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当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开始上幼儿园,家长要担忧的事情就更多了。孩子会不会被排挤,被欺负了怎么办?几乎每个家长都曾深深忧虑。今天,我想结合一部幼儿园生活主题纪录片,来讲讲孩子的社会化问题。纪录片名叫《小孩的神秘生活》,用藏在幼儿园里的固定摄像头,观察和记录一群孩子在幼儿园一周的生活。
内向小孩的挑战
第一个孩子叫许家润,是个很斯文的小男孩。刚进教室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已经打成一片,玩得其乐融融了。他怯生生地在教室门口停留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默默走到了小朋友中间。
小屁股刚落座,就遭遇“驱逐”。
个性外向、强势的小男孩岳昊,大声地冲许家润喊到:“这个座位有人!有人!出去!”
许家润在那一刻好似僵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硬着头皮继续坐在原位,假装听不见岳昊的话——直到原本座位上的漂亮小女孩程夏果回来了。
岳昊跟程夏果解释说:“你让我保管你的座位,我做了,就是他(许家润)不听。”
原来,他“驱赶”许家润也并非刻意,只是为了信守承諾罢了。
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很难对一个刚加入集体的新成员那份陌生和孤独感有同理心。
单独采访的时候,老师问其他小朋友喜欢许家润吗?几乎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孩子们给出的不喜欢的理由是:“他总是哭。”
好在,许家润没有放弃。室外自由活动的时候,他再次尝试去加入小朋友们的游戏。但旋转圆盘转速太快了,许家润刚抓上去就被甩了出来,跌倒在地上。没有小朋友关注到他的狼狈模样。
所以,他迟迟无法融入集体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看后续采访,我们得知,许家润是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音乐上接受过不错的启蒙,还参加过很多比赛。但是,跟同龄孩子打交道的经验很少。
究竟怎样的孩子,会在社会化过程中显得胆小、退缩、怯懦呢?这跟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关,但更多是跟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的。
第一种可能是,抚养人经常养育得过于细致,出于谨慎,时不时告诉孩子外界有怎样的危险和糟糕的事。
孩子无形中就承接了抚养人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妖魔化,自然而然就会害怕与人交往,潜意识中封闭自己。
第二种可能是,孩子在小时候遭受过拋弃或者较多的忽略。
这种遭遇对孩子而言是极大的创伤,很容易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配被喜欢的。
因为在父母那里产生了这样的怀疑,于是发展到人际交往,这种不自信的信念也会延续下来。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大人很少教孩子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
比如要用语言介绍和表达自己,比如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跟价值,取得同龄人的好感和认可等。
小孩的困境
跟许家润正好相反,岳昊是个很外向的孩子,但他同样也遭遇了人际关系的危机。岳昊自我意识很强,脾气显然也很大。
个知识问答比赛的环节,由于同组的程夏果多说了两句话,岳昊不耐烦了,将程夏果推开。
喜欢用肢体动作解决问题的岳昊,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排斥。岳昊给孩子们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总打人。
这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岳昊一直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条件看着也不错,一直在学拳击。岳昊母亲说:“孩子特别有想法,性格很强势。”
有趣的是,谈及自己孩子强势,容易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位母亲脸上突然露出很灿烂的笑容。我猜,这位家长对于孩子的强势是默许甚至心中赞许的。在具体育儿中,母亲也承认:“我对儿子更多的关注,就是在体育方面。”
这个采访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忍不住想起身边一些家长,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看起来很厉害、攻击性强就不容易被欺负。
为此,他们会默许甚至鼓励自家孩子在关系中的强硬或强势姿态。
孩子们是很灵的。他们下意识里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很容易在人际冲突中,采取过当的、攻击性过强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
于是,这种看起来不容易吃亏的孩子,反而容易成为一个团体中被嫌弃、被排挤的对象。
怎么办
孩子在团体中被排挤了,怎么办?
我们先回头看看许家润的故事。后来,他是如何融入集体的呢?
是老师们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要求孩子们从大箱子里取出各自的名牌。但是箱子里竟然放了活章鱼,还会蠕动!
孩子们都吓退了。只有憨憨的许家润,淡定地从箱子里取出了所有小朋友的名牌。孩子们都激动坏了。
原本的爱哭包,瞬间在他们眼中高大了起来。再说回到岳昊。在打了小朋友以后,老师们从中牵线,把岳昊和小朋友拉到一起,请岳昊给小朋友道歉。
小孩比我们想象得要开阔很多、可塑性也强。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岳昊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真诚地跟小朋友说了“对不起”。
对于岳昊这样的孩子,当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成人有必要及时从行为层面予以喊停、矫正,并且教会孩子用语言去化解冲突。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意识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从纪录片中,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对社交,有着本能的需要。
就像许家润,哪怕多次被排挤,也依然不断在尝试着融入集体。孩子们是注定要往外走的,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父母能够做的,就是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