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有位读者找我聊天,说起一段丧气的经历。她想报名一个大型会议的志愿者,身高、绩点、经验都符合招募要求,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到了最后一关面试。不是多难的面试题,每个人5分钟,介绍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人说自己擅长摄影,有的擅长钢琴,有的做过博物馆解说。她排在二十几位,每一秒都如坐针毡,满脑子都是迷茫——好像什么都能做一点,但在任何一个领域都算不上佼佼者。她悄悄走出去,将手上的报名表撕得粉碎,落荒而逃。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自我评价。没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本领,没有能让别人一下子记住自己的东西。越是安慰他们“你已经做得很好啦”,他们就会越惊恐地反驳:“不不不,我一点也不好,好多人都比我厉害多了。”
我忽然意识到,很多人说“我还不够好”的时候,说的其实并不是“我不好”,而是“好得还不够”。他们期待的“优点”,也不是“只比别人好一点点”那么简单。要它能脱颖而出, 要它一招制胜,要它一出现就能抢走所有聚光灯。《高敏感是种天赋》中,把这种类型的人定位为“低自尊—高自信”。这种自我核心的低认知和对外在成就的过度追求,往往会碰撞出最矛盾的高标准——只要我没做到最好的,我就是最差的。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痛苦地自我激励下,努力做出一点成绩,榨取一点向上的动力,来弥补低自尊自带的黑洞。
我参加工作第二年时,拿到了公司的年度明星奖,按惯例要在年会上做分享报告,一共四个人,我排第一。我没有说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反而说了工作中暴露的不足和缺点,顺带把一切成绩归功于运气好。这样谦虚又深刻的自我反省,自然是收获掌声一片。但大老板在茶水间把我叫住:“我觉得你做得很好。”
“ 没有没有, 真的是靠運气。”
“别说这些,”他摆摆手,“你要微笑,说谢谢,或者说很高兴听到我的夸奖。”
大概是看我愣在原地的样子太糗,他大笑着解释:“你没看到你后面的三个人有多尴尬吗?他们本来想夸一下自己的,可第一名都这么谦虚,你让他们怎么好意思开口。”
人哪,要有“见好”的能力。你看不到自己的好,也就看不见别人的好,你在抹杀自己成绩的同时,也否定了别人的努力。这对你自己、对别人,都不公道。
后来,偶然跟一个同事聊天,听她吐槽另一个女孩:“就××那水平还主动报名年会的节目呢,一首曲子弹错了三次,我都替她难堪。”
“ 你怎么知道她弹错了三次?”我好奇。
她的笑容里带着点隐秘的骄傲:“我初中的时候就考到了钢琴八级。”
“那你怎么没报名呢?”我又问。
她犹豫了一下:“好多年没弹了,怕手生,弹得不好丢人。”
我是在那个瞬间,才明白了那句“不公道”。过度的自我否定,本质上其实是种傲慢。在极高的标准下,你否定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所有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人。这种心态甚至有时会升级成一种轻视:我比你还强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擅长,你就那个水平还拿出来秀?
为什么我们会成为低自尊—高自信的人呢?很大程度上来讲,是由于一个人生活中的消极反馈环境造成的。当你考了98分,你的父母会说:“人家小明还考了100呢!”当你鼓起勇气报名了演讲比赛,你的朋友会说:“你没戏,听说那个很厉害的×××也报名了。”
这一类的反馈方式,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怀疑自己的价值。想要打破它,你要学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正反馈机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想想生活中的“闪亮时刻”;面对质疑和反对,坦然回答“我尽力了”;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坦诚的赞扬。当你学会了夸奖别人,也就学会了接纳自己。
要知道,你的问题从来不是不够好,而是看不到。
//摘自天天成长研习社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