进行,每天坚持5—10分钟,完成较好的在记载表中用“√”表示,再进行下一项。项目训练详细记录表如下:

阶段小结:在呼吸训练过程中,苏明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此项目的训练。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开始发生变化,对口水的感知能力以及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力有所增强,当口水快要滑落时,自己也能够主动地吸回去。在呼吸训练中,由于苏明自身能力的不足,出现了抗拒、抵触的情绪。因此,笔者在训练吹气和呼气的设计中增加了游戏环节。比如,跟教师比一比,看谁吹的次数多、时间长。让他在玩中练、练中玩。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加强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提高苏明下颌、唇、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①口部运动训练:张大嘴和闭紧嘴、下颌上下左右运动,要求保持动作至少5秒,每组动作做30次。

②唇部的运动训练:圆唇、展唇、抿唇、撅唇,每个动作同样做30次,要求保持动作至少5秒。

③舌的运动训练活动:做舌操,有摆舌头、顶舌头、伸舌头、卷舌头等运动,要求同上。

阶段小结:言语康复训练枯燥无味,而且训练数量和强度要有保证,不能一蹴而就。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和趣味性相结合,创设情境,对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强化,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刚开始,笔者没有考虑和关注到这些情况,也犯了类似的错误,经过调整,康复训练过程变得轻松而又有实效。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语音发音的练习阶段。

①刚开始进行发音练习时,先选择6个单元音ɑ、o、e、i、u、ü进行练习。笔者和苏明面对面就座,苏明模仿笔者的口型进行发音练习,把发音动作和部位掌握好。之后,笔者引导苏明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是否正确,并进行发音,感受不同字母不同口型不同发音的变化。

②6个单韵母的发音掌握以后,就可以进行语音的轮替练习了,比如进行ɑ-i、ɑ-u、i-ɑ、i-u、u-ɑ、u-i、ɑ-i-u、ɑ-u-i、i-u-ɑ、i-ɑ-u、u-ɑ-i、u-i-ɑ的练习,为下一步进行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发音做好准备。

③根据儿童声母习得顺序进行构音训练,从b、m、d、h开始,循序渐进地练习。言语训练和认知训练应该结合,所以,笔者在训练中创设情境,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师生互动活动:一是通过出示图片进行发音练习,如出示“菠菜”“博物馆”“簸箕”等图片练习发音;二是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认知能力,如通過参与扫地认识扫把,通过亲身跑步理解跑步运动等,这样学习构音、发音事半功倍;三是理解与表达相结合,通过出示已学的图片,引导苏明运用学过的发音方法和积累的词汇量进行对话互动训练,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阶段小结:在语言训练过程中,通过前测、后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训练时,教师选择已经习得的声母进行拓展练习,从单音节逐步过渡到双音节,再到三音节和短句。只要苏明取得点滴的进步,笔者都会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他。苏明得到笔者的表扬很开心,学习的劲头越来越强了。语言训练是长期的过程,课后,笔者要求苏明家长主动引导孩子多读多练,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置与孩子互动交流的场景,不间断地复习巩固。

(四)教育康复训练效果

经过将近两年的“送教上门”服务,笔者和苏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每天都期待着笔者能来上课,以前他有逃避和拒绝上课的情况,现在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而且他课后还能自觉练习,学习劲头高昂;面部肌张力低下的情况也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他以前不能灵活控制面部肌肉和构音器官,现在唇、舌、上下颌的运动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进行准确的口型模仿了,语音清晰度也提高了很多,同时流口水的现象也减少了,只要提醒,基本可以控制口水不流;运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呼吸功能的发展,经过“言语—呼吸”的评估,其呼吸控制能力也明显提高,现在能连续说出4个音节,短语的表达不成问题。他当初只会张嘴说出“ɑ”一个音,现在基本学会了所有的声母和韵母,还学会了不少的单音节词语和多音节词语,学会了声母为“b、m、d、p……”的拼音,如能比较清楚地说出bɑi、bi、bɑo、dɑo、mɑi、bɑnɡ等音节。苏明的主动表达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当发现家里的牛奶喝完了,就会主动跑去告诉他奶奶“nɑi nɑi”,意思是要去买牛奶。对于孙子的进步,他奶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爽快答應带他去小卖部买牛奶。经过笔者持续不断的强化训练,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现在他开朗和健谈多了,能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能够用口语简单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意并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大有不同,不胆小了,有礼貌了,小脸蛋终于露出久违的自信神情和阳光笑容。

对于语言发展迟缓的残疾学生,教育者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和科学的手段进行干预,及时对其进行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送教上门”工作的有序开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生活能力,以及掌握自我管理的生活技能,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独立自主,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依赖和社会负担,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如何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特殊教育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模式真正付诸实践,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断钻研。因此,“送教上门”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特殊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

作者简介:蓝梁进(1976— ),瑶族,广西上林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南宁市教学骨干,主要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特殊教育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综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