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氏八穴子午捣臼刺法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0-01-07 03:03张永顺管莉文刘新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鸣音胃肠功能排气

张永顺, 管莉文, 刘新荣

(1.乐亭县中医医院,河北乐亭 063600;2.乐亭县妇幼保健院,河北乐亭 063600)

术后胃肠道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外科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与外科各类手术相比,腹部相关手术引起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频率最高[1]。其临床以肠鸣音减弱,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延迟为主要表现。正常手术恢复过程中肠道蠕动的初始延迟为1~2 d,延迟时间越长,住院发病率和病死率越大[2]。因此,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腹部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法主要有西医对症综合治疗、营养支持,但是疗效并不确切[3]。中医以中草药治疗为主,但是也有患者术后不耐受口服中药,导致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笔者应用窦氏八穴子午捣臼刺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乐亭县中医医院住院行腹部手术且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武正炎主编的《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4]中的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术后无排气排便且症状持续时间>72 h,可包括以下至少1项:伴有腹胀腹痛,持续呃逆,胃肠减压引流持续>300 mL/d。患者术后初次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5]≥10分;参照《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6]对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进行评分均≥1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脾气虚弱、湿壅络阻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经过常规开腹术或者腹腔镜手术;②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术后初次APACHEⅡ评分≥10分,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1分;③年龄在20~75岁之间;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术后发生严重合并症者,如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不全,合并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瘘、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②拒绝针灸治疗,或已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存在严重耳聋或有意识障碍无法交流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处理 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胃管在自主肛门排气后拔除,给予流质饮食,腹腔引流管留置3~5 d。

1.5.2 对照组 西药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73161),5 mg/次,每日3次。疗程为7 d。

1.5.3 观察组 给予窦氏八穴子午捣臼刺法治疗。窦氏八穴(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针刺手法:采用子午捣臼法(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为九入六出。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同时,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针刺,每日1次,每次30 min,疗程为7 d。

1.6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6 h开始每2 h听诊1次,直到闻及首次肠鸣音,并记录时间;②观察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并记录;③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评分,包括腹痛、腹胀、恶心、乏力、腹部压痛、发热。每个症状及体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分别于术后第1天(治疗前)、术后第7天(治疗后)进行记录。④观察2组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分别于术后第1天(治疗前)、术后第7天(治疗后)进行测定。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罗马Ⅱ标准并结合临床制定[8]。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痊愈:术后24 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3~5次/min,疗效指数≥90%。显效:术后48 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1~2次/min,60%≤疗效指数<90%。有效:术后72 h内排气或排便,肠鸣音0~2次/min,30%≤疗效指数<60%。无效:超过72 h仍未排气,肠鸣音消失,疗效指数<3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4~61岁,平均(44.65±9.73)岁;常规开腹术24例,腹腔镜手术21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22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5~60岁,平均(43.46±10.63)岁;常规开腹术25例,腹腔镜手术20例;急诊手术24例,择期手术2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比较

表1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ime of bowel sounds recovery,first exhaust and defecation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x±s,t/h)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体征(腹痛、腹胀、恶心、乏力、腹部压痛、发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GAS、MTL和VIP水平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GAS、MTL和VI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GAS、MTL和VIP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GAS、MTL和VIP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GAS,MTL and VIP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ρ/(ng·L-1)]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wo groups [n/例(p/%)]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疾病的康复非常不利,同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与神经源性机制、炎症性机制、药理学机制及药理免疫学机制密切相关[9]。这些机制虽然不同,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其机理可能存在相当多的重叠和相互作用。目前,西医治疗以进行胃肠减压、抗感染、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肠内营养支持为主,同时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类西药。但是临床疗效不稳定。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腹胀”“呕吐”“肠结”“关格”等范畴。其发病的病因主要为刀伤、外感风寒湿邪、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和素体不足等。其发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10],其病之本为气血不足,其病之标为气郁、痰阻、瘀滞。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变部位为腹部,奇经八脉均经过腹部,同时所有阴经经脉及足阳明胃经均经过腹部。腹部手术必然会影响奇经八脉、阴经经脉及足阳明胃经经脉经气的运行,从而导致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清浊失常及肠道传导失司。临床会表现出腹痛、腹胀、恶心、乏力、发热等症状。

窦氏八穴属有名的八脉交会穴,分别为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公孙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此穴位的功能为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功效为健脾益胃,通调经脉。现代研究[11]显示,术前经电刺激公孙穴能缩短患者术后的排气时间,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内关穴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具有理气止痛的功能。陈博等[12]研究显示,内关穴位按压及生姜贴敷可以改善化疗后的恶心和呕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足临泣属于足少阳胆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具有行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散结的功效,能约束纵行的诸脉。足临泣有通经活络之功效,又因“输主体重节痛”,故通络活血之力增强,可以治疗胆经郁滞或胆郁化所致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研究[13]显示,指压外关具有明显的止吐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后溪穴出自《灵枢·本输》,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具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申脉出自《针灸甲乙经》,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阳跷脉,具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的功效。照海属于足少阴肾经,为阴蹻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具有吸热生气的功效。临床上经常以申脉、照海配伍应用。针刺申脉、照海可以明显改善睡眠,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列缺出自《灵枢·经脉》,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具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功效。《明堂经》记载列缺穴“主热病”,可以在清泄肺经之热时,清理大肠之气。针刺列缺穴可以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15]。子午捣臼刺法始见于泉石心《金针赋》,明代医家均承袭之,并认为有“导引阴阳之气”的作用,可治疗“蛊膈膨胀之疾”,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现代研究[16]显示,子午捣臼法能导引脏腑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健脾温肾,疏通腑气,改善胃肠动力,可以明显地改善腹痛、恶心、腹胀、乏力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采用窦氏八穴子午捣臼刺法能快速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腹痛、腹胀、恶心、乏力、腹部压痛、发热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清GAS和MTL水平,抑制VIP水平有关。

猜你喜欢
鸣音胃肠功能排气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按压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