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婷
《女儿们的恋爱》
《令人心动的offer》
《脱口秀大会》
过去小半年,综艺支撑起了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大家借《乘风破浪的姐姐》聊女性独立和年龄焦虑,借《脱口秀大会》聊性别歧视和就业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像是要靠综艺来确认彼此生活在同一个现实里。除了数量增多,综艺节目的时长也明显拉长,单集动辄150分钟以上,《脱口秀大会》甚至3小时起步,还不算会员专享的内容。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综艺变长的一个背景是,影视剧在变短变密。今年以来讨论度较高的几部影视剧,是以《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和《摩天大楼》为代表的短剧。15集上下的长度,相比综艺节目动辄持续两三个月的更新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了。
一直以来,国产影视剧被诟病注水、套路重复、情节不合理、脱离生活。曾几何时,我们在黄金档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我爱我家》《家有儿女》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靠影视剧传递情感的方式来传递一种稳定的普世价值观。后来影视行业尝到了资本化的甜头,创造出“大I P”和流量明星的爆款配方公式。看了越来越多的甜宠、虐恋和纯爱等非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很多观众已经不习惯从影视剧里找私人情感的关怀了。
真人秀的流行和人们情感上的空缺不无关系。如今,观众可以在《心动的信号》《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综艺中,看到微妙的友情、暧昧的关系和代际冲突这些人人都会有的情感体验。电视剧让观众情感投射的这项功能,被真人秀综艺逐渐取代了,“追综艺”变成了新的“追剧”。
就“追”这个动作来说,综艺确实能提供更为强烈的沉浸感。一方面,每周1期、每期3小时的综艺能提供更长的陪伴,更容易养成“观看习惯”。另一方面,综艺边录边播的制作形式具有相对更大的表达空间,还能实时在播出过程中针对观众评论进行调整,比电视剧有更为灵活的互动空间。于是,电视剧里原本常见的、关于私人情感关系刻画的部分,渐渐转移到了综艺里。
我们今天对综艺里真人秀部分的欲罢不能,还有一个成因——综艺里作品和竞赛的展现似乎已无法再轻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靠着新意和猎奇已无法使一档节目保持长盛,更何况还有很多同质化的竞争。这迫使综艺节目除了作品、舞台和竞赛之外,把更多笔墨放在真人秀部分。例如,跟踪一些选手间友情的建立或矛盾的爆发,组成C P或者让选手集中封闭居住,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等等。
另一个方向就是不停翻新竞赛规则,用更严格的规则、更高强度的赛制,带给观众新的内容以及感官刺激。连带着,观众也被带入到这场无来由的残酷竞赛中。华丽的舞台和感人的成长故事背后,是从年头搞到年尾的打榜和投票。
这一切使我们的注意力沦为了商品。社交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广告,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广告投放,就意味着要给出足够“好看”的用户数据。而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社交媒体又会引入“算法”来不断为用户推送他们想看的东西。综艺节目被拉长,并不是节目方想要长,而是怕觀众想要看的没看到,所以内容变长了,版本变多了,正片完了还要有个会员纯享,目的都是为了拉新。
今年有一个热词叫“内卷”,它的意思和人类学学者项飙对中国人像蜂鸟的比喻很相似。蜂鸟是振翅频率最快的鸟,每秒能振翅50次,因为主食花蜜,花丛中就时常有它“振翅停飞”的场景。但蜂鸟很容易被围栏困住,主要是因为它在遇到危险时只会习惯性地向上飞,一旦被困在围栏里它们就很难再飞出去,最终因体力耗尽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
综艺节目之所以会变长,其实也还是人在这个时代里,被不断简化成资源,被不断当成工具的缩影。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的注意力比情感需求重要,我们发表观点的动作比观点本身重要,我们作为商品的价值比作为自主人的价值重要。回到关于蜂鸟的比喻,如果它能意识到围栏的存在呢?如果它能知道从围栏里逃出或者把围栏打破的可能呢?
//摘自北方公园NorthPark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